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樸所獻的《平戎策》堪比《隆中對》,可惜柴榮過早去世

本文已影響5.6K人 

王樸(906年-959年4月25日 ),字文伯,五代時後漢、後周名臣。柴榮即位後,王樸獻《平邊策》,主張“攻取之道,從易者始”,先取江淮,再逐一消滅南方割據勢力,最後平定北漢;並規劃開封、修訂曆法、考證雅樂,深受柴榮重用。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由於各種原因,漢末時期諸葛亮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變得人盡皆知,而比這個還要早的另外一個著名戰略構思,也就是建安五年(200年)時魯肅提出來的《榻上策》卻鮮爲人知。後世如果要對一些有遠見的戰略做出評價的話也往往會把這個戰略比喻成當時的《隆中對》,這麼有眼光的人也被稱爲當時的諸葛亮。例如苻堅的宰相王猛就被稱爲當時的諸葛亮,而在五代時期,柴榮身邊也有這麼個人物,同樣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而柴榮乃至於趙匡胤都是按照這個政策一步步掃平羣雄的。這個政策就是王樸所獻的《平戎策》。

平邊策說了什麼?

《平邊策》主要分爲兩個部分來闡述的。

第一部分是總結後唐、後晉失國的原因:“臣聞唐失道而失吳、蜀,晉失道而失幽、並,觀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術。當失之時,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小不制而至於大,大不制而至於僭。天下離心,人不用命。吳、蜀乘其亂而竊其號,幽、並乘其間而據其地。平之之術,在乎反唐、晉之失而已。必先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俟其倉廩實,器用備,人可用而舉之。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強財足,人安將和,有必取之勢,則知彼情狀者,願爲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爲之先導。彼民與此民之心同,是即與天意同。與天意同,則無不成之功矣。凡攻取之道,從易者始。當今惟吳易圖,東至海,南至江,可撓之地二千里。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王樸所獻的《平戎策》堪比《隆中對》,可惜柴榮過早去世

後周是繼承後漢的國體而來的,是五代的最後一個政權,當時郭威的養子柴榮建立後周以後,十分富有野心,希望能夠統一天下。王樸是柴榮的左諫議大夫,頗受柴榮的器重,當時柴榮向他討教治國之策。

王樸藉此機會向柴榮獻上了《平邊策》,柴榮因此立下三十年誓約:“若如卿所言,朕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當時後周的建立的時候,周邊還有北漢、遼國、後蜀、南唐這些政權,王樸在總結了前面後唐、後晉因爲“君暗政亂,兵驕民困,近者奸於內,遠者叛於外”的原因失國以後,希望柴榮能夠“進賢退不肖以清其時,用能去不能以審其材,恩信號令以結其心,賞功罰罪以盡其力,恭儉節用以豐其財,時使薄斂以阜其民”。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希望柴榮“攘外必先安內”,先把後周國內的政治運作、社會政策推入正軌,以達到“力強財足,人安將和”的局面。其它國家的人民一看後周的人民生活的很幸福,國家很穩定,很強大,自己的人民也會去幫助國家去攻打其它國家,即所謂“則知彼情狀者,願爲之間諜,知彼山川者,願爲之先導”。

王樸所獻的《平戎策》堪比《隆中對》,可惜柴榮過早去世 第2張

文中的“天意”實際上就是指形勢或天時,國家強大了,穩定了,再加上國民團結一心,軍隊聽從指揮,戰鬥力強,那麼自然就“無不成之功”。因此可以看出王樸在分析天下分裂的局勢以後,建議柴榮先壯大自己,再圖謀天下。

其二就是爲柴榮制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擴張方向,在王樸看來,攻打敵人要從最弱的開始打,當下只有南方的吳越實力最弱,最容易被打敗,所以可以先攻打吳越地區,擴張自己的領土。

第二部分是闡述統一天下的戰略部署:“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衆之強弱,攻虛擊弱,則所向無前矣。攻虛擊弱之法,不必大舉,但以輕兵撓之。南人懦怯,知我師入其地,必大發以來應;數大發則民困而國竭,一不大發,則我可乘虛而取利。彼竭我利,則江北諸州,乃國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則用彼之民,揚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難平之也。如此則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吳則桂、廣皆爲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若其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州亦望風而至。惟幷州爲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誘,必須以強兵攻之。然彼自高平之敗,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爲邊患,可爲後圖。”

王樸所獻的《平戎策》堪比《隆中對》,可惜柴榮過早去世 第3張

王樸在第一部分闡述了後周欲圖天下必強自身的計劃後,繼續闡述後周在軍事上先攻後取的的戰略部署。

第一步就是先攻打南方的吳越,他採用的戰術叫做“從少備處先撓之,備東則撓西,備西則撓東”,就是從防備最弱的地方試探性攻打,如果敵人的防備在東方,那就去攻打西方,防備在西方,就去攻打東方。

爲什麼要採用這個戰術呢?

