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攻城的士兵爲何不用火燒

本文已影響2.04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城門火攻,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自古以來,城門就是一座城池、一個國家的重要防守,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無論是在和平時期還是戰亂時期,城門保護着城內百姓不受侵害,更加承擔着保護國家的重任。城門一般分爲東、西、南、北四個門,只要攻破這四個門,基本可以說這座城池就已面臨失守。然而,古代城門都是木門,爲何攻城時將士們不用火燒?其實是他們不敢,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攻城的士兵爲何不用火燒

一個國家的誕生,與之息息相關的就是領域內的百姓,百姓們的安危又極大影響着一個國家的穩定,於是城池便應運而生,與之對應的便是城門。它既擔任了城池內外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交通便利,又擔起防守的重要責任。作爲防守的重要一環,城門上會有大量的巡邏士兵,同時進出城池會接受規定的檢查,一旦有什麼可疑人士可以第一時間抓獲,避免奸細混入城內。一旦戰爭爆發,城門的防守作用立即體現,只要守好城門,便能極大的阻止外敵入侵,延緩敵方入侵的速度,爲援兵到來取得了較多的時間。所謂站得高看的遠,城牆上的士兵也可以第一時間發現敵方的動態,在城牆上進行攻擊。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攻城的士兵爲何不用火燒 第2張

不要小看城門就是個簡單的木門,實則非常堅固。古時修建的城牆就像個套圈一樣,環環相扣,不僅可以將整個城池包圍圈在其中,還會在此基礎上再圍一圈,內圈叫城,外圈叫郭。城也就是城池的內部,是人們安居樂業的地方,俗稱"內城";郭是城池的外圍,俗稱"外城"。除此之外,內城的城牆要比一般的高,而且厚,外城則相對矮些,一旦遇到敵方襲擊,勢必先攻破外城。講到這裏,肯定有朋友會問,那城門古時都是木質的,不比城牆更容易攻破嗎?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攻城的士兵爲何不用火燒 第3張

據記載,古時的城門其實十分堅固,均是選用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加工建造而成。其次,爲了確保城門更加堅硬,特地選用鐵樺木或者棗木這樣的木材,這種特殊的木材耐火性能極佳。在建造完工後刷上一層油漆,再輔以銅鐵等材料,讓城門變得更加牢固。城門在地理位置的選擇上就採用了滅火設計,一座城池的建設自然是會選在交通便利、生活原料富足,尤其是水源充足的地區,即使水源缺乏,管理者也會命人挖掘一條護城河出來。

在宋朝,襄陽區域的護城河僅是寬度就超過一百八十米,一旦有戰亂遇到外敵火燒城門,軍民便可從護城河中取水救火,日常水源缺少時也可直接引用。最後,城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非常寬厚堅硬的 “門栓”,它是城門的最後一道保險。有了這道保險“門栓”,外敵想要攻城都要消耗非常大的兵力,往往是將攻城的士兵累得滿頭大汗,也無法把門弄開。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攻城的士兵爲何不用火燒 第4張

在《明史》中有記載:公元1461年,大太監曹吉祥的嗣子曹欽舉兵謀反,發動叛亂。在攻打皇城的東安門時便採取的火燒城門的方法,有意思的是,叛軍剛開始用火燒,本以爲可以一舉攻破城門,沒想到守城的士兵反而爲他們加柴,火勢猛烈導致敵方士兵不敢上前。城門特殊的耐火性,火勢雖大,但要想徹底燃燒完,需要一定的時間,待明英宗援兵一到,這些叛軍只能兵敗逃竄,可謂不戰而敗。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攻城的士兵爲何不用火燒 第5張

古代的城牆是經過周密的規劃和設計的,採用了很多先進的防守誘敵理念。古人在修建城牆時,會特意將城門僞裝成最薄弱的環節,誘使敵軍從城門開始發動攻擊,殊不知看似簡單的城門實則最消耗兵力,易守難攻。我們通過衆多的影視劇中也可以看到城門上都有重兵巡邏把守,守城的將士們會利用石頭、弓箭、火把等方式抵禦外敵的入侵,而且從戰略地位上也是極具優勢,力度遠遠大於城下的敵軍,殺傷力自然更大。

古代城門都是用木頭做的 攻城的士兵爲何不用火燒 第6張

後經史學研究發現,原來古時敵軍並不是不願意火燒城門,而是真的不敢燒,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賠本買賣,換誰也不想做。城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能夠流傳下來的已經成爲了文物,現如今也成爲了旅遊景點之一,經過多少年的血雨腥風,依舊屹立不倒 ,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參考資料:《北京的城牆與城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