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時間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本文已影響8.52K人 

戊戌變法(別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一、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一)改革派的權力和權威不足

維新派的核心人物是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以下簡稱光緒),光緒空有皇帝的尊號,而無實質性權力。戊戌變法是對日本明治維新的效仿,明治天皇之所以能夠推動變革,是建立在推翻幕府獲得實權,並得到朝廷中改革派的強力支持的基礎上的。光緒4歲繼位,沒有獨立處理政務的能力,一直是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去世之後,慈禧太后獨自一人垂簾聽政。光緒18歲親政,名義上已經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可慈禧太后仍然掌握實際權力,等到戊戌變法時,光緒依然沒有實際權力,光緒自始至終只不過是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而已。

戊戌變法時間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光緒帝畫像

戊戌變法的初衷是爲了鞏固清朝的統治,對此慈禧太后並沒有特別反對,但戊戌變法的很多措施急於求成,並危及慈禧太后的統治地位,所以慈禧太后纔會倒向頑固派。學者馬立誠在《歷史的拐點》一書中說:“維新派得到起草詔書的權力,而保守派掌握了軍政實權”。光緒作爲一國之君,沒有實權,變法受阻時連自保的力量都沒有,康有爲等改革派卻希望靠他推動自上而下的改革,其失敗的結局就早已經註定。既然光緒無實權,那最可行的方式就是爭取掌握實權的慈禧的支持。“恰當處理光緒與慈禧之間的關係,正確地看待慈禧太后在變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應採取正確的政治策略,是變法成功的關鍵。而康有爲等維新派領導人在處理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之間的關係上,沒有依靠統治力量壯大自己。相反,卻採取‘挾帝抑後’的策略,試圖依靠光緒皇帝壓制慈禧太后的權勢,攫取實際權力,這是一個重大的失誤”。任何一場偉大的政治變革,變革者都需要有足夠的權威,需要對變革的難度和後果有清醒的預判,需要妥善處理各種矛盾,需要動員社會力量的參與。光緒在變法運動的研判上,理想主義色彩濃厚,而現實主義的分析不足。

(二)變法遭到頑固派的抵制

梁啓超認爲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光緒沒有實權,二是遭到舊官僚的反對。在變法之前,光緒曾經就變法的情況通報過慈禧,對於變法的措施,慈禧也是基本認可的。但變法實施後,立即引起一些既得利益者的阻撓和反對。裁減綠營軍,引發部分官兵失業恐慌;裁減閒散、重疊的衙門和官員,引起官場震動;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過慣寄生生活的旗人,突然陷入危境;改建祠廟爲學校,激起僧人、宗教、祠堂勢力的強烈不滿。光緒的改革是拿“自家人”開刀,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利益受損的貴族和官員,接二連三的跑到慈禧面前告狀,請求慈禧制止光緒的改革,形成了自上而下反對變法的勢力。發展政治學理論認爲:在改革中,觸碰到頑固派的核心利益,遇到的反彈通常很強烈,頑固派會動用他們手裏的資源阻撓改革。其他方面的改革遇到的阻撓相對較小。如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出國、提倡實業、廣辦郵政、興修鐵路、鼓勵發明、翻譯外國書籍等這些改革,以慈禧太后爲首的保守派總體是認可的。後來的新政改革,很多方面就是進一步落實戊戌變法提出來的改革措施。

戊戌變法時間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第2張

  戊戌六君子畫像

變革是在既有政治運行框架下的變革,必須要慎重對待頑固派,可以採取談判等方式推進改革。改革者不但要比革命者更善於操縱各種社會力量,而且在對社會變革的控制上也必須更加老練。戊戌變法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掌握實權的頑固派不贊同甚至阻撓改革方案,所以推進變法困難重重。

(三)變法的社會根基薄弱

能獲得上層精英和下層大衆廣泛支持的改革是最理想的改革,要深化改革,就要不斷壯大支持改革的隊伍,隊伍壯大了,改革的成果也比較容易鞏固。洋務派是體制內的開明者,在富國強民、挽救民族危機方面,和維新派的目標是一致的,是維新派要積極爭取的對象,但維新派沒有很好的說服、動員洋務派等官員參與到維新變法運動之中。維新派對軍權的認識不到位,缺乏軍方的支持,大難臨頭纔想起需要軍隊協助。光緒和掌握軍權的袁世凱之間缺少政治互信,根基不穩,做不到“風雨同舟共患難”,二者的聯合在危難之際瞬間倒塌。光緒變法重用的大都是思想開明但無權力的知識分子,新提拔的“小臣”與“才俊志士”,在權力機構中缺乏根基,政治經驗不足,遭到鎮壓時束手無策。

任何政治改革都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理想的改革要在綜合平穩中循序漸進,有選擇有重點的推進,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維新派沒有意識到羣衆的力量,他們變法活動的圈子主要是在精英階層,即主要是在地主階級開明派和知識分子中。馬克思主義認爲,人民羣衆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維新變法是全面型的改革,改革的力度和廣度是很大的,在短短100多天,頒佈了幾百道變法諭旨,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超出了社會的可承受程度。全方位的、一攬子的改革,上則涉及到慈禧太后、軍機大臣、地方官員的利益,下則涉及到八股士子、普通百姓的利益,造成了人心不穩、社會恐慌的局面。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大國,傳統習慣根深蒂固,很多新理念新思想難以被迅速接納。戊戌變法失敗後,大衆對康有爲的評價充滿了負面性,視康、樑爲罪魁禍首,可見還沒有形成要齊心協力推動改革的力量。

