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如此兢兢業業很是勤政,爲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本文已影響1.29W人 

朱由檢,即明思宗,他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末代皇帝,年號崇禎。他在位17年,最後因李自成攻滅北京,大勢已去之下選擇了自縊以身殉國,可謂是一個很有風骨的亡國之君。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縱觀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崇禎帝朱由檢可以說是很與衆不同的一位。他的獨特不只是他自縊以身殉國的行爲在亡國之君中少見,還有一個關鍵是他擁有實權,再看看其他朝代的亡國之君,諸如東漢的漢獻帝、唐朝的唐哀帝、清朝的宣統帝溥儀,都是沒有實權的亡國之君,而且更難得可貴的是,崇禎帝不只是擁有實權,更是相當勤政,在位十七年是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可以說是一個勞模皇帝。

崇禎帝如此兢兢業業很是勤政,爲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按理說王朝末期,出現一位沒有大權旁落的皇帝,並且還兢兢業業很是勤政,很是盡責的皇帝,是王朝的福氣,一般都會扭轉改變當時的惡劣局面,但遺憾的是如此努力的崇禎帝,上天給了他17年的時間,他並沒有力挽狂瀾,反而是使局勢進一步惡化,以至於一發不可收拾,最後明朝在他手中亡國。

那麼崇禎帝這般努力,又有17年的時間,爲何沒有挽救明朝呢?

一、崇禎帝個人有着很大不足,生性多疑,剛愎自用

崇禎帝雖然是個勤政的皇帝,在位17年可謂是兢兢業業,但是他的個人能力不足,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所以這些努力也只是徒勞,就好比是方向選錯了,所以再努力也是無用功的道理一般。

崇禎帝如此兢兢業業很是勤政,爲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第2張

一般來說,王朝末期正是人才凋零之際,而明末卻並非如此,因爲連年戰爭,還是涌現出不少名將能臣,諸如洪承疇、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孫承宗、滿桂、曹文詔等等。

但崇禎帝對於武將的不信任,使這些人才並沒有發揮該有的作用就憋屈而死。諸如盧象升,就是被太監高起潛和大臣楊嗣昌合夥坑死的,被架空兵權,只率領5000老弱病殘抵抗清軍,最終是力戰而死。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可是殺了不少大員,可以說是一個嚴厲的皇帝,但是並沒有什麼用,是忠奸不分。

而對待皇親國戚卻是太過寬仁,國庫再空虛,也不會採取嚴厲手段,結果北京城破,國破家亡,這些皇親國戚不願意吐出的錢,都便宜了李自成。

所以說崇禎帝這個人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再努力也是徒勞,自然是他沒有力挽狂瀾的關鍵原因,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爲他的能力不足,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加速了明朝滅亡。

二、積重難返之下,崇禎帝個人顯得很是渺小

客觀來說明朝的滅亡,也不能全怪到崇禎帝一個人身上,因爲任何朝代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慢慢發展至積重難返的過程,所以明朝滅亡的原因不能都歸到崇禎帝一個人身上。

崇禎帝如此兢兢業業很是勤政,爲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第3張

只能說前面皇帝留給崇禎帝的是一個很難收拾的爛攤子,已經是積重難返,遇到諸如漢宣帝那樣的中興之主,也最多隻能是多延續幾十年罷了,不一定可以根治這種頑疾。

像崇禎帝的爺爺萬曆帝,怠政多年,雖然大事嚴抓拍板決定,但是小事不管,造成的後果也很惡劣。諸如吏治腐敗,無形中破壞了明朝在各級的統治,還有使東林黨一家獨大,對於明朝來說都是致命的,因此有着“明實亡於萬曆”的觀點。

像崇禎帝在位時期,爲什麼對官員苛刻,甚至殺了不少大員,而且忠奸不分呢,固然有着他生性多疑剛愎自用的原因,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那便是發展到當時,大部分大臣可以說是互通一氣,崇禎帝在一定程度上被矇蔽了。不然怎麼會有盧象升的冤死,還有死後的撫卹一直沒有到位呢,還有周延儒督師出京與清軍交戰,沒有打,便是敢公然謊報大捷。

而崇禎帝氣急敗壞之下,沒有能力打破這種局面,因此對大臣苛刻,甚至經常是處以極刑,想要以這種粗暴方式打破局面,但卻是徒勞無功的。

所以在當時那種積重難返的局面下,內部矛盾重重,很多官員互通一氣,皇帝與現實之間隔着一羣自私自利的官僚,根本不瞭解真實情況,因此自然是昏招頻出,所以說明朝的滅亡也不能全怪崇禎帝,面對這種惡劣情況,面對一羣心術不正的人精大臣,一般皇帝不被矇蔽是很難的,所以崇禎帝這樣的行爲也屬正常表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