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是什麼?宋朝的治國思想有着怎樣的轉變?

本文已影響4.25K人 

大家好,說起宋朝的治國思想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中國古代著名軍事著作《孫子 謀攻篇》中對於武將有一個深刻的刻畫: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這句話詳細刻畫了武將對於古代封建王朝的重要性,因爲武將和他們所從事的軍事活動對一個國家的存亡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如《左傳》所說:“國家大事,在祀與戎”。自春秋到唐朝這一漫長的時間裏,武將一直和文臣並列,成爲封建王朝的兩大統治支柱。

然而在北宋時期,武將的地位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宋朝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採取壓制和制衡武將的措施,另一方面提高文臣士大夫的地位,讓這些沒有造反能力的士大夫壓制將帥,而且君主重視儒家道德思想文化的發展,意圖採用儒家忠君的思想來麻醉人民,以求長治久安。但是對於武將的排擠和打擊也造就了宋朝軍事能力的薄弱以至於最終的滅亡。

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是什麼?宋朝的治國思想有着怎樣的轉變?

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

從中唐到宋朝建立這段時間裏中國社會的思想理念發生了轉變,人們崇拜軍事力量,這使得武將稱雄。這一局面促使皇帝權威的下降,也使得文臣集團受到武將的控制,國家政治由武將和他所掌握的兵力大小所決定。

在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河北三鎮范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魏博節度使割據一方,他們雖然從屬於大唐天子,但是實際上處於聽調不聽宣的狀態。河北三鎮的武將衝擊了君主的獨裁權力,但並沒有造成君主對於武將的恐懼,而武將跋扈的苗頭卻已經出現了。

在公元880年黃巢舉行起義,這場起義摧毀了唐王朝的藩鎮體系,使得唐王朝的各個地方藩鎮形成事實上的割據,唐朝中央已經無力維持對於地方的統治,以藩鎮武將爲首的勢力開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擴大勢力範圍,以軍事力量決定王朝的存續,這也是五代時期的基本狀況。

在這種態勢下,君主受命於天的觀念被武將的軍事力量強弱所取代,後晉大將安重榮曾經說過一句話:“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爲之,寧有種耶!”,正是這種態勢下。大部分世人投身軍旅,希望建功立業。《帝學》記載:“五代以來,四方多事,時君尚武,不暇尚學。”。

在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之後,武將跋扈的現象依舊常有發生:

王彥升擔任京城巡檢,屬於一箇中級軍官,他借巡檢之名,半夜拜訪宰相王溥,索取賄賂。大將侯章在與官員談話時,他直言:“我粗人,以戰鬥取富貴”。趙匡胤的心腹將領殿前都指揮使韓重贇私取親兵爲腹心。在宋朝初年,武將的心態並沒有發生改變,作爲皇帝的宋太祖不得不憂心自己的帝位是否穩固,於是他採納了趙普的意見,對於武將執行一定的壓制措施,即“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

而且宋太祖也實行了另一個舉措那就是提升文臣的地位,扭轉五代以來文臣受制於武將的尷尬處境:

重用文臣。在中央朝廷,宋太祖曾經說過“宰相須用讀書人”,陸續讓趙普、薛居正、盧多遜等文臣擔任宰相,而且重要事項都是由皇帝和宰相商定,這使得武將喪失了決策權。在地方上,宋太祖還派遣一部分文臣擔任知州,通判,以此制衡武將在地方總覽大權的局面。尊崇文人。宋太祖登基後就親自率領羣臣拜謁國子監的文廟,並且下令擴建孔子祠堂。而後重視科舉制度,先是擴大科舉考試的錄取人數,開創了特奏名,重新設定殿試製度,以收取天下士人之心。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雖然有意提升文臣士大夫的權利和地位,但並不是把文臣士大夫居於武將之上,而是想要刻意削弱武將的勢力,維護宋朝的統治,實現文武大臣之間的相互制衡,在宋太祖時期,文臣或者武將並沒有出現一方獨大的情況,雙方的勢力是旗鼓相當的。

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是什麼?宋朝的治國思想有着怎樣的轉變? 第2張

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

宋太宗是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者,宋太宗在繼承皇位後公佈第一條詔令就是:

風化之本,孝弟爲先,或不順父兄、異居別籍者,御史臺及所在糾察之。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爲之防,曲爲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諮爾臣庶,宜體朕心。

