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曲是誰?明清思想家李二麴生平簡介

本文已影響7.11K人 

生平事蹟

李二曲(1627—1705)明清之際思想家、哲學家。名顒,字中孚,號二曲。陝西周至人。家貧,借書苦學,遍讀經史諸子以及釋道之書。曾講學江南,門徒甚衆,後主講關中書院。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清廷屢以博學鴻詞徵召,以絕食堅拒得免。爲學主兼採朱(熹)、陸(九淵)兩派,以爲“朱之教人,循循有序”,“中正平實,極便初學”,“陸之教人,一洗支離錮蔽之陋,在儒者中最爲儆切”(《二曲集》卷四),主張兼取其長。重視實學,提倡“明體適用”。同顧炎武反覆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爲體,經世宰物以爲用”的見解,將“格物致知”的“物”擴充到“禮樂兵刑、賦役農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力主自由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政策對立。所著有《四書反身錄》、《二曲集》等。

自學成才

重視實學,提倡“明體適用”。同顧炎武反覆辯論“體用”問題,提出“明道存心以爲體,經世宰物以爲用”的見解,將“格物致知”的“物”擴充到“禮樂兵刑、賦役農屯”,以至“泰西水法”等實用學問。力主自由講學,與清廷鉗制思想政策對立。所著有《四書反身錄》《悔過自新說》《二曲集》等。

李顒幼年時代很好學,九歲那年入村塾,老師教他讀啓蒙課本《三字經》,當他讀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一句時,便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既然說人初生時性都是善的,那就應該說是‘性相同’,爲什麼書上卻說是‘性相近’呢?”這說明他小時就愛動腦筋想問題。但在村塾剛剛學完儒家經典《大學》和《中庸》,便因病休學。不久,他的父親李可從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作戰,戰死在河南襄城。從此,李顒母子二人便相依爲命,生活十分困難,有時連一日兩餐都難以維持,更無錢讀書了。但李顒每當他路過學校時,聽到學生書聲琅琅,便怦然心動。可是因爲交不起學費,無法踏進學校的門檻,回家之後,他只好對着母親傷心地哭泣。他母親指點他說:“無師難道就不能學嗎?古人都是你的師傅!”

李二曲是誰?明清思想家李二麴生平簡介

他遵從母教,便把《大學》、《中庸》拿來反覆學習。但當他讀《論語》和《孟子》時,卻遇到很多生字不認識,他便找那些識字的人問:“這是一個什麼字?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經過刻苦努力,不到一年,李顒認識的字越來越多了,對書中所講的道理也逐漸理解了,慢慢做到讀一本書時,只要看一遍就能記得其中的大概內容。所以當他十五六歲時已經讀了很多書,掌握了廣博的知識,人們都說他是一個“奇童”。

李顒在自學時,開始是沒有什麼計劃和系統的,見到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其中既有儒家經典,也有先秦諸子的著作和歷史書籍,還有佛教和道教的書。十七歲時,他讀了明代著名理學家馮從吾的文集,受到很大啓發。他覺得馮從吾的書不僅使他了解了儒家學說發展的源流,而且使他懂得只有這種學說纔有益於個人身心的修養,有益於移風易俗。從此以後,他便一心一意地研究儒家經典及歷史著作,並且努力掌握其中的要領。在他滿二十歲的那一年,周至縣令樊侯辛聽說他的情況以後,便親自到他家訪問。經過一番交談,縣令對李顒的學識感到十分驚歎,爲表彰他,親自題了一塊“大志希賢”的匾掛在李顒家的大門上。

李顒雖然獲得了縣令的賞識,但並不因此而自滿,而是繼續努力學習。當時,周至縣和鄰近的眉縣有幾戶世代讀書爲官的人家裏,藏書甚豐,李顒便去借閱,這樣便使他的知識越來越淵博。同時,他對自己一舉一動,要求也更加嚴格,家裏雖窮得丁當響,卻從不卑躬屈膝地向別人祈求什麼。他的品德修養更加高尚。這樣,李顒的名聲便越來越大,不論遠處和附近的人,提到他的時候都稱“先生”。

海內名儒

李顒三十三歲(1660年)時,杭州人駱鍾麟任周至縣令。他久聞李顒的道德文章,所以一到任便親臨李家訪問。當他親自看到李顒的言行風采之後,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說“自古以來最爲傑出的人才,不在這裏尋還到哪裏去找呢?”於是拜李顒爲師,經常到李家請教。這時,東西數百里的讀書人,其中甚至有比李顒年齡大的人,都紛紛找到李顒家裏交納學費,要求做他的學生。從此,便在李顒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學生。

李二曲是誰?明清思想家李二麴生平簡介 第2張

李顒三十九歲時,母親生病,他千方百計找醫生診治,親侍湯藥數月之久。母親病逝後,又去河南襄城尋找他父親的遺骨。襄城地區的讀書做官的人對李顒的一片孝心十分感佩,於是替他父親修墓、建祠。這時,原來的周至縣令駱鍾麟已升爲江蘇常州知府,他派人迎接李顒去常州講學。當時,常州所屬的無錫、江陰、靖江、宜興等縣,均在當地的孔廟大殿設立講席,輪着迎接李顒去講學。李顒在江蘇講學期間聽講的學生達四千人,一些閱歷豐富的老人都說這是百年未見的盛況。

李顒四十七歲時,陝甘總督鄂善重新修復關中書院,多次聘請李顒去講學。鄂善親見李顒風采,又聽了他的講論,對他的人品和學問也是十分佩服,於是以“大儒”的名義向清朝推薦李顒去北京當官。朝廷接受了,皇帝幾次下聖旨要李顒去北京當官,可是李顒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拒絕爲滿洲貴族效勞,所以儘管各級官吏紛紛上門催他赴京,他都以體弱有病爲辭拒絕前往。儘管李顒晚年閉門不出,但他的學術聲望卻與日俱增。當時人們把他與河南的孫奇逢和浙江的黃宗羲並稱爲“海內三大名儒”。李顒七十六歲(1703年),康熙皇帝西巡到陝西,聞李顒盛名,傳旨召見。李顒以年老多病辭召,只將其所著之《二曲集》和《四書反身錄》進獻了。兩年之後,李顒便病死於家中。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