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善孝爲先”的中國古代,是如何解決養老這一問題的?

本文已影響6.01K人 

導讀: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7月1日開始實施,“常回家看看”被寫入法律,子女今後不常回家看望或者問候父母將構成違法。那麼,在“百善孝爲先”的中國古代,又是如何解決養老這一問題的呢?

在“百善孝爲先”的中國古代,是如何解決養老這一問題的?

古代孝子親自爲老母親嘗藥

在夏朝,不孝老人判重罪,直至處以死刑。對不贍養老人,毆打辱罵老人,不給老人吃飽穿暖,老人生病如不給醫治,不細心照料,都在不孝之列,要受到處罰。依據不同情節,處以在臉上刺字(墨)、割鼻子(劓)、斬腳(刖)、死刑(大辟)等不同的懲罰。

周朝,雖無具體的處罰制度,但有一套比較嚴格具有禮儀含義的具體要求。如,對50歲以上的老人要給他們吃細糧;60歲以上的飯菜中要配肉;70歲以上的在飯食中要增加副食;80歲以上的要給吃些珍饈美味;到了90歲小輩要在老人的牀前伺候飲食。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但孝敬老人的傳統沒變。如,齊國規定對7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一子的賦稅和徭役;8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其二子的賦稅和徭役;90歲以上的老人,免除全家的賦稅和徭役。

漢朝,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孝道。對養老問題更加重視,提上了一個更高層次,推行了一套特殊的優惠政策。規定孤寡老人到市場上做買賣,免除繳納租稅。酒是國家專賣品,爲了照顧孤寡老人,政府允許孤寡老人開設酒店賣酒。爲確保養老制度的落實,漢律還規定:對不贍養老人者,要在鬧市執行死刑,並將犯人屍體展示街頭。對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不敬孝者也判重罪。子女殺戮父母、祖父母者,即使未遂,均判棄市(暴屍街頭),毆傷長輩者同樣也處棄市。

唐朝,規定父母在,不遠遊,不能存私房錢。此規定,目的是讓子孫盡心竭力地照顧好老人。唐朝時,在“補給侍丁”制度中規定:對80歲以上的老人,政府給安排一個照料的人,90歲以上的老人給安排兩個照料的人,100歲以上的老人給安排5個照料的人。政府安排的這些人全部免除服徭役義務。禮制上還規定子女對老人要給予精神的安慰。

清朝規定,兒子家庭再貧也必須設法贍養好父母,如果因貧困導致父母自縊身亡,要按照過失殺父(母)的處罰,判處兒子杖一百,流放三千里。

爲確保老人有子孫養老送終,北魏還首創建立了“存留養親”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就是說,犯人的直系親屬年老,家中無人贍養時,對於不是犯有十惡不赦的犯人,允許對其緩期執行,留下來照顧老人,待老人辭世後再去服刑。

除家庭養老外,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還在南京建立了“孤獨園”,專門收留、贍養孤苦老人;唐肅宗建立了“普救病坊”,照顧無人贍養的老人。南宋時期在杭州設立了“養濟院”,將無法養活的老人登記造冊,由國家進行贍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