王樸解釋爲“奔走之間,可以知彼之虛實”,就是通過這種試探性的攻擊摸清楚敵人的防備情況,即所謂的“攻虛擊弱之法”。按照王樸的設想,不必大軍壓境,只需要以小股部隊進攻,因爲南人戰鬥力不強,膽小,看到敵人來犯,必然以空國之兵來抵抗,這樣一來就會搞得國家虛耗過度。

第二步如果佔領江北以後,便就地徵兵,用江北的百姓充當自己的士兵,進而染指江南。吳越平定後,再飛書勸降岷、蜀,如果不投降,就大軍壓境。

王樸所獻的《平戎策》堪比《隆中對》,可惜柴榮過早去世 第4張

第三步南方平定以後,佔據幽州的契丹人已經不成氣候,被征服是遲早的事。文中的幷州是指北漢,北漢是從後漢分裂出來的政權,他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建立的,佔據着河東十二州,和後周有世仇。所以王樸認爲針對北漢只能以強兵征服它,最後完成天下統一。

這就是王樸在《平邊策》中的設想,一共分爲兩個部分四步走。

那麼《平邊策》戰略設想執行情況如何呢?

王樸向柴榮獻上《平邊策》以後,柴榮也確實按照這一戰略設想來執行的:

在軍事上,他吸取了和北漢在“高平之戰”中後周軍隊“將不用命、士不能戰”的弊病進行改革,同時爲了解決“老少相半,強弱不分”的現狀,命令趙匡胤在民間廣徵壯勇之士替換軍隊裏面的老弱病殘,再將軍隊中的精兵補充到禁軍中來。同時對軍隊內部貪贓枉法的行爲進行整治,供奉官郝光庭因私殺平明被賜自盡,左羽林大將軍孟漢卿貪贓被賜死。

在用人上,柴榮下詔要求文武百官推薦賢良之士,不避親疏。但是如果推薦的人以後貪贓枉法,推薦人和當事人要一起被連坐賜罪。“在朝文班,各舉堪爲令錄者一人。雖因族近親,亦無妨嫌。授官之日,各署舉主姓名,若在貪官濁不任,懦弱不理並量事輕重,連坐舉主”

在經濟上,柴榮整頓河道,當時黃河鄆州界一帶經常決口,柴榮命令徵發民夫六萬人築堤防治水患。採取休養生息、獎勵農耕的政策,使得生產力得到大大的提升。

王樸所獻的《平戎策》堪比《隆中對》,可惜柴榮過早去世 第5張

綜上所述,可見柴榮忠實的執行了《平邊策》的第一步,即整頓國內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使國力得到了提升。

在進攻戰略上,他同樣採取了王樸“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進攻部署。顯德二年(955年)柴榮派兵進攻西邊的後蜀,收復了秦、風、成、階四州。從顯德三年(956年)到顯德五年(958年),柴榮三次親自南征南唐,順利佔領淮南之地,並導致驚恐的南唐皇帝李璟自廢帝號,改稱“江南國主”。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再次御駕親征北方的遼國,一路上的州縣望風而降,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柴榮就兵不血刃收復了三州十七縣的領土。然而可惜的是,當他正準備繼續進攻幽州時,這位五代十國曆史上最有作爲的皇帝竟然溘然長逝,最有可能統一五代的君主就這樣駕崩,直到趙匡胤建立北宋,北方的契丹人始終無法被收復,最終造就兩宋的屈辱歷史。

想當年,周世宗柴榮曾說給自己三十年的時間,來統一併打造一個強大的國家,然而上天卻只給了他短短五年不到的時間,不得不說是歷史巨大的遺憾,如果柴榮能夠多活五年,統一天下是極有可能的,然而隨着柴榮的駕崩,終兩宋三百年,北方始終未曾被納入版圖以內。

綜上所述,大家可以看到柴榮是非常忠實地執行了王樸在《平邊策》中的戰略部署,並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倘若不是柴榮過早去世,相信按照《平邊策》的戰略設想,統一彼時的中國並非易事。

戰略設想盡管都一度得到非常圓滿的實現,但可惜並沒有取得長足的發展。後周因柴榮的過早去世而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還被趙匡胤篡位。劉備的蜀漢集團也因爲東吳的背叛而失去了經營多年的橋頭堡荊州,從此只能蜷縮在巴蜀之地難以有大的發展,最終成爲第一個被滅亡的政權。可惜可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