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之役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丁卯之役簡介

本文已影響1.37W人 

丁卯之役是指1627年(明/朝鮮天啓七年,後金天聰元年,干支紀年爲丁卯年)後金侵略朝鮮的一次戰爭,朝鮮稱之爲“丁卯胡亂”或“丁卯虜亂”。後金的主將爲阿敏,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義州、定州、郭山、安州、平壤、黃州、平山諸城,朝鮮國王李倧(朝鮮仁祖)逃往江華島。後金軍至平山時始與朝鮮議和,結成盟誓後撤退。戰後,朝鮮與後金成爲兄弟之國,向後金開市並繳納歲幣。但朝鮮並未因此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以致在九年後發生“丙子之役”。

丁卯之役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丁卯之役簡介

在這次戰爭中,駐守東江鎮(治所在朝鮮皮島)的明朝毛文龍部也同後金發生衝突,雙方均宣稱自己獲勝。朝鮮則指責毛文龍坐守孤島而不予相救,與毛文龍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戰爭背景

國際關係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1618年以“七大恨”爲由興兵討伐明朝,1619年取得薩爾滸之戰勝利,1621年佔領遼、沈,1622年進佔廣寧。在侵略明朝的過程中,與朝鮮的關係是後金外交的重要課題。當時的朝鮮王朝是明朝的屬國,尤其是經過了壬辰倭亂的明朝東援,更是發展爲“恩同父子、義則君臣”的密切關係,而且又飽受儒家思想薰陶,嚴守華夷之辨,秉持小中華思想,對“蠻夷”女真人抱有強烈的鄙視和敵意,在1619年派姜弘立率兵一萬參加了明朝討伐後金的戰爭。後金屢屢致書朝鮮,“勸子離父”,欲離間朝鮮和明朝的關係,拉攏朝鮮以爲己用。除了朝鮮本國以外,還有1621年進入朝鮮的明朝將領毛文龍,他利用後金不習水戰的弱點入據朝鮮皮島,頻繁騷擾後金後方,對後金來說如同骨鯁在喉,因此努爾哈赤要求朝鮮交出毛文龍。但是,朝鮮不爲所動,多次婉拒努爾哈赤的各種要求,以致努爾哈赤扣押甚至殺死朝鮮使者。

針對於朝鮮的外交問題,後金內部出現了穩健和強硬兩種聲音,前者的代表是大貝勒代善,後者的代表正是四貝勒皇太極。努爾哈赤雖然殺過朝鮮使者,但終其一世也未直接用兵朝鮮,而把重點放在與明朝和蒙古諸部的關係上。1626年秋,努爾哈赤死去,皇太極被推舉繼位。他即後金汗位後,一面徹底掃平了與後金爲敵的蒙古內喀爾喀的扎魯特、巴林等部,一面與明朝遼東巡撫袁崇煥議和,便可騰出手來將他構想已久的侵略朝鮮付諸實施。

丁卯之役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丁卯之役簡介 第2張

朝鮮在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時期經歷了光海君李琿和仁祖李倧兩任君主。光海君雖然難以答應努爾哈赤向朝鮮提出的對明絕交、交出毛文龍等要求,卻一直暗中遣使溝通後金,希望朝鮮在明朝和後金的爭端中保持中立;仁祖反正推翻光海君,奉行對明一邊倒政策,停止與後金在政治上的任何往來,還一度表現出對毛文龍積極支援的姿態。1625年朝鮮“李適之亂”參與者韓明璉之子韓潤及其從弟韓澤叛逃後金,聲稱:“先王願和,故使者不斷,新王倚恃毛文龍,不遣使者”,並建議後金出兵朝鮮。同時韓潤還向姜弘立等朝鮮被俘人員謊稱仁祖已將他們的家屬全部處死,姜弘立等信以爲真,便慫恿後金攻擊朝鮮。努爾哈赤在世時對此不以爲然;皇太極即位後,仁祖的“崇明排金”政策及在後金朝鮮人的鼓動順理成章地成爲丁卯之役的催化劑。

後金內情

丁卯之役發生的另一背景是後金的政局變動。皇太極並非努爾哈赤明確欽定的接班人,而是被代善爲首的貝勒推舉上臺的。皇太極繼位後雖然表現上維持與其他三大貝勒共同執政的體制,實際上卻不斷加強自身權力,同時深忌堂兄二貝勒阿敏和異母兄三貝勒莽古爾泰。他選擇阿敏出征朝鮮,也是將其作爲對阿敏忠誠度的試金石(此外他還有過在1621年入朝鮮境剿毛文龍的經驗),後來阿敏果然沒經受住皇太極的考驗,在丁卯之役中的表現成爲他被治罪的重要理由。所以,皇太極發動丁卯之役,也被看作是其加強中央集權政策的一環。