二、戊戌變法失敗的教訓

戊戌變法百年紀念碑碑文所說:戊戌變法實開中國近代改革之先河,衝擊封建桎梏,刷新風氣,啓示後人,功不可沒。具體的歷史事件決不可能重複上演,但是在某些客觀條件大體相近的情況下,歷史事件會提供智慧和啓示。

(一)改革需要強大的合力推動

戊戌變法的領導人康有爲和光緒,他們不是掌握實權的人物,推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初期目標就指向政治體制框架內的官僚勢力,使自己陷入有着制度化、專門化和規模龐大的官僚隊伍的包圍之中。任何一個王朝,不管其優劣好壞,均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有它運行的邏輯,有積極擁護的力量,有一個穩定的政治運轉體系。這個體系要通過革命或劇烈的變革去撕破,一定是要有一個強大的合力去推動,變革才能順利進行。

(二)改革需要各類型的精英有意見表達和利益調解機制

戊戌變法是“宮廷裏面的革命”,幾乎沒有一個向中層下層進行意見徵求和論證的過程,缺乏運作成熟的協商機制,基本就是康有爲等一羣維新派知識分子和官員把建議和奏摺上書到光緒,光緒覺得建議很好,很快變成詔書和諭令佈告全國。對於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分歧,在慈禧、光緒、守舊派、維新派之間,沒有一個辯論和協商機制,大家相互猜忌,各自私下準備採取行動自保(最後兩派都擬以武力解決問題),而最後的決定權又掌握在慈禧一人手中,改革失敗的風險極高,結局也是以搜捕殺害維新派人士而劇終。大變革是一次利益格局的大調整,伴隨着各方博弈對抗,需要有一個意見表達協商機制,必要時甚至要對很多阻撓改革的勢力進行必要的妥協、讓步。政治轉型理論認爲,認同式、不太充滿暴力的、談判式的轉型有利於達成共識,有利於鞏固改革的成果。英國的光榮革命,沒有發生流血衝突,奠定了英國穩定的君主立憲制。戊戌變法運動的失敗,也讓很多進步人士對自上而下的體制內變革失去信心,最後引發了辛亥革命,開啓了歷史的新道路。

 三、戊戌變法對深化改革的啓示

(一)改革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駕馭能力

改革需要領導幹部具備高超的政治智慧。戊戌變法是全面型改革,政治理想主義色彩濃厚而現實主義分析不足,對變革帶來的阻力和風險沒有合理認知,改革思想如何實施也是模糊不清,對改革中出現的困難的解決缺乏政治智慧。當下,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我們仍舊要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穩妥的推進改革。改革需要幹部具備高超的政治智慧,能夠做到科學的論證研究,分清輕重緩急,分清重難點,謹慎的採取行動。

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個複雜工程,需要高超的政治駕馭能力。對於維新派來說,變法的首要任務是分析當前形勢,分析變法可能面臨的一系列問題,而後制定合理的改革戰略。有些改革需要全面系統整體式推進,有的改革需要分步驟逐步推進,有的改革需要自上而下推動,有的改革需要自下而上推動,有的改革需要頂層設計,有的改革需要摸着石頭過河,有的改革需要把目標事先公之於衆,有的改革需要對目標要藏而不露。鄧小平認爲改革很複雜,“需要審慎從事。我們首先要確定政治體制改革的範圍,弄清從哪裏着手。要先從一兩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幹,那樣就亂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這項工程極爲宏大,零敲碎打的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

(二)改革需要廣大人民羣衆的支持

戊戌變法是是“宮廷裏的變法運動”。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爲,人民羣衆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沒有人民羣衆的廣泛支持和認可,改革就是空中樓閣。封建王朝在統治民衆方面大多采取愚民政策,民權和民主意識淡薄,民衆對戊戌變法漠不關心,認爲變法大膽超前、有悖傳統。而維新派作爲變法的主導力量,沒有認識到人民羣衆的力量,沒有能夠廣泛發動人民羣衆參與變革,其失敗就早已註定了。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是改革的主體,要堅持一切爲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揮好廣大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廣大人民羣衆成爲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力量。

(三)改革成果需要不斷鞏固

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時會產生回潮,會出現很多問題,所以改革成果需要不斷鞏固,需要修修補補,需要逐步完善。戊戌變法採取的是“速變”、“大變”戰略,企圖在短時期內把中國變成一個近代化和工業化國家。戊戌變法的一攬子方案,有的根本就沒有推行,有的剛剛起步,有的推行後半途而廢。改革不可能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出來了。習近平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四、結語

戊戌變法發生在1898年,是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具有進步意義,戊戌變法爲後來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通過研究戊戌變法,對於我們今天的改革是很有意義的,分析其中的過程,對於我們做事也是極有意義的。進行改革時首先要審時度勢,要認清自身的力量,要了解原有的客觀環境,要做到知己知彼,要謹慎小心對待反對力量,要認識到人民羣衆的力量,無論是小的改革還是大的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但要堅信“前途是光明的”,改革初見成效時,要迅速鞏固成果。如今我們正面臨改革的“深水區”,務必要做到謹慎小心,本文對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教訓進行了分析,希望對全面深化改革有所幫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