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戰役簡介 太原戰役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本文已影響3.09W人 

太原戰役(Taiyuan Campaign)是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的一場大型戰役,1948年10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主力部隊在黨中央、毛主席的指揮下進行的。

太原戰役簡介 太原戰役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1949年3月底,太原城下,共集結了3個兵團、10個軍、36個步兵師和2個炮兵師,1300餘門火炮,連同中央軍委補充的15000名新兵和傅作義部改編的4個師,25萬人對太原形成合圍之勢。至1949年4月24日戰役結束,全殲守敵13餘萬人、民團8萬。中國人民解放軍浴血奮戰6個多月,傷亡4.5萬人,其中攻城戰役、攻城後巷戰傷亡3.6萬,是解放戰爭中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部隊和第一、第四野戰軍備一部對國民黨軍堅固設防的山西省太原市進行的攻堅戰。

晉中戰役結束

1948年7月下旬晉中戰役結束後,山西省除太原、大同外均告解放。國民黨太原“綏靖”公署主任閻錫山的所轄部隊已大部被殲滅,餘部5個師和1個暫編總隊收縮於太原及其外圍地區,企圖依託險要地形和堅固設防進行固守。爲奪取太原,殲滅閻錫山集團,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徐向前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統一指揮第1兵團(轄第8、第13、第15縱隊)、華北軍區炮兵第1旅、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晉中軍區3個獨立旅及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2旅等部共18個旅11.5萬餘人,乘晉中戰役勝利之勢進逼太原,集結於榆次、太谷、清原(今清徐)等地並進行整訓,準備於10月中旬發起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簡介 太原戰役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第2張

太原地理形勢

太原爲山西省省會,位於晉中盆地北部,東倚罕山,西臨汾河,南北地勢起伏,易守難攻,爲華北的戰略要地。閻錫山集團經過長期經營,修築種類繁多的外圍據點、縱深陣地和城防工事,使太原構成由各式堡壘與壕溝、暗道相結合的,互爲依託的多層次、大縱深的環形防禦體系。在北起黃寨、周家山,南達武宿、小店鎮,西起石千峯,東到罕山的防線內,僅主要防區就有大碉堡5000多個。城東牛駝寨、小窯頭、淖馬、山頭,城東北臥虎山,城東南雙塔寺等要點,築有以碉堡羣爲骨幹的永久性工事,成爲太原的主要屏障。

國民黨戰略部署

國民黨軍爲加強防衛力量,從西安空運整編第30師(後改爲第30軍)增援太原;通過抓丁等手段,將該市守軍擴編爲5個軍部、14個步兵師和3個暫編總隊、3個特種師,連同保安部隊等,使總兵力增至近10萬人,擁有各種火炮600餘門。將太原市劃分爲1箇中心防禦區和東(後分東南、東北)、南、西、北4個外圍防禦區。

太原戰役簡介 太原戰役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第3張

其部署是:以5個軍11個師(總隊)擔任東、南、西、北區的防禦;以直屬部隊防守城內中心區;以1個軍6個師擔任機動作戰。防禦重點置於南北兩區。

戰役指導方針

乘守軍脫離築城地帶予以殲滅,順勢奪佔東山要塞華北軍區第1兵團前委於1948年9月28日決定,以圍困、瓦解、攻擊,逐步削弱其守軍,然後一舉攻下太原,作爲戰役指導方針。

計劃第一步從太原東南、東北方向突破守軍第一道防線,以火力控制南、北機場,切斷外援;

第二步奪取山頭、淖馬、雙塔寺、臥虎山等主要外圍據點;

太原戰役簡介 太原戰役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第4張

第三步以城東南和城東北爲主要突擊方向實施攻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