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時期的主流文化是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成漢字的?

本文已影響2.16W人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清朝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近年來,網絡上流傳着許多雍正和乾隆的硃批原文,很多人歎爲觀止。然而,有一個問題很有意思,滿清貴族實際上是滿人,他們是有自己的滿語和滿文的。

就連故宮的匾額上書寫着漢文和滿文兩種文字,然而皇帝們的硃批上,大多都是漢字。那麼,清帝國的主流文化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爲漢字的呢?

01 新滿文的創立和滿文的官方地位

女真人在金朝時就有文字。然而,金朝尚未滅亡,女真人大量漢化,女真文已然式微。到了努爾哈赤時代,女真文已經漸漸失傳,當時的女真部族以蒙古文、漢文和女真文對照進行平時的記錄和公文。

隨着滿清帝國的創立和強大,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君主的督促下,額爾德尼、噶蓋及達海先後創制了舊滿文和新滿文,成爲清帝國的官方文字。

康熙二十八年,清政府與沙俄簽訂了著名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是近代清政府與近代外國政府少有的正式外交文書。

然而,這份條約存有滿文、拉丁文和俄文版,卻沒有漢文版。這隻能說明一個事實,當時清政府的官方文字,是滿文。

大清時期的主流文化是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成漢字的?

這也說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三朝,滿文逐漸成熟併成爲清政府的官方文字。即使到入關以後,清政府仍然保持着滿文的官方地位。

在入關以前,主要以滿人爲主,使用滿文作爲官方文字不會有太大的不方便。但此時清帝國已經統一中原,廣大的漢人聚居區肯定有文字和語言的障礙,那麼清政府是否有在全國推行他的滿文和滿語呢?

根據剃髮易服的作風來看,滿清政府應該這樣做過,但是沒有成功,這一點從康熙的硃批可以看得出來。

02 康熙和雍正硃批的變化

存世的大量康熙皇帝的大量漢文奏章說明,康熙皇帝與臣民交流的正式文書很多都是使用的漢字。

而且,《清實錄》和存世的奏摺中,康熙帝曾說,“對於大臣所上的章奏,見有錯字,必行改正。”

這句話並不是空話,在康熙帝五十六年二月十五日(1717年3月27日)批覆的直隸總督趙弘燮的奏摺中奏摺中就曾發現,康熙帝將趙說書“御製法藍蓋碗”中將“藍”字改成了“琅”字。

這一改正是正確的,這說明康熙皇帝的漢文水平還是不錯的。

那這些正式文書的出現,是不是說明,在康熙年間,漢字的地位就已經得到提升到了與滿文相同的官方地位呢?

或許未必。關於滿文,康熙皇帝也曾自詡道“朕之清字,亦素敏速,從無錯誤。”曾國藩也曾在《〈國朝先正事略〉序》中稱頌康熙帝:“····滿蒙、西域、外洋之文書字母,殆無一而不通。”

大清時期的主流文化是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成漢字的? 第2張

康熙皇帝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他曾說自己年輕時學習“曾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精通數門語言文字也並不爲過。

同時,我們發現,康熙皇帝號稱精通漢文,卻留下了許多錯別字,避暑山莊、上圖中的“知道子”就是最好的證據,還有諸如“風(封)疆大吏”等等。這說明,漢文是康熙後天努力練習而得來的,並不是康熙的一開始學習的語言和文字。

而皇家教育中肯定首先教授帝國的官方文字語言。這說明,漢字並沒有上升到官方的文字。

那爲什麼要用漢文進行正式的官方文書交流呢?結合當時“滿漢一家”的施政方針,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對外和統治階層以內,清政府堅持滿文的官方地位,但廣大臣民,卻實行滿漢並行的策略。

然而,漢文化的滲透力是強大的。到了雍正時期,漢字的地位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這是雍正在年羹堯的奏本上的硃批,君臣雙方使用的都是漢字。年羹堯是滿族包衣出身,從血統來說是漢人,但早已被滿洲化。而此時君臣又恢復了漢字的使用。