丁卯之役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丁卯之役簡介 第3張

後金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是皇太極選擇在1627年發動對朝戰爭的原因。後金雖然奪取了遼東及蒙古部分地方,但統治的人口也急劇增加,這些地區生產力有限,造成後金物資供應日益緊張。1626年,後金糧食歉收,導致了1627年的饑荒,因此亟需與明朝和朝鮮等鄰國展開貿易。在丁卯之役期間,皇太極將幾萬家饑民送到朝鮮來渡過難關,便反映出後金發動這場戰爭的經濟因素。另外,遼東漢人不堪後金壓迫,朝鮮以及毛文龍所在的皮島成爲他們逃亡的淵藪,後金也需要找回這些勞動力來給他們耕種土地,並防止朝鮮再接納逃難的後金漢人。後來阿敏數落朝鮮的“七宗罪”中便指責朝鮮接納遼東逃人,並在平壤之盟中要求朝鮮不得接納遼東逃人,可見這也是其出兵懲罰朝鮮的理由之一。

朝鮮內情

1623年,朝鮮爆發仁祖反正,其名分是對內革除光海君的弊政,對外標榜“崇明排金”。但仁祖政權內政並不修明,反正功臣取代了李爾瞻等大北派舊權貴而作威作福,百姓對仁祖政權大失所望,當時許多歌謠便反映此點;反正功臣內部也有矛盾,反正功臣之一的李適因受排擠而心懷不滿,在1624年初發動叛亂,攻破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對朝鮮國力造成較大消耗。在外交問題上,仁祖政權雖然不跟後金往來,但對後金還是採取儘量不刺激的政策。大司諫李聖求在1625年向國王進言道:“聖神改紀之後,斥絕北虜,義聲聞於天下,而尚今三年無征討之實事。雖不能大舉義兵,一決勝負,而或遣數千百騎,偵探虜中,有如毛將所爲,則大義可明,後言有執。”獲悉“李適之亂”的餘黨韓潤等逃亡後金並煽動後金入侵朝鮮的消息後,朝鮮政府原本在1625年冬下令北方邊境嚴陣以待,但因無事而在翌年二月罷兵。1626年十月在朝鮮昌城附近駐紮的毛文龍麾下參將徐孤臣向朝鮮轉告了後金新汗皇太極可能會攻打朝鮮的消息,但似乎未引起朝方的足夠重視。

丁卯之役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丁卯之役簡介 第4張

在與毛文龍的關係上,朝鮮仁祖政權雖然開始表現出積極合作的姿態(主要是爲了便於獲得明朝冊封),但內心並不歡迎毛文龍。1623年,朝鮮的都元帥張晚便判斷毛文龍無力對抗後金,只會給朝鮮招來麻煩。朝鮮史書記載道:“是時毛營將士,貪利樂功,潛入胡地近處,出沒偵俟,招納假韃(後金漢人),以是挑怒於胡中,故邊臣甚憂,其畢竟開釁於我國,而莫能禁止。”其實,毛文龍起初來朝鮮時,朝鮮官民大多支持他,希望他儘快消滅後金,但後來毛文龍因得不到明朝的有力接濟而多次向朝鮮索餉,讓朝鮮心生厭煩。毛文龍東來數年,未有顯著成果,就在丁卯之役前夕的1626年夏,毛文龍出師後金,在鞍山驛和薩爾滸失利,朝鮮得到的情報是在鞍山的毛部全軍覆沒,自然對其更爲失望。朝鮮文人沈光世(1577—1624,仁祖表兄)所作詩歌反映了當時朝鮮人對毛文龍的心態變化:“毛將昔來此,義氣能感人。東人皆愛慕,欲使其志伸。自從名位高,誠意漸不純。後房擁愛妾,府藏堆金銀。入保不出陸,畏死卻逡巡。所爲既如此,何日清胡塵?以是我天朝,終困於女真。”就這樣,朝鮮抱怨毛部挑釁於後金而惹禍於朝鮮及給毛文龍援助糧食的負擔,毛部和平安道、黃海道居民接觸時亦屢屢發生摩擦,毛文龍和朝鮮日漸緊張的關係可以說是致使兩者在丁卯之役中不能很好配合的原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