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穩固掌權47年,到底靠的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85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慈禧太后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清咸豐十一年,始終以“醇酒婦人以自戕”爲終極追求的咸豐皇帝,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功將自己作死於承德避暑山莊。雖然,咸豐皇帝臨終爲自己6歲的兒子——同治皇帝安排了滿漢結合、搭配合理的“贊襄政務大臣”組合,可到底沒能抵過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極大的權力慾望。

爲保全同治皇帝的皇權,保全自己的後宮地位,慈禧太后聯合慈安太后、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併成功奪得最高統治權。再加上“優於德”的慈安太后,“益倦怠,不多聞外事,且輒靜攝不出”,慈禧太后便逐漸掌握了軍政大權,成爲晚清政權實際上的“一把手”。

從咸豐十一年到光緒三十四年,慈禧太后實際掌握晚清政權長達47年,除了光緒二十四年那場基本等同於玩笑的“奪權之爭”——“戊戌政變”,慈禧太后的至高權威幾乎沒遇到任何人和任何事的挑戰和威脅。即使是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被迫逃往山西的過程中,她依然是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那麼,慈禧太后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在大清王朝風雨飄搖、內憂外患而且能人輩出、勢力分佈極爲複雜的晚清時期牢牢掌握最高權力長達47年呢?

慈禧太后穩固掌權47年,到底靠的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因爲慈禧太后的手中牢牢掌握着三張王牌:

1、“垂簾聽政”的掌權方式

有皇室宗親、滿族勳貴、著名漢臣組成的“贊襄政務大臣”組合,爲何會慘敗於一個後宮婦人之手?除了贊襄大臣的幾個明顯失誤,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的周密配合外,時任兵部侍郎的瓜爾佳·勝保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決定性人物。

當時的瓜爾佳·勝保,雖然只是一個兵部侍郎,但其肩負清繳捻軍的重任,手中掌握着大清王朝幾乎所有的精銳部隊。咸豐皇帝躲避於避暑山莊的時候,勝保主動向恭親王奕訢靠攏,成爲奕訢集團的核心人物。有這樣一個實權派人物的絕對支持,贊襄大臣也只能引頸待戮。

扳倒了“贊襄政務八大臣”以後,勝保又在恭親王奕訢的授意下,向兩宮皇太后奏請建立“皇太后親理大政,並簡親王輔政”的政治格局。目的很明顯,勝保就是爲了將自己的主子——恭親王奕訢推到權力中樞,但兩宮皇太后親理大政的提議卻成就了慈禧太后的一人獨大。

從咸豐十一年到同治八年,慈禧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代行皇帝職權,這是諸王公大臣、滿洲勳貴們的共識,無人敢提出異議;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慈禧太后想要建立自己的政治勢力集團,易如反掌,以至於掌握晚清內政、外交大權的恭親王奕訢也讓其擺弄於股掌之中。

也就是說,恭親王奕訢一手打造之“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政治格局,反倒成就了慈禧太后的獨掌大權。同治皇帝駕崩後,慈禧太后又選擇了一位更爲年幼的皇帝——光緒,延續了“垂簾聽政”的格局,更延續了自己對朝政大權的穩固掌握。

2、登峯造極的馭人之術

通過“垂簾聽政”方式掌握軍國大政的慈禧太后,一直在努力培植自己的黨羽勢力,甚至連其身邊的太監——安德海、李蓮英也成爲了她手中的集權工具。

初掌大權的慈禧太后,雖然代行皇帝職權,但當時的朝廷內政和外交大權全部掌握於恭親王奕訢之手,爲了實現權力集中,將恭親王奕訢擠出權力中心,慈禧太后進行了一系列登峯造極的操作。

首先,恭親王奕訢雖然支持洋務運動,但其一直主張削弱和打壓地方勢力,引起了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不滿。藉此機會,慈禧太后以高官厚祿、美好願景將湘軍、淮軍集團拉到了自己的陣營。

