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爲何一定要殺方孝孺?真相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21W人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本站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朱元璋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乞丐皇帝”,正因此,對於上馬打下來的大明王朝,他格外珍惜。爲了坐穩江山,也爲了給太子朱標掃清障礙,明朝初年,爆發了震驚全國的“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

洪武九年“空印案”爆發,山東濟寧知府方克勤被捲入此案,最後含冤而死。方克勤雖然死了,但他的3個兒子都非常優秀。很多人都說,不出20年,方家孩子們肯定會東山再起。

方克勤的三個兒子,分別是方孝聞、方孝孺、方孝友。其中老二方孝孺更是遠近聞名的“神童”,而且他還有一個大咖老師宋濂,這位老師也是太子朱標的老師。所以論起來,朱標和方孝孺還是師兄弟的關係。

 

朱棣爲何一定要殺方孝孺?真相是什麼

方孝孺自幼聰明,人稱“小韓愈”。《明史》記載朱元璋有一次看到方孝孺的一篇文章的情形:

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

朱元璋告訴太子朱標,此人人品、學問都很好,可以終身讓他輔助你。

不難看出,朱元璋對方孝孺十分欣賞。不過朱元璋卻無意在此時讓他走上仕途。朱元璋的做法與李世民託孤有異曲同工之妙。彼時,李世民怕重臣李懋功不能爲太子李治所用,特意將其罷免,之後交代李治登基後將其請回。說白了,朱元璋的做法就是想讓朱標對方孝孺更加重視,同時也要讓方孝孺有存在感。可見朱元璋的馭人之術很高明。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去世。當時有人建議朱元璋將方孝孺請出來輔佐朝政,朱元璋說“今非用孝孺時”。那一年,方孝孺不過25歲。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臨終前,他告訴孫子朱允炆,招方孝孺入朝輔政。

建文帝不敢有違祖父的遺願,立即召方孝孺入京,並封爲翰林侍講。就這樣,方孝孺被朱元璋“雪藏”16年之後,終於邁進大明王朝的政治中樞。只是讓方孝孺沒想到的是,他這一去便再無回頭路。

再度出仕,輔佐江山

朱元璋主政時,方孝孺始終沒有得到重用,不過他也沒閒着。方孝孺家鄉搞起了民辦教育,專心教學,以致於到最後他桃李滿天下,而自己也早已名聲在外。

被朱允炆請到南京時,方孝孺已經年過40。朱元璋生前就曾告誡朱允炆,要善待方孝孺,坐上皇位後,朱允炆自然不敢怠慢。“侍講”對方孝孺來說是非常合適的一個崗位,因爲在很多治國經略上,方孝孺都能給建文帝很好的建議。

作爲明代著名的飽學大儒,方孝孺欲效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是他與朱元璋的“霸道”性格不同,方孝孺的思想還是比較“復古”,在他的建議下,甚至一度恢復了古代的井田制。

朱允炆十分倚重方孝孺,《明史·方孝孺傳》記載: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意思是,建文帝臨朝議政,有時會讓方孝孺在屏風前幫助自己批覆奏摺。雖然方孝孺的官職看似很小,不過很明顯,他已經走進明朝政治核心圈。

建文帝坐上皇位沒多久,在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二人的建議下,朱允炆準備“削藩”。朱元璋在位時,曾提醒朱允炆,削藩風險太大。不過此時的朱允炆已經將爺爺的話擱置腦後。史書裏雖然沒有記載方孝孺對削藩的建議,不過他認爲燕王部隊都是北方人,一定適應不了南方的酷暑,所以燕王肯定不戰自敗。

顯然,朱允炆的削藩得到了方孝孺的認可。而且,建文帝征討朱棣的各種檄文都是出自方孝孺之手。

武則天曾因駱賓王一篇《討武曌檄文》而對其恨之入骨,此時方孝孺的征討檄文,也讓燕王朱棣視其爲眼中釘肉中刺。

很明顯,方孝孺低估了燕王的實力。朱棣打着“清君側”的旗號,以風捲殘雲之勢,迅速南下。建文四年五月,朱棣的大軍到達長江口,南京城危在旦夕。此時建文帝問計方孝孺。方孝孺建議派慶成郡主(朱棣的堂姐)到朱棣軍中去求和。朱棣畢其功於一役,這招“感情牌”肯定不能撼動他的決心。

朱棣爲何一定要殺方孝孺?真相是什麼 第2張

當時許多大臣還建議朱允炆放棄南京逃往南方再圖復興,畢竟當時明朝的大部分國土還在建文帝掌控之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建文帝猶豫不決,他又請教方孝孺,方孝孺說:“君王死社稷!”建文帝採納了方孝孺“死守待援”之策,堅守南京城。