詔令中的事爲之防,曲爲之制基本可以看作宋太宗行政目的的指南。

宋太祖留下的是相互制衡的官僚體系,但是宋太宗在這基礎上創造出了“重文輕武”的政治思想,並以此作爲手段打擊武將勢力。不過這也和宋太宗本人的經歷有關係,宋太宗的皇位並不是通過正常手段謀取的,而是在宋太祖病重時期乘亂奪取的,由此產生了皇位的合法性危機。

宋太宗曾經試圖通過北伐異族契丹確定自己的合法性,增加自己的威望。很可惜的是公元979年的北伐戰爭和公元986年的北伐戰爭都以慘敗告終,軍事上的慘敗迫使宋太宗轉變思路,他採取壓制武將的措施,轉移自身的矛盾,同時控制異己分子,防止自己的統治生變。

宋太宗在打壓武將方面十分用力:

不給予高級將領戰鬥時的指揮權。宋太宗在宋軍出戰前都會授予高級將領一些監軍和作戰陣圖,作爲前線指揮官的武將只能夠按照宋太宗的陣圖擺陣,同時這些軍事將領都要受到宋太宗派遣的監軍監督,宋軍兩次北伐戰爭都是宋太宗試圖控制高級軍事將領導致的軍事慘敗。設置壓制武將的種種制度。宋太宗升遷軍官考察的最重要一點就是是否能服從命令和制度,武勇反而處於次等地位,也就是說遵守制度的庸官更容易升遷,這也成爲宋朝的祖宗家法。此外宋太宗還降低武將的地位,在待遇上武臣不能夠和文臣相比,王禹偁曾經上奏說:文人有一句話被採納就賞賜千萬,武將軍士有戰功卻賞賜稀薄。同時宋太宗大舉推行重文的政策,以此倡導文治:

科舉考試。宋太宗時期是宋朝科舉考試發展最爲迅速的時候,宋太宗在位22年,舉行過8場科舉考試,其中錄取進士1487人,總共錄取人數爲6125人,平均每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186人。而宋太祖時期科舉考試錄取的人數總共才188人。而且宋太宗還加快這些進士的晉升速度,宋太宗的目的是培養自己的親信力量,鞏固統治。樹立“崇文”的觀念。宋太宗先是把皇宮之中的講武殿改爲崇文殿,隨後遷徙和重建了三館即昭文館、集賢館,史觀。賜名爲“崇文院”。宋太宗在位期間三次帶領羣臣拜謁文宣王廟,以表示對於孔子的尊崇,但是祭祀良將的武成王廟宋太宗沒有一次拜謁。

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是什麼?宋朝的治國思想有着怎樣的轉變? 第3張

所以在宋太宗的推動下,文人集團取得政治上的全面勝利,武將的地位則是急速下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曹彬,曹彬作爲宋朝的開國第一武將,官居樞密使,這樣的武臣遇到士大夫的車駕時居然要避讓,從這裏就可以看到文人集團的政治地位有多高。

正是在宋太宗時期,宋朝“重文輕武”的政治思想建立了起來,並且成爲宋朝歷代皇帝遵守的“祖宗家法”,在這種政治理念的指導下,宋朝對於武將執行打壓政策,降低武將的政治地位,抑制武將的精神狀態,並且反對邊境戰爭以免武將有用武之地。至此宋朝重文輕武的方略完全建立。

重文輕武政策的確立

重文輕武政策的確立是在宋真宗時期完成的,宋真宗在登基的詔書中就說過:先朝庶政,盡有成規,務在遵行,不敢失墜。宋真宗明確表示將繼承宋太宗的遺志,繼續完成重文輕武的政策,將宋朝轉換爲文人集團通統治的國家。

這裏面主要是兩個因素促使重文輕武政策的落實:

1.宋真宗本人對於軍事和武將的輕視

宋真宗作爲天平天子,自幼接受的就是儒家教育,沒有任何軍事經驗,所以宋真宗基本上就是延續父親宋太宗的那一套做法,重文輕武,而且他本人對於武將也十分輕視。尤其是宋真宗在澶淵之盟中花費歲幣買和之後,對於武將的作用更是嗤之以鼻。