然後,慈禧太后力挺朝中的“頑固派”向恭親王奕訢施壓,使得奕訢一度失信於西方列強,對其逐漸失望。再者,慈禧太后對惇親王奕誴、醇郡王奕譞屢屢提拔和重用,以分化恭親王奕訢在皇室宗親中的影響力和支持力。

同治四年,幾乎到了衆叛親離地步的恭親王奕訢被慈禧太后下令“罷議政王及一切職任”,慈禧太后的中央集權完美實現。而隨着恭親王奕訢的倒臺,湘軍、淮軍勢力的紛紛投靠,天下督撫和朝中重臣紛紛向慈禧太后主動靠攏,讓慈禧太后的最高統治者地位進一步穩固。

當然,這只是慈禧太后平衡朝野勢力、實現中央集權之馭人之術的一次表現。在長達47年的執政生涯中,慈禧太后遇事沉着冷靜、反應機敏,善於抓住問題的要害,迅速做出決斷,絕不首鼠兩端、優柔寡斷,將諸王公大臣操縱於掌股之間。曾國藩、李鴻章甚至是恭親王奕訢這等大人物,面對一個如此深不可測的婦人,也只能俯首帖耳。

3、對光緒皇帝的選擇

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親兒子,即使兩人之間的母子關係並不融洽,但也並未實際影響到慈禧太后於前朝、後宮的地位。再加上慈禧太后以生母之尊,代行皇帝職權的行爲並無不妥之處,所以在同治朝,慈禧太后的地位穩固幾乎是必然結果。

對於慈禧太后而言,真正影響其權力延續的關鍵點在於同治皇帝駕崩以後,嗣皇帝的選擇。如果選擇同治皇帝的子侄輩,慈禧太后便會自動升級爲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的權力也會自動消失;如果選擇同治皇帝的同輩,但卻是成年的嗣皇帝,慈禧太后更會被立刻剝奪理政之權。所以,慈禧太后想要實現權力延續,就必須同時保證兩個條件:

1、保住自己的皇太后身份;2、保證嗣皇帝年幼,尚不能親政。

所以,慈禧太后纔在同治皇帝駕崩以後的御前會議上,做出了“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爲子,入承大統爲嗣皇帝”的決定。當時的載湉年僅4歲,而且是同治皇帝的同輩,充分滿足慈禧太后繼續“垂簾聽政”的所有要求。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一明顯有違清朝祖制、傷害諸多皇室宗親既得利益的決定,慈禧太后該如何順利施行?

慈禧太后穩固掌權47年,到底靠的是什麼? 第2張

首先,慈禧太后的決定同樣能夠充分保證慈安太后的話語權和後宮地位,不會受到慈安太后的阻礙;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還主動將年幼嗣皇帝的撫養、教導之權交給了慈安太后。如此一來,慈禧太后便首先得到了慈安太后的支持。

再者,同時兼任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等職務的醇親王奕譞,已然取代了恭親王奕訢的位置,成爲晚清皇室的領袖人物。爭取到了奕譞,就基本等於爭取到了整個皇室宗親的支持。所以,慈禧太后對於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的選擇,親戚關係、年齡因素等均不是主要原因,最大程度地爭取支持勢力纔是慈禧太后的真正目的。

另外,醇親王奕譞又不像恭親王奕訢那樣難對付,所以慈禧太后在選擇載湉爲嗣皇帝的同時,就幾乎確定了其接下來長達數十年的權力延續。

縱然,慈禧太后有着諸多被後世詬病的不足之處甚至歷史罪過,但通過三張王牌的環環相扣、完美銜接,讓慈禧太后得以實際掌握晚清朝政大權長達47年。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雖然掌握生殺大權,但其並未像呂后一樣大開殺戒、誅殺功臣;也沒有像武則天那樣,重用母家成員;更沒有惑亂後宮,大行荒誕之事。

正如後世學者對慈禧太后的評價那樣,“觀於在太后以前及其同時代的人物,證以中國百姓之公論,則太后並非一殘暴之君”,她即使稱不上明主,也是一代傳奇女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