而當李景隆和朱橞偷偷打開金川大門之時,建文帝才知大勢已去。一場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去向,方孝孺則被生擒。

方孝孺作爲飽學之士,文學造詣首屈一指,不可否認,但在軍事謀略上,他並非科班出身,所提軍事化建議,捉襟見肘,有很大的侷限性。可以說建文帝的大敗,與方孝孺有直接關係。

方孝孺玩命堅守,朱棣偏偏不讓

如文章開頭所述,解縉、胡廣兩位大臣終究還是降了朱棣,但方孝孺沒有投降,也沒學王艮那樣,隨舊主殉國,他在等待時局的審判。

攻下南京之前,朱棣曾答應過“妖僧”姚廣孝(“黑衣宰相”)一件事,那就是不殺方孝孺。姚廣孝是朱棣的智囊,不誇張地說“靖難之役”是在這位僧人的鼓搗下開啓的,所以對於這位高僧的話,朱棣基本上言聽計從。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姚廣孝曾告訴朱棣說,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讓朱棣萬萬不可殺害方孝孺,因爲方孝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然而《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朱棣入城之後,立即清算建文舊臣。他張貼了一份44人的清算名單,其中文臣29人,武將15人。左榜文臣名單中,包括了六部的主要官員。

揭榜左班文臣二十九人: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禮部尚書陳迪,文學博士方孝孺,副都御史練子寧,禮部侍郎黃觀,大理少卿胡閏,寺丞鄒瑾戶部尚書王鈍……

無疑,被寫進榜單的都是朱棣非常痛恨的人。有礙於姚廣孝的建議,朱棣欲叫方孝孺替他寫一份繼位詔書,一來可以讓方孝孺戴罪立功,二來自己可以名正言順地當這上這個搶過來的皇帝。因爲在古代講究名正言順,如果方孝孺主動投降並替朱棣寫下詔書,那麼朱棣這個皇帝之位就顯得順理成章。

只是朱棣也低估了方孝孺的堅定立場。清朝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記載了兩人的一段對話,這段對話堅定了朱棣誅殺方孝孺的決心。

朱棣:我打算效仿周公,幫侄子周成王來治理天下。

方孝孺:周成王(指建文帝)在哪?

朱棣:周成王自焚而死了。

方孝孺:那你爲何不立周成王的兒子呢?(建文帝的次子朱文圭被活捉,年僅2歲。)

朱棣:他太小了,國家需要成年的君主來治理。

方孝孺:那爲何不立周成王的弟弟呢?(當時朱允炆的三個弟弟都在,其中三弟朱允熥是朱標的嫡子,已經成年。)

朱棣被方孝孺的話噎住了,過了一會朱棣說:這是皇家的家事,不用你操心,你只要幫我寫詔書就行了!

朱棣爲何一定要殺方孝孺?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面對朱棣的咄咄逼人,方孝孺果斷拒絕了,他對朱棣吼道: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朱棣問方孝孺,你就不怕我滅你十族嗎?方孝孺答道:“你滅我十族又如何?”

朱棣完美地繼承了朱元璋的心狠手辣,面對方孝孺的“不識擡舉”,他命人割爛方孝孺的嘴巴,剪掉他的舌頭。關於方孝孺的死有“凌遲之刑刑之”和“磔戮於市”兩種說法,不論哪一種,都十分慘烈。隨後朱棣下令,殺方孝孺十族。方孝孺的人生最終定格在46歲。

《明史·方孝孺傳》中,並沒有記載方孝孺被滅十族,只記載了四個字:“並夷其族”。即朱棣僅僅殺了方孝孺的父族,至於妻族、母族和門生,並沒有波及。雖然這一點頗受爭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明史》和《明史紀事本末》都有記載,因方孝孺而死的族人,就多達873人。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方孝孺的成名,不在於他英勇赴死,而在於他在被殺之前已經是天下人讀書的種子,因此他的死更加成就了他氣節和名望。所以,姚廣孝的擔心還是很有前瞻性的。

一百多年後,明神宗朱翊鈞下令爲方孝孺徹底平反,並把因方孝孺而獲罪的人的後裔全部赦免。後人因嘆方孝孺之忠,紛紛爲其立廟祭奠,把他看成是明朝的道德典範。

很明顯,方孝孺的“忠”值得欽佩,也讓人動容,然而,這種“忠”值得嗎?於明朝而言,朱棣奪權之後照樣可以帶領明朝走向輝煌;於建文帝而言,這種“忠”更顯“愚忠”,相對於心胸狹隘的朱允炆來說,朱棣的雄才大略遠非他所及,所以方孝孺的死可以說沒有什麼意義。正因爲方孝孺的“不識時務”,才讓八百多條無辜生命冤死於朱棣的屠刀之下,這顯得非常不值。

方孝孺的死值得尊重,只是他玩命地堅守,確實值得深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