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王獻之的一生,他一直活在王羲之的光環下

本文已影響2.31W人 

王獻之,字子敬,小名官奴,東晉時期官員、書法家、畫家,是王羲之的第七子。在琅琊王氏很多的故事,王羲之父子最爲璀璨。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因爲父親王羲之的名號,他年少成名,被稱爲王家最有才華的一個兒子。

而他的名聲大噪同樣爲他帶來了煩惱:青梅竹馬的妻子被迫休棄,不想娶的公主如膠似漆。那樣才華出衆的少年郎啊,爲魏晉愛情故事留下了不少佳話,卻最終不得已做了政治的犧牲品。

艾草炙足,半生殘疾,寡歡數年,鬱鬱而終。

他在王羲之的光環之下贏得了聲名,卻也因王羲之的光環,只能以一個“小聖”的稱號,青史留名。

探索王獻之的一生,他一直活在王羲之的光環下

成名要趁早

王獻之出生時,王羲之的盛名已然傳遍了整個東晉。一字千金成爲常態,書法作品更是廣爲推崇。

王獻之的兄長們都在父親的光環下抽枝發展,但沒有哪一位的書法造詣,能夠分得王羲之的十分之一靈氣。

他來得恰逢其時,又分外不幸。老來得子使得王羲之將期許全部放在了他一人身,而他的靈氣,也足矣爲老爹傳承“書聖”的威名。

王獻之七八歲時,練習寫“大”字。一日,他將寫好的“大”字拿給王羲之看,王羲之沒有說什麼,只是默默往上點了一個點,變成了“太”。

王獻之又拿着這幅字找母親評判。

誰料母親看罷沉吟了些許,指着那上面的一個點道:“唯這一點有你父親的風骨。”王獻之聽罷後羞愧不已,他問道父親:

“我的書法如何才能提高?”

王羲之摸摸他的頭,指着院子裏的十八個大缸道:“當你將這十八個大缸裏的水都寫盡了,字纔算是稍有成就。”

探索王獻之的一生,他一直活在王羲之的光環下 第2張

王獻之聽罷,習字方面更加潛心。某日,王羲之見他在案前臨帖,想要試一試他的功力,想要出其不意去拔他的筆,竟沒有拔動。見此情景,王羲之大嘆:“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王獻之也沒有辜負老爹的期望,年少時受謝安的賞識,一路高歌成爲東晉士族之中響噹噹的一號人物。

《世說新語》中曾記載,王獻之有一日同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同拜訪謝安,徽之、操之說了很多俗事,而王獻之只是坐在一旁,略作了寒暄之後便跟着兄長離去。

後來有人問謝安這三人中誰最優秀,謝安想也不想就答道:“小者(王獻之)最勝。”雖說後來謝安對於王獻之的書法不屑一顧,收到他的信箋後隨性到直接就在背面回信。但從他早年的這場判斷之中,還是可以看出王獻之——成名不怕早。

而在王獻之十五六歲時,他對於書法就不僅僅是臨摹仿照,而是添入了自己的思想在其中。他曾勸慰自己的父親:“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頓異真體,今窮僞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藁行之間,於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認爲藁草與行書之間可以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徑,建議父親應該“改體”。

先不論他的提議是否正確,單憑他在王羲之書法大潮之中能夠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質疑權威,便能顯現出王獻之超凡脫俗的見解與思想。而宋齊之時,人們對於王獻之的書法推崇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認爲“彼世皆尚子敬書”。(《與梁武帝論書啓》陶弘景)

不止書法,王獻之在長相上也十分契合魏晉時期的審美。

朗朗松下風,寂寂春月柳,那些關於自然的美好形容詞,放在王獻之身上都沒有一點不妥。蘭亭集會時他不過十歲,看着竹林曲水流觴的風雅,一言不談也能成爲衆人誇耀的對象。

這樣的集美貌與才華給了王獻之知名度,也給了他桃花債帶來的一生災難。

探索王獻之的一生,他一直活在王羲之的光環下 第3張

自己的婚姻,做不了主

王獻之年少時有一個青梅竹馬——東晉重臣郗曇的女兒郗道茂。郗道茂比他大了幾個月,可王獻之依然日日追着她後面喊着表姐。

這樣年少時的愛戀在別的朝代都顯得太過不切實際,可東晉偏偏就給了人這樣一個機會。待王獻之成年後,立刻迎娶了郗道茂爲妻,夫婦恩愛,一時間讓山陰城的女子都傷了心。

郗道茂溫柔貌美,又與王獻之有那麼深厚的感情基礎,婚後自是歲序靜好,過着琴瑟和鳴的日子。即使她剛剛嫁到王家半年,父親與公公就相繼離世,王獻之依然同她恩愛不疑。

只不過有人歡愉着,就會有人妒忌。王獻之的桃花裏,有一朵最霸道的公主,正在預謀着一場大事

婚後王獻之帶郗道茂進宮謝恩,於迴廊處,偶遇了餘姚公主司馬道福。

司馬道福從小傾慕王獻之,可因他一心求娶郗道茂,司馬道福只能含恨嫁與了桓溫次子桓濟。誰料想到司馬道福對於白月光的執念遠勝於其他人。爲了能夠得到心上人,他不惜教唆桓濟謀反,最終流放千里,而她重獲自由之身。

這一自由不要緊,司馬道福沒有一點的停息,立刻就打起了白月光王獻之的主意。那一日宮道擦肩,她看着郗道茂眉眼溫柔地立在王獻之身後,心裏的妒火不知道燒燬了幾座城池,她哭着跑去太后宮殿磨了三日,又求助了簡文帝,最終得到了這門親事。

可王獻之已有原配,這該怎麼辦呢?

