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儀式感是什麼樣的 古人飲食上都有哪些講究

本文已影響1.46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古人儀式感,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古代聚餐的方式有哪些?在究竟儀式的古代,古人飲食又講究哪些方式方法?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這是李白當年非常著名的詩句,講述了在酒桌之上的酣暢淋漓,和人們在美食麪前的友情交錯。每每讀到這些詩句都有一種感覺,中國人的文化在酒桌上,中國人的飲食真的是領先世界好多年。

其實,別看我們現在人似乎也有很多的飲食講究,這樣的菜那樣的菜,東西方結合,南北相溝通,大家的飲食似乎非常的高級。但老實說,我們現在的飲食只能稱爲飲食,而當年的飲食則稱爲文化,因爲它的背後透露着文化底蘊和詩詞歌句,而且還有歷史淵源。

正如歷史學家所說,古代人用時真的有一種儀式感,特別是在唐王朝時期,鷹獅文化發展非常的迅速,甚至還爲我們展示了飲食背後的一些講究。

那麼問題來了,在唐王朝時期,古人的儀式感到底是怎樣的呢?唐朝的飲食文化背後又透露着什麼呢?帶着這個疑惑,筆者和大家一起夢迴大唐,看一下古人的飲食到底有何講究。

一、古人的儀式感

對於現在的人來說,肯定有些不明白,爲什麼飲食要有儀式感?其實,這一點很好理解,在古代社會飲食不僅是一種基本作息規律,而且還是一種生存與文明的寄託。

根據《周禮》記載,最早的飲食講究其實要追溯到與上天的溝通。因爲當年《周禮》明確記載了太廟犧牲,我們的食物需要貢獻給神明,然後神明保佑我們昌盛不息。所以早在最開始的時候,飲食就帶有一種文化色彩,而且還與懵懂時代的神明相溝通。等到後來,所謂對於神明的信仰逐漸轉變成了一種文明與禮儀的講究。

例如西周時代,春秋時代的各種禮儀文化。飲食不僅僅是滿足食物,而且還是爲了滿足各個文明的講究,滿足整個社會階層的追求。例如天子吃臘肉,例如結盟時候的執牛耳,這一切的一切已經不僅僅只是爲了吃。

唐朝時期的儀式感是什麼樣的 古人飲食上都有哪些講究

除此以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現代社會飲食已經不是一個重大的問題,因爲我們在1987年的時候已經基本上解決了溫飽。所以現代人的飲食真的只是飲食,而古代人的飲食是爲了生存,是一個很重要的社會概念。

因此,古人的飲食變得有節奏感,有儀式感現代人比不過。那麼,這種儀式感在唐朝以前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二、沒椅子以前的飲食文化

根據歷史記載,在唐代以前,其實我們並沒有椅子這個概念。大家看影視作品也可以看到,無論是漢朝還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看到所有的君主與大臣之間的飲食,似乎都是跪在地上,然後擺着一個很矮小的桌子。後來,考古學家發現,出土了唐代以前的桌子,它長寬高分別爲100釐米,30釐米,15釐米。

也就是說,在唐代以前沒有椅子的情況下,大家只能跪着吃食物,而且那桌子非常的矮小。不知大家有沒有用過,可以在牀上使用的那種方便桌,餐桌的高度差不多,和這個類似。而要知道現在的桌子一般,可是遠遠超過了這個數字,因爲我們有椅子,這樣吃起來更舒服。

所以,在唐代以前沒有椅子,大家只能在低矮的桌子上吃飯,因此一般概念來說,那時候的人們採取的是分食制度。

唐朝時期的儀式感是什麼樣的 古人飲食上都有哪些講究 第2張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爲餐桌太矮了,所以只能夠一個人享用一個餐桌,大家分開吃。如果兩個人坐在一起的話太過於矮小,很容易兩個人吃飯的時候會碰到頭,所以極其不方便,但這樣的做法似乎顯得更加的高雅。

而且,我們在《春秋戰國》等影視作品中也可以看出,大家這麼做似乎都保持着距離,貴族的氣質一覽無餘。但是卻顯得有些生疏,畢竟說個話都需要大聲說,而且進個酒杯都不能碰。

因此,理論上來說,當時的吃飯雖然貴族範十足,但是儀式感還是差了一點點。那麼,唐朝出現的椅子以後又會如何呢?