這還不算,正宗的滿洲貴族鄂爾泰,在給雍正上奏時,以及雍正硃批也都是漢字。

這些現象說明,滿清貴族中間,對漢字的學習很普遍。漢字的地位在無形中已經上升了。

另外,我們知道,雍正時期曾因聽不懂福建和廣東官員的方言,而進行了一次普通話推廣的“官話改革”。這說明,不僅是漢字,漢語也成爲當時的官方主流。

這同時也說明,清政府默認了當時漢字和漢語的官方地位。

實際上,自清政府建立以來,以漢字和漢語爲代表的漢文化就在逐漸侵吞着滿文和滿語的地位,到了乾隆時期,這一現象變得更加一邊倒。

03 乾隆帝的擔憂

在現存於故宮及北海侍衛教場內,有一塊以滿漢文字書寫的碑文叫做《訓守冠服騎射碑》,這塊碑文是乾隆皇帝所立,用來教導滿洲貴族子弟不忘祖宗血性,不要被漢化、腐化。

碑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諄切訓誨”。這裏的“國語”便是指滿清的官方語言滿語。可見,乾隆帝將滿語和騎射相提並論,作爲不被漢化的標準。

大清時期的主流文化是什麼時候從滿文轉變成漢字的? 第3張

根據《清實錄》中記載,乾隆十七年,乾隆皇帝還曾針對滿清貴族下了這樣一道旨令,在旨令中明確指出,滿語不熟的要從重治罪。

“朕於本年冬間,或明年春間,查閱,其優等者,格外施恩。儻仍不學習,以致射箭平常,不諳清語者,定從重治罪”。

這些記錄說明,在當時的滿清貴族中,不習騎射、不會說滿語的現象已經非常普遍,以致於乾隆帝要下這樣的嚴令來防止漢字和漢語的滲透。

連滿清貴族都要拋棄滿文和滿語,以致於乾隆皇帝要以皇權來干預和抵制。看來漢字和漢語的主流地位已經相當穩固和普遍。

從這些訓令來看,乾隆皇帝好像是十分推崇滿語和滿文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麼回事。

乾隆帝流傳於世的多枚印章和數萬首詩歌,向我們表露着乾隆帝本人的文化愛好和推崇。實際上,他的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也曾表達過類似的意向,但都不如乾隆這樣癡迷。

看來,乾隆帝的訓令和旨意只是爲了要保證滿洲文化-以騎射、滿語滿文爲代表-的延續和傳承,防止漢字漢語在文化界的一統地位。

這從說明,至晚在乾隆中期,漢字漢語就已經成爲整個清帝國的主流,以致於滿清最核心的統治階層-滿清貴族和皇室子弟,都已經普遍不怎麼熟悉滿語和滿文了。

這才乾隆帝纔有如此矛盾的行爲,但是無論怎麼樣,他已經阻止不了漢語和漢字成爲這個帝國貴族和臣民的主流了。

04 漢語完全取代滿語成爲主流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曾提到自己的滿文水平,“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老師伊克坦的去世而結束。”據說,溥儀只會簡單的幾個滿語單詞,其中一個是“伊立”,大臣跪拜時表示平身的意思。

但有人曾進行考證,在溥儀的英文課本中,有用滿語作爲註釋的現象。

很多人在學英語的時候,習慣用漢字來註釋英文發音。而溥儀用滿文,這說明,皇家教育之中,仍然是以滿語和滿文爲母語的,但即使如此,步入社會之後,滿語也都掌握的不好。

溥儀的說明應當是可信的。那麼結合第二條或許可以說明,皇室的滿文滿語教育也有所鬆動,隨着年齡的增長更是會因爲周圍的影響而導致漢文漢語水平的升高,滿文滿語水平的降低。

而同時,我們對比清代皇帝們的硃批,發現他們的書法一個比一個好,這說明皇帝們的漢文水平在逐漸提高,而滿文的硃批卻是越來越少。

看來,在中晚清時期,隨着漢族官僚地位的上升,滿州文字和滿語已經喪失了最後一塊根據地。除了聖旨上在漢文版後還有一版相同意義的滿文、故宮的匾額上能找到些許的滿文,整個大清帝國,已經找不到幾處不是漢字和漢語統治的世界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