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樓能讓文人流連忘返 青樓到底有什麼魅力

本文已影響4.74K人 

對古代青樓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漢語中有不少詞彙,會隨着文人的渲染,時代的變化,其含義發生根本變化。“青樓”這個詞彙恰恰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青樓最初的含義是:大家閨秀居住的地方。三國時期的大詩人曹植在《美女篇》裏寫到:借問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樓臨大路,高門結重關。

後來,青樓的含義不斷擴展,指代塗着青漆的豪華雅緻的居所,也代稱富貴人家的豪宅。唐代名臣房玄齡牽頭編著的《晉書·卷八十九·忠義傳·曲允傳》裏寫道:與遊氏世爲豪族,西州爲之語曰,曲與遊,牛羊不數頭,南開朱門,北望青樓。

可以看出,青樓的本意跟女子和豪宅有緊密的聯繫。

古代雖然推崇“女子無才便是德”,但對大家閨秀來說並不適用,古代的大家閨秀大多數是精通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的白富美。

才子注重精神生活,當才子和大家閨秀相遇,因爲趣味相投,兩人肯定有說不完的話題,可以在一起談天論地,吟詩作對,才子的精神生活會被大家閨秀點綴得多姿多彩,才子們怎能不喜歡?

當女子、豪宅、才子這三者結合,肯定要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安放這些火花的場所無疑是青樓。

古代青樓能讓文人流連忘返 青樓到底有什麼魅力

古代由於缺乏娛樂場所,在唐代之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觀念的轉變,以及市井文化的繁榮,出現了類似於西方社會的“沙龍”,即青樓,它是文人墨客、富家子弟和達官貴人洽談事務和休閒娛樂的場所。

青樓就如同今天的高級會所,高昂的消費價格肯定會讓普通人望而卻步,只有那些有身份、地位和財力的人,纔有實力進去消費。

青樓剛誕生之際,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帶有濃郁的文化色彩,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第一,投資者會給青樓起一個優雅別緻的名字,通常以閣、樓、院、館來命名。

比如,春風閣、藏花閣、醉生樓、百花樓、羣芳院、怡紅院、瀟湘館、羞花館,等等,僅僅聽到這些名字,就給人詩情畫意的感受。

第二,青樓的管理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鴇”,會精心挑選一些外貌出衆的女子,進行重點培養,自小給她們傳授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之類的知識,最終把她們培養成藝術修養極高的佳麗。假以時日,她們就會成爲青樓的招牌和搖錢樹。

比如,被稱爲“古代十大名妓”的蘇小小魚玄機杜秋娘、薛濤、李師師、柳如是、董小宛、陳圓圓、梁紅玉、馬湘蘭,不僅才貌俱佳,而且留下不少經典詩文,在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位置。

古代青樓能讓文人流連忘返 青樓到底有什麼魅力 第2張

第三,青樓裏每位姑娘的閨房中,都會放置筆墨紙硯,古琴、書籍、古玩、屏風之類的物品,文氣十足。她們每個人訓練有素,才藝出衆,並且能讀懂客人的心理需求,客人如果有了雅興,她們完全可以陪伴客人附庸風雅。

一些青樓女子因爲才貌俱佳、善解人意,成爲文人墨客的紅顏知己,從而讓文人爆發出超強的創作靈感,比如,晚唐大詩人杜牧和北宋大詞人柳永,他們有許多經典詩詞是在青樓裏創作完成的。

青樓裏最漂亮,才氣最高的姑娘美其名曰“花魁”,跟現在的超級名媛差不多,人氣極旺,往往是風流才子和公子哥追逐的對象。

爲了博得美人一笑,這些人往往會一擲千金,甚至因爲爭風吃醋而大打出手,正好驗證了那句“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俗語。

當然,在青樓裏要想征服花魁的芳心,光有銀子還不行,才華也是非常重要的硬件,才華和銀子結合後,“抱得美人歸”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強。

古代青樓能讓文人流連忘返 青樓到底有什麼魅力 第3張

縱觀歷史,李白、白居易、杜牧、溫庭鈞、柳永、歐陽修、蘇軾、周邦彥、唐伯虎等大才子,之所以長期混跡於青樓,跟他們具備經天緯地的才華有極大關係。畢竟,大多數青樓女子本身的文化修養很高,也不缺錢,她們也喜歡追求浪漫自由的愛情,以及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風流才子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青樓女子的精神所需。

一些青樓女子也會遇到真愛而被贖身,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古代許多文人之所以喜歡混跡於青樓,不外乎有兩大原因。

古代青樓能讓文人流連忘返 青樓到底有什麼魅力 第4張

其一,彌補愛情的缺失,滿足對愛情的幻想。

古代的婚姻制度扼殺了許多愛情,古人在婚姻上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規則。父母親自作主張,給兒子挑選一個媳婦,然後委託媒人去提親。在結婚前,男人連自己的老婆長什麼樣子?性格如何?兩人有沒有共同語言?這些最基本的問題都不瞭解。

洞房花燭夜,纔是古代絕大多數男人第一次見自己老婆的面。這樣的婚姻很脆弱,婚後自然就談不上幸福了,唯有依靠封建禮教的“三從四德”維繫着。

所以,對那些嚮往愛情自由和精神自由的才子來說,青樓就會成爲他們釋放壓力、尋求安慰的理想場所。再加上青樓女子多才多藝,嫵媚多情,善解人意,比起家中的老婆要有情趣得多,就更加助長了才子們去青樓的頻率。

古代青樓能讓文人流連忘返 青樓到底有什麼魅力 第5張

其二,仕途失意後,逃避現實,縱情於聲色。

古代的“科舉考試”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要想金榜題名,難度非常大,既需要才華和實力的加持,也需要運氣和人脈的幫助,許多才子考了一輩子,依然碌碌無爲,心灰意冷之下,就自暴自棄,選擇了縱情聲色的生活。

北宋大才子柳永正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一生作詞190首,全部收錄在《樂章集》裏,然而,僅僅寫給青樓歌女的詞就有150首。

1053年春,柳永在窮困潦倒中去世於襄陽,家裏沒錢安葬,一羣歌女集資把柳永安葬在襄陽城南門外,每年春季自發前去爲柳永上墳,這個風俗一直延續到宋朝南渡後才中止,給文學史留下了許多談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