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科舉制度,爲何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創舉?

本文已影響9.17K人 

魏晉南北朝時期,“九品官人法”盛行天下,把天下士子分爲九等並賜予官職,也是“九品中正制”。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所有士子由中正和大中正進行品評,這原本是爲國家評賢取士的官方選擇,竟然成了門閥貴族壟斷官場的合法途徑,選人的標準根本不考慮能力、學識,只看中出身、家世。所謂“閥閱”就是比老子、比出身,“龍生龍、鳳生鳳”,門閥貴族牢牢把持着官場,寒門子弟永無出頭之日。這種趨勢在東晉以後愈演愈烈,讓皇權逐漸旁落。

北方少數民族消滅西晉以後,漢族“衣冠南遷”,來到江南地區居住,原來西晉的貴族階層來到南方,並發展壯大,各個門閥稱爲“僑姓”,以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和蘭陵蕭氏爲代表。

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科舉制度,爲何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創舉?

琅琊王氏的祖上是王翦、王賁,經過幾代積累成爲晉朝第一門閥,有“王與(司)馬,共天下”的說法,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就是“琅琊王氏出品”;淝水之戰的“謝安”就是陳郡謝氏代表人物之一;漢代袁盎是袁氏的早期代表,到了袁術袁紹時“四世三公”達到頂峯;南朝梁朝的皇帝就是蘭陵蕭氏,他們家歷史上曾經出過42個宰相。

這四大僑姓是西晉頂級門閥在江南的代表,而江南地區經過三國吳時期的快速發展,也有多個門閥產生,稱爲“吳姓”,以顧、陸、朱、張爲代表;在全國各地還有“郡姓”門閥,如山東郡姓:王、崔、盧、李、鄭,關中郡姓:韋、裴、柳、薛、楊、杜;北朝的少數民族門閥“虜姓”:元、長孫、於、陸、源、竇。

這些門閥的長期存在,讓“九品官人法”的選官制度被貴族勢力牢牢操控,他們的弟子參與評選,最差也被中正評爲三品人才,待到出任官員,也低也能混個四、五品;而寒門子弟沒有閥閱背景,被點評四品已經是極致人才,能做到六品官職的鳳毛菱角。

因爲門閥政治的影響,朝中幾乎所有官員都出自這些門閥家族,而且隨着時間延續,頂級門閥不斷髮展壯大、新興門閥(外戚勢力)也會越來越多,皇權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皇帝身邊都是各大門閥勢力的代言人,他們的爲官之道不是爲國家考慮,而是爲自己的門閥爭取更多的利益,門閥政治對皇權的干擾,在隋文帝時達到巔峯。

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科舉制度,爲何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創舉? 第2張

北朝魏時,因爲軍鎮制度,誕生了新的貴族集團,史學家稱之爲“關隴集團”,以“八柱國”和“十二將軍”爲代表。八柱國裏有西魏的皇族元欣,有北周的創建者宇文泰,有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有瓦崗寨領袖李密的曾祖李弼,有三代皇后之家的獨孤信,史書稱“今之稱門閥者,鹹推八柱國”,這個“關隴集團”不但操縱着國家的命脈,而且直接創造了西魏、北周、隋和唐四個朝代的更迭,影響力極爲巨大。

隋文帝楊堅就是關隴集團的代表之一,他的父親是十二將軍之一楊忠,他的妻子是獨孤信的女兒,他自己還是北周皇帝的岳父,憑藉集團實力他幹掉了傀儡“外孫”皇帝,自己創立隋朝並統一天下。

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科舉制度,爲何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創舉? 第3張

出身門閥,楊堅對門閥的危害性認識更爲清晰,因此他急需改變國家的選材選官制度,讓權力從門閥那裏重回皇帝手中。在很多西方人眼裏,楊堅是中國最偉大的皇帝,其中就包括他推行“科舉制”。

科舉制度的誕生,改變了延續千年的門閥統治制度根基,讓更多寒門子弟看到了奮鬥的希望,逐漸降低了貴族對皇權和政權的操控力。

千年來形成的體系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打破,科舉制度剛推行時,通過科舉獲得晉升的也大多是門閥子弟,因爲他們優越的家庭環境和對教育的重視,這讓很多根本沒讀過幾年書的普通百姓子弟無法比肩,不過通過科舉制度第一批被朝廷選拔的寒門子弟,大多集中在富商和普通地主家庭,這也是一種進步。爲了進一步鞏固發展科舉制,並吸收更多的貧苦大衆優秀子弟到朝廷做官,在隋煬帝時代,楊廣又對科舉制度進行了昇華,增設進士科,讓讀書報國成爲社會的主流。

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科舉制度,嚴重影響了門閥的生存和權力空間,因此隋朝末年他們連續發動“武裝起義”,企圖把失去的權力奪回來。有史可查的二十餘次隋末起義中,大部分都是由門閥貴族發起的。雖然隋朝短短數十年就被唐朝代替,但同樣出身貴族的李氏家族,也非常認可通過科舉制度進一步削弱門閥對朝廷的影響,因此雖然唐代仍有門閥存在,但影響越來越小,門閥也終於隨着唐朝的滅亡而煙消雲散。

科舉考試、八股文章,它桎梏了人們的思想,但同樣也讓寒門子弟找到了人生的目標,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創舉,是劃時代的變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