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臨終前爲何會提到謀士蒯通?蒯通是如何逃過一劫的?

本文已影響4.84K人 

韓信是個智勇雙全的能人,他是西漢開國元勳,他不僅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又與彭越、英布並稱漢初三將。很多人對韓信十分感興趣,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於劉邦而言,韓信其人可敬又可恨。楚漢之爭的整個過程裏,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破代、齊,平趙、燕,既能背水一戰,又於垓下圍項羽,可以擔得起“功無二於天下”。但同時,以上的戰鬥力在劉邦呂雉夫妻眼中也是怪物一般的存在,放在那,終歸是威脅。

漢十年,劉邦出門平定叛亂,呂后自己在家把韓信給殺了。這是不是夫妻二人的計謀不知道,但他們配合的倒非常默契:呂后派人送出消息,說劉邦凱旋歸來,準備慶功,韓信於是毫無戒備的來到漢宮,瞬間中了埋伏,等到劉邦真的回家,發現他已經死了,又高興,又感傷。

其實韓信之死,是註定的事。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楚漢正打的焦灼,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同一年,韓信已經平定了四國,正想着如何維繫勝利形勢,遂寫信給劉邦道“齊國奸詐,希望您能封我爲代理王,穩定局面”。劉邦收到信以後又氣又急,在他看來,這是赤裸裸的威脅。

韓信臨終前爲何會提到謀士蒯通?蒯通是如何逃過一劫的?

公元前202年,劉邦與韓信相約突襲楚軍,韓信過期未至,劉邦慘敗。謀士張良獻計,封韓信爲齊王,再以“借兵”爲由,請求齊王援救,韓信果然帶軍前來。

這場戰役,項羽的十萬人馬被圍困,後被漢軍四十萬人全部殲滅,楚霸王見大勢已去,自刎以告慰江東父老。

所以你看,一切都彷彿在說“韓信不來,劉邦不贏”,爲了“贏”,劉邦什麼條件都得答應。真相是不是如此並不重要,關鍵是,劉邦也這麼想。這麼一來,韓信要死已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雖然他註定要死,但並不代表沒有意識到。

韓信身邊有一謀士,名叫蒯通,他曾獻上一計:當劉邦強時,幫助項羽,當項羽強大,援助劉邦,而自己則佔據齊地有利的地形,聯合周圍封地,三分天下;並指出,如果一直跟着劉邦,那最後結局就是狡兔死,走狗烹。

蒯通說的對嗎?對。但是韓信沒有遵從,用他自己的話說:漢王待我不薄,我又怎麼可以見利忘義?

報答知遇之恩是一方面,更關鍵的,還是他太累了。

韓信臨終前爲何會提到謀士蒯通?蒯通是如何逃過一劫的? 第2張

這一點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早有暗示:

韓信出身貧寒,沒地耕,也不會經商。好不容易讓人帶出家鄉投靠項梁,還不受重視。項梁死後,跟隨項羽,幾次獻計,對方都不理會。到了劉邦這裏,領兵打仗、出謀劃策,方得以安定。年紀不大,可是花費三十年尋尋覓覓終於得到“對”的路,這時候讓放棄,誰都會猶豫,也就是這份猶豫,令其丟掉性命

司馬遷絕對有寫小說的素質,單是韓信死這一段,就畫面感極強:

臨斬,韓信道:“後悔沒聽蒯通的話!”

劉邦回來問呂后:“他死前說過什麼沒有?”

呂雉:“他說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

劉邦:“抓來煮了吧。”

煮了吧……煮了吧……煮了吧

司馬遷筆下,劉邦說出這話如此輕巧,可見平時慣用此招。短短三個字,其實已經表達出對劉邦的態度:厲害是真厲害,陰狠也是真陰狠。有什麼做法還能比讓對方慢慢的死去更痛苦呢?

韓信臨終前爲何會提到謀士蒯通?蒯通是如何逃過一劫的? 第3張

好在,這蒯通也不是一般人。《漢書》說他“辯才無雙”,臨危之際又體現出來了。

他對劉邦道:“秦末暴政,六國反叛,天下有血氣的人均想爭一爭,這有什麼錯嗎?只是並不是誰都有足夠過人的心智成爲勝者。況,各爲其主,那時我的主人只有韓信,又有什麼錯?”

一句話,兩個觀點:1.先誇了劉邦是勝利者。2.各爲其主,誰都不能說是錯的。

劉邦果然動搖,遂放掉蒯通。

其實,讓劉邦仁慈一回的不僅僅是蒯通的話,更是韓信已死,再無敵人,目的已經達到。試想若是韓信正屯居於齊地,劉邦還會放掉這個謀士嗎?只是蒯通率先想到這一點,說了該說的話。

最強的辯士永遠可以窺透人心,在對方即將崩潰時添上最後一根稻草,又或是當對方沒理由放手時,自己順水推舟。

後記:韓信有沒有造反是歷史爭議話題,本文不做定論。很多人都說他的目標只是當一個異姓王,所謂的“國士無雙”。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