三、有椅子以後的唐朝講究

等到了唐高祖時期,其實胡牀的概念就已經出現。正是因爲胡漢雜糅使得唐王朝擁有了各種各樣的革新,因此,原先的矮腳桌子慢慢的因爲椅子的出現而變得越來越高。在太宗皇帝時期,高腳的椅子就已經登場,而大家也可以終於堂堂正正的坐直身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官員在飲食結構方面,因爲椅子的出現變得越來越喜歡聚集。由原先的一人一桌的分開食,後來變成了慢慢的小羣體的聚餐。

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轉變,也是我們現在酒桌文化的開始,不過整體的趨勢已經形成,但是這裏面還分了很多部分,那麼具體又有哪些表現呢?

四、皇帝的聚餐方式

根據史書記載,要聊到唐王朝形成的聚餐方式,就不得不聊到皇家的聚餐。

簡單的來說,皇家的聚餐指的就是皇帝帶領大臣舉行的宴會,這樣的宴會在唐王朝或者說在整個中國的飲食文化結構中有着很重要的影響,因爲原先君主與大臣之間共飲,只能夠彼此坐在不同的位置之上,而且大家只能享用一個桌子。相信大家也能夠看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君臣對飲絕對不可能有家眷。

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唐代皇帝舉行聚餐,是允許所有的貴族與大臣帶着自己的家鄉來到宮廷裏面享用美食。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場面,大大小小的貴婦人和官員之女子,在酒桌之上酣暢淋漓,在舞池旁邊跳舞歌唱。那簡直是一種熱鬧到極點的場面,一般來說,歷史學家稱這一現象爲皇帝賜餐,是大臣們享受公款的一個表現,也是皇帝拉近大臣各自關係的一個重要手段。

當然了,除了皇帝的聚餐有儀式感以外,結識官員的聚餐也頗具有儀式感。

唐朝時期的儀式感是什麼樣的 古人飲食上都有哪些講究 第3張

五、官員、民間的聚餐

不過,根據《唐書》記載,最早的官員聚餐是沒有任何儀式感的,只不過是因爲太宗皇帝太能工作了,弄的這些官員連飯都沒有吃,就跟着皇帝大清早辦公。皇帝看着大臣們手底下一個個餓着肚子工作,此起彼伏的在咕咕叫,因此,皇帝就勉爲其難帶着大臣一起在宮廷聚餐。

不得不說,這個場景是真的很具有儀式感,大家一邊吃飯一邊把事情給做了,剛開始大家有點不好意思,害怕吃飯的時候聲音太響,影響皇帝心情,但是後來久而久之習慣了,居然成爲了現在酒桌文化的前端。談笑風生之中,觥籌交錯之間,天下大勢已定,這樣的感覺真的是儀式感滿滿。

當然了,除了官員的聚餐以外,還有民間的聚餐。

但是,民間的聚餐往往沒有貴族與官員這麼享受,因爲大家並不是很富裕,所以如果真的要聚餐的話,往往是幾個朋友幾家共同出錢組一個團。讓大家就好像是衆籌的方式吃了一頓大餐。

當然了,也可以家族的形式,邀請三兩親戚好友一起像吃火鍋一樣聚餐,這也是頗具有儀式感。但話又說回來,這樣的聚餐方式都注重熱鬧,注重集團。

唐朝時期的儀式感是什麼樣的 古人飲食上都有哪些講究 第4張

小結

由此可見,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其實很有講究。所有的一切都有着歷史文化傳統,而這也深刻的塑造了我們中國人的形象。最開始大家由於結構上不允許,所以只能分開飲食,但是我們還是喜歡聚集在一起飲食。

等到唐王朝時期,飲食結構發生改變,所以大家都在瘋狂的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聚餐。小到民間百姓上到皇帝老子,大家都喜歡在一起熱鬧的感覺而不喜歡距離隔開的那種單獨用時。

事實上,這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大同,也是中國人團結的具體表現,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傳統,才塑造了我們現在中國人的特色。注重酒桌文化,注重團結與相聚,這可是西方人都比不上的優點,而這一切早就已經在唐朝的飲食文化中被奠定了下來。

【參考資料】

《行路難》

《唐六典》

《唐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