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的初衷是選拔人才,可爲什麼要設置種種障礙呢?

本文已影響2.22W人 

科舉的初衷是選拔人才,可爲什麼要設置種種障礙呢?比如要求家世清白,古代指三代以內無犯法之男,無再嫁之女,並且嚴格明確規定了幾種人不能參加科舉入仕爲官:

1、丁憂

丁憂是祖制,具體說來,就是古代官員的父母死去,無論此人任何官何職,從得知喪事的那一天起,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

丁憂期間的人不準爲官,如無特殊原因,國家也不可以強招丁憂的人爲官,因特殊原因國家強招丁憂的人爲官,叫做“奪情”。

死者安葬以後,孝子要居喪、一服的孝子要居喪三年。

科舉的初衷是選拔人才,可爲什麼要設置種種障礙呢?

居喪也叫“丁憂”、“丁艱”,又叫“守孝”,是對父母孝心的最好體現,也是對兒女是否孝順的考驗。

按照古禮,丁憂三年期間不能外出做官應酬,也不能住在家裏,而要在父母墳前搭個小棚子,“曉苫枕磚”,即睡草蓆,枕磚頭塊,要粗茶淡飯不喝酒,不與妻妾同房,不叫絲絃音樂,不洗澡、不剃頭、不更衣。

至於三年的期限,很多解釋爲:小孩自出生開始,三年之內都離不開父母,無時無刻不需要父親和母親的照顧。

等到父母到了晚年,身爲孩子,自當盡心盡力照顧父母,一如當年他們那麼用心的照顧我們。

即使父母親不在了,但是當年的養育之恩還在,不能將這些忘記,因此,在父母親墳前守孝三年,即使父母親不能在親自享受到我們的照料,但是相信那份心意他們會知道的。

古代的丁憂,不僅是對中國傳統禮制的一個體現,同時也展示出了古人對孝道的尊重。養育之恩,無以爲報。

丁憂也是人性本善的最好體現。所以處在丁憂期間的考生也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2、捕快、工商雜類

舊時衙門裏擔任緝捕的差役。相當於古代的警察。“捕役,捕拿盜匪之官役也”,而“快手,動手擒賊之官役也”,因二者性質相近,故合稱爲捕快。

古代的捕快雖然地位很重要,但是卻是賤民身份,一個家族中只要有人幹了這個,那麼三代便不能參加科舉考試。

所以捕快的地位,至少在理論上是要比一般的農民地位還要低。

同時古代的衙役們也是分爲兩個等級的——良民和賤民。其中民壯、庫丁、鬥級、鋪兵屬於良民,皁、快、捕、仵、禁卒、門子是屬於賤民。

良民衙役是古代政府在民間根據各鄉各里按人數招募來的,需要給一定量的供給,相當於正規軍,在困難的時候甚至能夠用來補充軍隊。

而賤民衙役就隨便多了,一般都是一些吃不上飯的閒人無賴們想賺點飯錢,纔會來當衙役。

並且賤民衙役通常接觸的都是一些觸犯法律的惡人,或民間那些小偷小摸的賴子,相處久了自身也會沾染上一些不良習氣。

所以統治者認爲州縣衙門的役吏接觸了那些犯罪的人,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們的道德水平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因此這些人也不能做官,自然也就不需要參加科舉考試了。

在古代,封建主義最理想的藍圖就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小國寡民,因此“士農工商”四民之中,士居首、農次之、工第三、商居末,商是最賤之業。

唐朝時,就規定了從事商業的商人不得參加科舉,並且在古時候也常有重農抑商的政策出現,在統治者這樣不斷渲染商人低級的社會風氣下,商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所以商人不在科舉的範圍之內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

3、娼、優、卒、隸

科舉的初衷是選拔人才,可爲什麼要設置種種障礙呢? 第2張

明清規定凡是娼、優、卒、隸的子弟都沒有報考資格,娼指的是娼妓;優指的是優伶,即賣唱的;卒指的是軍中執法打人的;

隸即是皁隸中的“隸”,在清代府、州、縣衙署中皁隸有兩種,凡戴紅帽者爲皁,戴黑帽者爲隸,皁的地位高於隸,皁的後代可以科考,隸的後代須退免三代。

爲什麼這些人不能參加呢?因爲在封建時代,把“娼、優、卒、隸”看成是下賤的職業,清代視其爲“身家不清”,科舉明令規定,以上四類人員及其子孫,三代之後方能應試。

但是其中娼、優指的是妓女跟伶人,在古代,女子不能科舉其實是一項不成文的的規定,科舉限制條件中雖然並沒有明確指出女子,但是在古代,女人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這在一向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女人蔘加科舉考試真的是天方夜譚。

古往今來,從未有一個女子參加科舉,且通過科舉考試的。

因爲古時候的人們奉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認爲女子不能讀過多的書籍,一般讀的書籍多是些女德女誡。

由於女子地位過於低下,就連武則天掌政時期,那已經是古代女子地位的鼎盛時期了,卻還是沒能有女子參加科舉。

其中原因不僅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壓迫,也是因爲長期以來對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對女子地位的輕視造就了古代女子的自我貶低,就算有女子一時拿起書本,卻也難以與讀書多年的男子匹敵。

所以將娼劃入其中是不是失誤呢?

其實並非如此,這裏的妓女跟伶人指的是讀書人的父母,所以對於想要參加科舉的人來說,如果你的雙親中有人是娼或者優,那麼你就算是出身賤籍,屬於“身家不清”的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

雖然有人會認爲這項措施不合理,但是這其中也有部分是對於一個人的生長環境的考慮,畢竟在妓女跟伶人的教導下長大,難免會沾染上些許的不良惡習,如若參加科舉爲官,難以爲做衆人表率。

此外,傭人、看門人、轎伕、媒婆、剝頭修腳者都屬於“身世不清”之列,他們的三代子孫也被排斥在科舉考試之外。

4、結語

科舉的初衷是選拔人才,可爲什麼要設置種種障礙呢? 第3張

通過簡述科舉考試中的種種限制,可以讓我們知道在古代入仕爲官的艱難,看到古代科舉考試對於考生身份的限制還是很大,出身不好沒資格。

但是中國的古代科舉制度是大家公認的利弊共存,利大於弊的,科舉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因爲它不僅衝破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同時還擴大了官吏的來源,使得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識分子能通過科舉考試參加政權。

並且科舉制還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從而提高了朝廷官員的文化素質。

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權利,從地方豪門士族的手裏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的穩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