公主和皇帝纔不管這些,一紙詔書下去,他王家再大的士族,也要乖乖屈服於王權的威嚴。王獻之看着這道詔書,閉門沉思了數日,再打開門時,他的雙腿已然都是艾草的氣息。

只不過衆人都沒有料到,王羲之艾草炙足的美談傳進司馬道福的耳朵裏,不僅沒讓她打消了嫁去王家的心,反倒激起了她的中二同情心。

“我要照顧他一輩子!”公主用這樣的不離不棄感動了自己,一身喜服,走進了王家的門庭裏。

而郗道茂該如何呢?她在聽聞這道詔書之後,就打算好了一切。她自撰了一封休書,用王獻之的私印結尾,在一個風雪如常的深夜裏,走出了王家的大門。

離開王家後的郗道茂孤苦無依,彼時父親已經去世,孤苦之下,她只能去投靠叔父,可情感上的鬱鬱寡歡還是沒能放過她,沒過多久,她就離開了這個相處不過數月的牀榻。

郗道茂死後,王獻之徹底沒有了當年的意氣風發,他不再高談闊論那些玄學,每日悶在書房之中,思念的也只是那一個人。公主還活在自己編織的愛情美夢裏,日復一日欺騙着自己。

探索王獻之的一生,他一直活在王羲之的光環下 第4張

王獻之在他的人生暮年,於秦淮河畔偶遇了一名喚做桃葉的少女。女孩的眉眼彎彎的,一如當年自己的髮妻。

王獻之瞬間淚目,提筆寫下三首《桃葉歌》,來紀念這場遇見:

桃葉復桃葉,桃樹連桃根。

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

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葉復桃葉,渡江不待櫓。

風波了無常,沒命江南渡。

不知那位中二病的餘姚公主在聽聞這首歌時,會是什麼樣的反應?她是得到了這個男人的一生,可她一生也得不到他的真心。

名士的風骨,魏晉的風流

王獻之繼承了王家獨有的浪漫與不羈。從當年父親王羲之東牀坦腹,到兄長王徽之雪夜訪戴、借齋種竹,他們琅琊王氏的名士風骨絕不是隻言片語就可以道盡的。

王獻之亦如此。

王獻之只有幾歲大的時候,曾觀看門生玩樗蒲,他端詳了兩方的形勢後,忽然說了一句:“南邊的要輸。”僕人們見他是個小孩,對他的話不免唏噓:“這個小孩就像是從管子裏看豹,只能看見豹身上的一塊花斑而看不到全豹。”

王獻之大怒,回道:“我是遠漸荀奉倩(荀粲),近愧劉真長(劉惔)。”然後拂袖而去。(這二人從不與下層人接近)僕人們面面相覷,而“管中窺豹”一詞也因爲他的這一場鬧劇而流傳青史。

年歲越長,王獻之的從容淡定就越發彌新。那夜他家中忽至盜賊,翻動之中驚醒了王獻之。可他一言不發,只是靜靜聽着盜賊的動靜,直到盜賊伸手去偷他的青氈,他纔在榻上緩緩開口道:“偷兒,那青氈是我家祖傳的,就把它留下吧!”盜賊聽後大驚失色,慌忙就逃走了。

他的淡然同兄長王徽之比起,則更添色彩。王徽之與王獻之感情甚篤,常常於一室同眠。這日家中起火,王徽之驚醒後,連木屐也來不及穿匆匆就跑出了門,而王獻之面色不變,整理好儀容才由僕人攙扶着走出了房間。

原道謝安在王獻之年少時就斷言此人不凡。王獻之的淡定風度正是謝安最爲看重且引以爲傲的存在。

探索王獻之的一生,他一直活在王羲之的光環下 第5張

淝水之戰時,謝安所帶領的八萬士兵對戰苻堅的百萬大軍。可臨行之前他卻絲毫不理會即將出戰的侄子,而是備好車馬去了山中別墅聚會。大軍獲勝之時,謝安還在手談,旁人問道他戰況,他才輕描淡寫地回道一句:“沒什麼,孩子打贏了。”便繼續看向手邊的棋盤。

正是這樣的淡然風骨,使得他東山再起時,謝家門庭依舊光耀如初。而王獻之同樣繼承了謝安的臨危不亂,遇事淡然,不負魏晉的風骨與名士氣派。

匆匆的別離,爲一生畫句

這樣一位丰神俊朗的名士去世時,年僅四十三歲。可他被炙足的疼痛感折磨得太久,以至於活着對於他只是一種疲憊。

臨別之前,王家請來道家做法,問道他的遺憾時,王獻之沉默了許久。眼看着淚水就要落在耳畔,他忽然沉聲,沙啞着道一句:“不覺有餘事,唯憶與郗家離婚”

他與司馬道福的女兒做了皇后又如何?他一生的遺憾,早在郗道茂死後開始耿耿於懷。這樣一位高門貴公子,本可以安穩歡愉的生活,卻因爲一場政治的博弈,輸了個滿鉢空無。

他死後不久,王徽之就因太過悲痛也跟隨他而去。那個雪夜訪戴的俊朗少年,那個年少成名的駙馬,就在太元十一年,爲王家的輝煌畫上了結局。

“雖奉對積年,可以爲盡日之歡,常苦不盡觸類之暢。方欲與姊極當年之足,以之偕老,豈謂乖別至此。諸懷悵塞實深,當復何有日夕見姊耶?俯仰悲咽,實無已當已,唯當絕氣耳。”(《奉對貼》)

王獻之的思念字字泣血,不知司馬道福在看到夫君用半生去思念另一個女子時,會不會後悔自己當年的決定?

那個山陰的少年郎離開了。留給世界的,是他“一筆書”帶動下草書的盛行;是“書聖”最有才華的小兒子——王獻之的盛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