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爲什麼不對匈奴進行“德教”,而是勞民傷財的打仗呢?

本文已影響1.51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西漢和匈奴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什麼叫“德”?如果僅僅把它理解爲“品行”,難免膚淺,就不能洞悉漢匈戰爭的本質,更無法理解,漢武帝爲何跟匈奴人打了四十年,既沒有得到大漠一寸土地,還把富庶的大漢差點打亡了。

漢武帝爲什麼不對匈奴進行“德教”,而是勞民傷財的打仗呢?

漢人大罵匈奴是強盜,似乎他們就是一個不開化的種,沒辦法跟他們講“德”。那就講一個反面的例子,南匈奴王室出了個偉人叫劉淵,西晉末年,他建立了一個叫“漢”的政權,史稱“趙漢”。這位劉淵,漢學功底身後,儒家五經無所不通,他曾經批評周勃灌嬰,說他倆不能幫助漢文帝創建教化。

劉淵的趙漢政權,雖有胡風遺存,但總的來說,完全是按中原漢民族的“德治”思想建立的。劉淵本人積極踐行漢文化,比如他的孝行,一點不比漢人差,他母親去世時,他“擗踊號叫,哀感旁鄰”。

所以,匈奴也是人,也可以教化,“德教”對他們來說是行得通的。那麼漢武帝爲何不“以德服人”,教化的成本多低,何必勞命傷財呢?

首先我們要把握“德”本質,“品行”只是“德”的表徵之一,是很少的一部分。“德”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治國理念,簡單來說,它規定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如果不好理解,你可以對照“法制”,這是兩種不同的理念罷了。

再舉個具體一點的例子。比如“德治”講究“仁義禮智信”,四書五經都圍繞它,告訴你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法制”不管這個抽象的東西,你可以不仁不義,但是如果你的不仁不義損害了他人的利益,那就辦你,以具體的條款約束你。

事實上,中國古代也有法制,因爲越是到後期,“德治”越失去了效用,“德”慢慢成了高不可攀的自我修養目標,法就出現了。

漢武帝爲什麼不對匈奴進行“德教”,而是勞民傷財的打仗呢? 第2張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德”是農耕文明的產物,是以家庭倫理結構爲代表的統治秩序。“法制”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是以商業資本統領的社會治理模式。農耕文明社會結構簡單,人與人,人與社會的交集少,相互依賴性差。這種模式不適應工業文明,所以必須重建。

再回到題幹,匈奴人是什麼模式呢?他們是落後的遊牧文明,他們是“道”的社會結構,“德”不適合於他們。

“德治”的基礎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匈奴人做不到,他們狩獵爲生,不會種地,不會紡織,不會蓋房子。氣候好,水草豐美,牛肥羊壯,他們就活得逍遙自在,遇上天災就喝西北風。

即便遇上好收成,他想用牛羊、皮毛跟漢人交還,還處於“不平等”狀態,因爲漢人對這些東西可有可無,漢人所擁有的東西卻是匈奴人的必需品。這種不平衡,就帶來“貿易逆差”。

漢武帝爲什麼不對匈奴進行“德教”,而是勞民傷財的打仗呢? 第3張

請問以上兩個問題,靠“德”能解決嗎?

民以食爲天,遊牧文明的天然缺陷,決定了他們生存的艱難,所以對他們來,掠奪就是上天賦予他們的權利。這就是他們的“道”,原始的人類生存法則,弱肉強食。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我們會對牛羊魚蝦講“德”嗎?吃他們就是我們的生存之“道”,匈奴人就是這麼認爲的。不是人種問題,而是環境決定的,假如他牛羊肉永遠吃不完,他也不會去掠奪你。

匈奴人也想通過貿易解決自身的不足,可惜漢人不買賬,你那玩意不是必需品,沒有議價權,跟你交易是給你面子,惹你大爺我生氣,不跟你交換,餓死你!

這就是中原政權,經常跟遊牧民族發生邊貿衝突的原因。他急需,我們不給,給了也“壓榨”他,人家把牛羊賣光,都換不來急需,不搶你才見鬼!

這種衝突其實跟“德”一點關係都沒有,漢人也委屈,我也不是故意刁難你啊,市場供需就是這麼個情況,大家談不來就不做生意唄。匈奴急了,這不是生意,是我們的命。

對匈奴人來說,你掐着人家的命,跟人家談“德”,這不很滑稽嗎?

所以,從根子上將,漢匈的矛盾,不是“以德服人”的事,它是兩種不同經濟模式衝突的必然結果。清末西防入侵中國,其實跟這個是一回事。

漢武帝爲什麼不對匈奴進行“德教”,而是勞民傷財的打仗呢? 第4張

南匈奴後來就變溫順樂呢?劉淵怎麼就“德”了呢?因爲南匈奴投降漢政權後,被定居在河套地區,這地方胡漢雜居,已經不是純粹的遊牧地區,農業文明發達。在漢人的影響下,匈奴人也拿起鋤頭,跨上織布機,他們也自給自足了。

漢武帝能做到“以德服人”嗎?理論上可以,實際操作做不到。

當我們瞭解了“德”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一種生存模式時,我們就應知道,如果想讓對方被“德”折服,那就要讓他過上“德”的生活,讓匈奴集體進入農業文明。

能做到嗎?太難了!

漢武帝爲什麼不對匈奴進行“德教”,而是勞民傷財的打仗呢? 第5張

漠北大草原,它就種不了莊稼,土質、氣候都不行。中原平原是上天賜給漢人生存的寶,大草原上的人只能遊牧,漢武帝能解決得了嗎?

把匈奴人全部遷徙到漢地呢?你願意,人家還不一定願意。願意的匈奴人也有,比如劉淵等,後來鮮卑等少數民族都遷過來了,最後都成了漢人。這個過程相當漫長,涉及到他們自身的裂變,以及與漢民族的關係變遷,漢武帝可以影響他們,靠他這一代人,根本承擔不了這項工作。

這些都行不通,只剩下一條路:發展邊貿,而且以“白求恩”的精神,打破供需,強迫漢民做“賠本買賣”,或者國家資助匈奴。你覺得漢武帝會這麼幹嗎?有病啊,錘他丫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