鑑真東渡謎團 揭祕鑑真大師爲何執意東渡日本

本文已影響2.42W人 

 鑑真東渡謎團鑑真和尚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唐代高僧鑑真十年東渡,赴日傳法,建唐招提寺,以“一衣帶水”比喻中日兩國,堪稱促進文化交流的巨匠。鑑真的生平介紹並不難找到,但是,其中對於鑑真東渡以後在日本的情況,記載並不很多。而中日文獻中,即便是鑑真的東渡,也頗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從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有血有肉的鑑真。在這位高僧的生涯中,似乎有五個話題,可以視作“謎”來解一解。

謎之一:鑑真到底東渡了幾次?

鑑真東渡,歷時十年。第一次東渡,日方紀念鑑真的文獻《挑戰與挫折的十一年———六次渡日大作戰》中記載是天平15年(743年),鑑真借拜訪天台山之機前往日本(當時唐玄宗愛惜鑑真才德,沒有批准他東渡的要求)。鑑真的弟子向港口的官員報告前來邀請鑑真的日本和尚實爲海盜,於是在官府幹預下,東渡胎死腹中;第二次東渡則是743年年末,購買了軍用船,鑑真一行包括工匠等85人從揚州出海,在狼溝浦遭遇巨浪,危急中鑑真鎮定自若,高誦經文———這對於海潮未必有什麼作用,但確實安定了衆人的情緒,終於將船駛回;第三次東渡在744年,當地傾慕鑑真的士紳不願他冒險出發,再次舉報日本和尚榮睿和普照是海賊,於是倆日本和尚又被捕,經過鑑真搭救,才以“病死”爲名,脫身逃走;第四次東渡在744年,由於長江一線出海控制較嚴,鑑真前往福州出航,這一次他的弟子再次向官府報告師父的計劃,鑑真被官府送還揚州,日本和尚逃亡;看到弟子和崇拜者因爲愛自己而阻撓東渡,鑑真花了幾年時間做通他們的工作,於748年第五次東渡,這次很不幸,遇到颶風,船被吹到了海南島,歷時一年才返回揚州,負責邀請的日本僧人榮睿病死,鑑真也因病雙目失明;753年,65歲的鑑真第六次東渡,乘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返回的船隻,終於到達日本。

中方文獻內容大同小異,但有鑑真七次東渡的說法。其中多出的一次東渡,是在743年年末,有人認爲當時鑑真於12月乘船東下,在狼溝浦遇險後,返回下嶼山,第二年曾經再次出發,結果在桑石山海面再次遇到暴風,只得退回。因此應算作兩次東渡。

鑑真東渡謎團 揭祕鑑真大師爲何執意東渡日本

究竟鑑真的東渡應該算六次還是七次呢?在日本,我採訪了日本教育學者濱崎昭先生。對此,濱崎先生的解釋是雙方在史實的認定上並無歧義,採用不同數字是文化背景造成的。日本,七的發音爲“XIQI”,與“死”的發音接近,不太吉利,而六則是吉利數字,因此說鑑真“六次東渡”。中國的“七”並無這樣的發音避諱,而佛教有“七級浮屠”的說法,所以使用了“七次東渡”,也是吉利的意思。

謎之二:日本爲何執意邀請鑑真東渡?

鑑真東渡前,已經有洛陽大福先寺的道睿禪師等唐朝僧侶受邀東渡,日本爲何還要執意邀請鑑真呢?而且,到達日本後,鑑真的地位遠高於同時代的其他東渡僧侶,無論其來自中國、印度還是百濟,他爲何獲得如此尊崇的地位呢?

這是因爲當時日本從唐朝邀請高僧東渡傳法,主要是爲解決日本僧侶戒律不嚴的問題。日本民間普遍採取自誓自願的方式出家,對於戒律的理解也五花八門。也就是說,任何人只要自己願意,就可以宣佈自己是和尚,而且沒有什麼戒律約束,該怎麼過還怎麼過,這和尚當得也太自在了。日本當時官民都對佛教很推崇,但對這樣隨意的僧侶又覺得不能信任,於是,就產生了嚴格戒律,用受戒的方式規範僧侶的要求。

大多數僧人都要經歷受戒的儀式,不過,由於派別不同,受戒的內容也很不相同。一般僧人常受的有五戒、八戒、十戒等,而最爲嚴格的大乘佛教徒,要受二百五十戒,稱爲“具足戒”,也只有自己受過戒的僧人,纔可以爲其他僧人受戒。這種嚴格的戒律日本當時無人瞭解,所以決心到中國聘請高僧。鑑真與其他赴日僧侶不同,他是一名真正受過“具足戒”的僧人,而且在赴日之前,已經爲四萬名僧侶受戒,正是日本方面尋找的理想對象。

今天日本的佛教流派中,大多數都不排斥吃肉娶妻。而鑑真創建的唐招提寺中的律宗寺僧,依然是日本除臨濟宗總壇以外僅有的嚴守戒律的僧侶。這也算是鑑真給日本佛教界留下的一大遺產吧。

謎之三:鑑真是怎樣東渡成功的?

