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狀況如何?

本文已影響2.8W人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爲古老的海上航線。宋朝的經濟格外發達,特別是航運貿易,宋代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爲加強,那麼宋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狀況如何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宋朝時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狀況如何?

海上絲綢之路

在宋代的時候,造船業和航海技術就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其中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使得中國商船的遠航能力大爲加強。

與此同時宋朝於東南沿海國家絕大多數都保持着良好的關係,而廣州在這個時候已經成爲了海外貿易的第一大港。其中的“元豐市舶條”則標誌着我國古代外貿管理制度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於私人海上貿易則也是在政府鼓勵下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

後來,爲了防止錢幣向外流,於是南宋政府在公元1219年的時候下令將錢幣改爲以絲綢、瓷器等物品來交換外國的舶來品。於是就這樣,中國絲綢以及瓷器向外傳播的數量開始變得越來越多,而運輸範圍也是擴大了許多。

宋代的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不但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並且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代的經濟發展,並且還爲中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元朝,積極鼓勵海外貿易,使得我國對外貿易的版圖擴大了不少,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外貿管理法則。而這一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之間不僅僅實現了貿易上的互通有無,並且還對經濟發展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匯融合,對人類文明進步產生了深遠影響。

據相關資料的表明,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最先是在秦漢時期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而對於目前所知道的關於中外與海上貿易的交流最先是來自於《漢書·地理志》這本書中,據說當時中國就已經和南海周邊的國家有了一定的接觸,遺物實體的出土就足以證明中外的海上貿易交流可能還比漢代更早。

根據歷史表明,在唐代中期以前,中國對外的主要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但是後來由於種種的原因,使得海上絲綢之路代替了陸路成爲主要貿易通道。

宋朝時指南針廣泛應用於航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狀況如何? 第2張

後來到了宋代的時候,這一海上線路就成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載體。之所以會叫這條通道爲絲綢之路,主要是因爲,當時在外貿中主要運輸的是大宗貨物“絲綢”,所以後世人們就將這條海上通道稱之爲“海上絲綢之路”。在宋代的時候,由於出口的大部分是瓷器,還曾稱之爲“海上陶瓷之路”。

其次,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三大港口分別是:廣州、泉州、寧波。

海上絲綢之路的由來

海上絲綢之路是我國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它不僅帶動了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還直接推動了世界的進步和發展,也使得國際化視野的開放交流更加方便。

海上絲綢之路指的是古代時期的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一條海上通道。曾在2000多年前的時候,這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多個港口爲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成爲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

關於“絲綢之路”的這個名字,曾在1877年的時候就被德國著名的地貌學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提出。它原本指的是中西大陸上的通道,其中的主要貿易就是絲綢,所以才取名爲“絲綢之路”,在後期的時候才被延伸爲“海上絲綢之路”。

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可以範圍五個階段:第一就是秦漢時期、絲綢之路的成型階段;第二就是魏晉時期、也就是絲綢之路的發展階段;第三就是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時期;第四就是宋元時期、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第五就是明清時期、絲綢之路開始由盛轉衰的時期。

在唐朝中期以前的時候,中國對外的主要通道是陸上絲綢之路,但是後來由於戰亂以及經濟中心的轉移,使得海上絲綢之路成爲中外貿易的主要通道,經過不同時代的發展,於是“海上絲綢之路”就成爲了約定俗成的統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