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 是好友所贈還是戰爭所獲?

本文已影響2.19W人 

1965年,一支考古隊在挖掘春秋古墓時,意外發現了一把沾滿泥土的長劍,其劍身刻有八個古篆字。專家學者們在對古篆進行研究後,發現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原來這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劍。

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劍,居然毫無鏽蝕鋒利無比,這一發現立即轟動了全國甚至是世界。人們無不好奇,越王劍千年不鏽的原因是什麼?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 是好友所贈還是戰爭所獲?

網絡配圖

目前,學術界所認可的越王劍千年不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通過現代科學技術測試,人們發現越王勾踐劍的含銅量約爲80%-83%、含錫量約爲16%-17%,另外還有少量的鉛和鐵,可能是原料中含的雜質。作爲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自身因素

第二,越王劍埋葬的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一種質地細密的白色黏土、考古學界稱之爲白膏泥的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經過夯實的填土等原因,使該墓的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這麼多的密封層基本上隔絕了墓室與外界之間的空氣交換。還有該劍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內,與空氣接觸、氧化的可能性更小了。所以這就是越王劍千年不鏽的外部環境因素。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 是好友所贈還是戰爭所獲? 第2張

網絡配圖

第三,該墓處在荊州附近的漳河二乾渠上,地下水位較高,該墓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酸鹼性不大,基本上爲中性。在地下水浸泡下,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所以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又一外因。

越王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不但沒有鏽蝕而且依然鋒利無比,無疑是我國青銅短兵器中罕見的珍品。

1983年,湖北江陵馬山5號楚墓出土了“吳王夫差矛”。夫差矛長29.5釐米,製作精良,器身佈滿菱形的幾何花紋,下部鐫刻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乍自甬”,“乍”即“作”,“甬”即“用”。夫差矛正背兩面都裝飾有精美的獸紋鼻,脊部鑄有出血槽,無論從做工還是精美程度上,都與越王劍不相上下。

夫差矛與越王劍都被湖北省博物館館藏,展櫃相鄰。這對春秋時代的傳奇寶物千年前曾在戰場上搏殺,千年後卻以這種方式再次相遇。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 是好友所贈還是戰爭所獲? 第3張

網絡配圖

人們感到疑惑,既然是吳王與越王用過的兵器,那麼它們爲什麼出土於地處長江中游的楚國墓葬中呢?它們爲何沒有留存在吳越故地,卻埋藏在千里之外的楚國貴族墓葬中呢?

吳國被越國所滅,越國爲楚國所滅,有人認爲,吳王矛是在越滅吳時被當作戰利品繳獲到越人手裏,在楚國滅亡越國的戰爭中,又與越王劍同爲戰利品流入了楚國貴族手中。楚國貴族死後,把它們作爲陪葬品伴隨身邊。

越王劍與吳王矛到底是友好時贈送的禮品,還是戰爭時繳獲的戰利品,至今仍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引發了後人無限的猜測與遐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