鑑真在748年東渡失敗後,因爲年老體弱,雖然積極籌備再次東渡,卻有五年時間無法成行。這時,日本僧人普照帶來了好消息———日本向唐朝派來了第十次遣唐使船隊。

鑑真東渡謎團 揭祕鑑真大師爲何執意東渡日本 第2張

這使鑑真萌生了隨其一同前往日本的想法。但是,唐朝政府繼續堅持不同意鑑真東渡的決定,日本遣唐使正使藤原清河不敢帶鑑真一行去日本,以至與其部下發生爭吵。最後,副使大伴宿彌仲馬呂安排作了折中處理———鑑真不乘較大的藤原座艦,而與大伴宿彌仲馬呂乘副使坐的船,這樣萬一被唐朝發現,也可推脫藤原不知情。

出航順利,但是東渡途中,戲劇性的情況發生了———由於當時航海水平的限制,遣唐使能夠平安航行往返中日之間的,也不過50%。這一次藤原的船隊也碰上了風暴,結果鑑真乘坐的副使座艦,得以闖出風暴,以半漂流的狀態到達日本,較大的藤原座艦,卻被風吹到了南方的越南中部,結果與當地人發生衝突,論打仗當時日本人是不行的,大半船員喪生,藤原僅以身免,返回長安。和他同難的還有一個人很有名,就是李白、王維詩中提到過的阿倍仲麻呂(中國名字晁衡)。

謎之四:鑑真東渡有沒有猶豫?

從日本流傳的鑑真弟子所著文獻看,鑑真對於東渡,有過兩次猶豫。

第一次猶豫,是在748年船隻被暴風颳到了海南島導致東渡失敗以後。不過,鑑真當時的猶豫並不是後悔東渡,而是因爲這次漂流使他產生了新的想法———海南島已經是中國當時的最南端,根據當時的地理知識,鑑真明白這裏大約是中國從海上去印度最近的地方了。所以,他懷疑是不是佛在指點他前往天竺佛國深修佛法。如此,自己不該向東,而應該向西!

但是,因爲長期師奉鑑真的日本僧人榮睿,在這次東渡失敗後不久就因病去世,臨終還請求鑑真務必東渡。鑑真感其至誠,遂不再思考天竺之行。

第二次猶豫,是到達日本後,鑑真發現理想和現實存在着相當的差距。的確,他受到日本皇室乃至平民的極大歡迎。兩位天皇和一位皇后經他受戒,並任命鑑真爲“大僧綱”,總領日本佛教界,日本政府竭力推崇鑑真的精嚴戒律思想。然而,鑑真滿意之餘卻看出了這背後的端倪。

原來,當時佛教正日益爲日本官民各階層所接受,成爲不可阻擋的潮流,同時,又有大批勞動力或真或假地出家爲僧———僧人是不用承擔田賦和徭役的。日本政府希望通過鑑真帶來嚴格的戒律,提高成爲僧人的門檻,從而達到減少僧侶數量,避免勞動力流失的目的。這和鑑真希望在日本弘揚佛法無疑是南轅北轍。

看到自己被利用的鑑真,曾經表達出一定的消極想法,有日本文獻稱他甚至一度有歸國之念,只是,以七旬老病之身,又怎能回得去呢?

然而,這位高僧很快就表現出了他一貫的堅韌不拔精神。他放棄了個人的地位,離開佛教的中心東大寺,不再擔任大僧綱,只接受了“大和上”的尊號,與日本佛教界達成接受自誓自戒的協議,自建唐招提寺,通過普及知識,建立貧田院賙濟平民等方式擴大佛教影響,並創立了日本佛教南六宗之一的律宗,繼續自己弘揚佛法的事業。唐招提寺很快因此成爲日本佛教聖地。

鑑真東渡謎團 揭祕鑑真大師爲何執意東渡日本 第3張

謎之五:鑑真最後的時光是怎樣的?

鑑真到達日本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而且已雙目失明。由於不能見物,鑑真通過耳聽的方式幫助日本僧人校正了大批佛經,又用舌嘗的方式爲日本修正了藥典。

但是,《奈良新聞》2004年10月29日有一則新的報道,認爲鑑真到日本後,雙目可能還存在微弱的視力。其依據是757年,鑑真爲借經卷曾經向當時的奈良東大寺出具了一張借條,這就是現存正倉院的《鑑真奉請經卷狀》。經過奈良國立博物館的西山厚研究員檢證,認爲此文與中國所存鑑真相關文獻出自同一人手筆,所以,日本研究人員認爲,鑑真在東渡時,可能還保有微弱的視力,能夠自己書寫重要文件,但不能很好地閱讀了。

不過,隨後就有人提出,由於文獻記載鑑真並不是最後一次東渡才失明的,而是此前五年就已經失明。所以在中國保留的所謂相關文獻,也未必是鑑真的親筆,很可能是鑑真失明後由其弟子代寫的。

此外,日本的文獻記載,鑑真在日期間從未有過哭泣的記載,總是以最和善的微笑面對信徒。

日本天平寶字7年(763年)5月6日,鑑真坐化於唐招提寺,根據日本方面的記載,當時鑑真雙腳結跏趺坐,神態安詳,死後三日,體溫猶在,時人呼爲真菩薩。

佛法雲,大雄無畏,勇猛精進。大約是鑑真大師最好的寫照。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