在1004年,遼軍大舉進攻澶州,殿前都指揮高瓊支持寇準的意見讓宋真宗前往澶州北城,按照慣例,身爲武臣的高瓊對於國家大事不能發表意見,此時高瓊發表意見就遭到大臣馮拯的呵斥,高瓊憤怒之下說道:“君以文章致位兩府,今敵騎充斥如此,猶責瓊無禮,君何不賦一詩詠退敵騎耶?”,事後高瓊遭到宋真宗警告,不許他對文臣無禮。

在1008年,宋真宗和宰相馮拯談論起對遼戰爭,當時有一部分武將建議宋真宗趁着遼朝疲憊的時機進攻遼朝。宋真宗就說了這樣一番話:武臣無事之際,喜談策略,及其赴敵,罕能成功。好勇無謀,蓋其常耳。在宋真宗看來武將好大喜功,而且有挑起邊事的嫌疑,所以他對於武將十分不滿。

2.科舉文人的崛起壓制武將

在宋太宗時期科舉制度已經培養大批官僚進入宋朝的官場,並且形成了勢力龐大的士大夫集團,在宋真宗統治時期科舉制度延續宋太宗時期的特點,擴大錄取進士的人數。宋真宗一朝錄取的進士有1760人,比宋太宗時期還多。這也促進了科舉士大夫的勢力擴大。

宋朝時期門閥士族消亡,累世公卿的士族階級已經不復存在,士大夫只能緊緊依附於皇權才能才能夠享有富貴,這促使皇權和士大夫緊密的聯合在一起。所以對於宋太宗到宋真宗時期延續的重文輕武政策,文臣士大夫一直支持,而且重文輕武也使得文人士大夫的權力和利益都得到的保證。

所以在宋真宗時期,通過科舉考試獲取權力的文臣都會對武將採取壓制態度,對於皇帝執行的重文輕武策略給予支持和配合,這使得重文輕武的政治思想在宋朝得到了確立。而且在宋真宗一朝,很多文臣反對戰爭就是他們認爲武將開邊就有軍事割據的隱患。

重文輕武思想的由來是什麼?宋朝的治國思想有着怎樣的轉變? 第4張

在宋真宗推行的重文輕武的政策落實之後,宋朝的歷史開始走向了真正的文官制度,整個國家的重要官職幾乎全部都是文臣,中央的宰相、大臣,地方的轉運使、知州都是由文臣擔任。在軍事上更是如此,宋朝最高軍事決策機構樞密院的長官,在外出徵的大軍和邊防軍隊的主帥都是由文臣來擔任,而武將只能成爲副職或者部將,即武將成爲文臣的附庸。

這使得武勇之人在宋朝難以立足,武將馬知節在樞密院做事期間,向宋真宗提建議,宋真宗通常都不聽從,而且還受到文臣王欽若等人的排擠。將領石普建議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反對宋真宗大搞祥瑞事件,遭到了流放。而且在澶淵之盟後,宋真宗和文臣們自認爲能夠通過金錢贖買得到和平,把賠款求和作爲消弭邊患的良藥,更加認爲武將集團毫無作用。

宋真宗時代“重文輕武”從統治者的權術演變爲一種社會風氣,在朝廷的官僚體系中武將成爲文官系統的陪襯,在社會風氣中軍人成爲賤籍,整個國家形成偃武修文的態勢,而後續的皇帝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乃至南宋都繼承了宋真宗時代的政策,並把它奉爲祖宗家法,一直持續到宋朝滅亡。

結語

在宋朝重文輕武的政策實行過程中,文臣的地位是逐步上升的,從宋太祖時期的文武並重到宋太宗時期的輕度重文輕武,最後是宋真宗時期完全確立重文輕武。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文臣的政治權利和地位得到皇帝不斷的強化,而武臣則是被一直打壓,最後成爲朝廷的一個附庸勢力。另一方面重文輕武也從皇帝的治國策略變爲全體社會的共識。

重文輕武的影響也有好壞兩個方面,好的一面是宋朝國家體系在重文輕武的策略實施中變得異常穩定,幾乎沒有出現危急國家的內亂,而且善待文臣士大夫使得宋朝的文化十分發達,文學創造到達歷史新水平。壞的一面是武將的精神面貌頹廢,軍隊的戰鬥力迅速下降,使得宋朝不斷飽受外部打擊,直到最後滅亡。在宋朝重文輕武的制度下,整個國家像是一個泡泡,看上去五彩斑斕,只要輕輕一戳就會破碎。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