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臨死前任命顧命八大臣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4.09K人 

對咸豐顧命八大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咸豐帝臨死前任命的“顧命八大臣”,最後結局各是怎樣的?

辛酉政變是晚清政局的轉折點,也是慈禧正式登上政治舞臺的“首秀”,但在兩宮皇太后和奕奪權成功的背後,人們往往忽視了咸豐皇帝臨死前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的結局。

咸豐皇帝臨死前任命顧命八大臣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上圖_ 咸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陣容強大的“贊襄政務王、大臣”天團首先我們要認識一下這八位大臣。所謂顧命八大臣只是習慣上的說法,按照咸豐皇帝在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硃筆書寫的遺命來看,他們應當被稱作“贊襄政務王、大臣”,其中包括:

愛新覺羅·載垣:和碩怡親王,時任宗人府宗令、領侍衛內大臣等職務。

愛新覺羅·端華:和碩鄭親王,時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步軍統領、御前大臣等職務。

愛新覺羅·肅順:(鄭親王之弟)協辦大學士、署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理藩院事等職務。

富察·景壽:道光皇帝第六女壽恩固倫公主額駙,時任領侍衛內大臣等職務。

託和絡·穆蔭:時任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等職務。

匡源:時任軍機大臣、吏部侍郎等職務。

杜翰:咸豐皇帝老師杜受田之子,時任軍機大臣、工部侍郎等職務。

焦祐瀛:時任軍機處學習行走大臣、太常寺少卿等職務。

從這八人的組成來看,其中有親、有貴、有滿、有漢、有內臣、有外官,堪稱完美的班子。與此同時咸豐皇帝還賜下了“御賞”、“同道堂”兩枚印章來讓母后皇后和聖母皇后同贊襄政務王、大臣(以下稱八大臣)互相制約。看得出咸豐皇帝臨死前的確下了一番苦心,希望構建一個完整的輔政班子,來鞏固皇太子載淳的統治。

可問題就在於權力這個東西,當然是分享的人越少越好。所以兩宮皇太后手握嗣皇帝(此時載淳還未舉行登基大典)和兩枚御賜印章,理所當然覺得大清的天下是自己母子當家。顧命八大臣則認爲自己身負先皇遺命,孤兒寡母深居大內即可,不必插手政務。由此兩派就開始了明爭暗鬥。

咸豐皇帝臨死前任命顧命八大臣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2張

上圖_ 咸豐帝臨終時賜給同治帝一枚“同道堂”印章,慈安一枚“御賞”,同時蓋有此兩印的批文

進擊的兩宮皇太后咸豐皇帝是七月十七日病死在承德避暑山莊的。隨後治喪、將皇后尊爲太后、改年號爲祺祥等等事宜的辦理在官方的記載中都有條不紊的進行着,與此同時顧命八大臣也開始鞏固自身的權利,先是告知全國軍政要員、督撫等衙門,凡呈遞給皇帝的奏摺,必須先交給贊襄政務王大臣處,由該處“繕寫”後轉呈兩宮皇太后用章,變相剝奪兩宮皇太后和外臣接觸的權力。

直到八月初二,由欽差大臣、督辦直隸山東軍務的勝保給嗣皇帝上的一封奏摺,才正式拉開了兩宮皇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之間的鬥爭序幕。

勝保給嗣皇帝載淳上奏摺稱:自己深受先皇恩典,且直隸和山東的亂黨、賊匪已經肅清,希望能前往避暑山莊拜謁皇帝的梓宮,請求恩准。這封奏摺上報沒多久,八月初七,皇帝就下諭旨同意勝保前來拜謁,並且“將此四百里諭令知之”。

可就在同一天內閣又“奉上諭”申斥了勝保違反規定,私自向皇太后上請安摺子一事,要求將勝保“交部議處”。這樣一來作爲兩宮皇太后奪權的急先鋒,勝保自然沒有機會再前往避暑山莊,也就沒有機會接觸到兩宮皇太后和嗣皇帝了,而僧格林沁也被顧命八大臣用同樣的法子打消了拜謁大行皇帝梓宮的想法。

就在勝保被斥責的前一天,即八月初六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也向嗣皇帝上奏,懇請“皇太后權理朝政並另簡親王輔政”。

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可監察御史這玩意兒,在明清皇權集中制達到頂峯後,早就逐漸的淪爲了黨派攻訐的炮灰,並沒有太大的實際作用。

八大臣也明白,如果沒有人給董元醇撐腰,他一個從五品的小卒子如何敢插手這樣的事情。

所以顧命八大臣以祖宗舊制沒有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例、贊襄政務王大臣中已經有了兩位親王,不需要再簡拔其他一二親王爲理由,駁斥了這封膽大妄爲的奏摺。

面對兩宮皇太后和她們背後的奕的夾擊,八大臣也不甘示弱,大肆拉攏黨羽,提攜故舊。首先就是將八大臣羣體中職務較低的匡源保舉爲戶部侍郎兼管三庫事務。同時將排在八大臣末位的焦祐瀛從太常寺少卿的位置上保舉爲太僕寺。

看起來匡源由吏部侍郎轉爲戶部侍郎並沒有升官,但重要的是戶部左侍郎後綴的“兼管三庫事務”的差使。所謂三庫指的是戶部的銀庫、緞匹庫和顏料庫,其重要性無需多言。與此同時八大臣又以兵部左侍郎、宗人府丞、國子監祭酒等官缺爲誘餌,拉攏其他漢族大臣。八大臣一時權傾朝野,顧盼自雄,頗有: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的氣勢。

咸豐皇帝臨死前任命顧命八大臣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3張

上圖_ 慈禧(1835年—1908年)

關鍵時刻的錯誤抉擇此時的八大臣看起來羽翼豐滿、大權在握,但實力強卻也架不住自己人昏招頻出。

先是載垣在八月十八日以皇帝年幼,如果一路陪着咸豐皇帝的梓宮風餐露宿,恐怕身體吃不消爲理由,奏請讓嗣皇帝和兩宮於九月之後先抄近道回北京,等顧命大臣護送咸豐皇帝梓宮到達北京後,嗣皇帝再從城裏出門迎接。

對於八大臣來說,此時將與自己不對付的兩宮皇太后支使開,自然是免去了很多麻煩,但是他們卻忘了放虎容易擒虎難的古訓。這樣讓兩宮皇太后離開無異於虎入山林,龍歸大海,因爲此時在京城的恭親王奕早已經做好了接應的準備。

可昏招還不止這一件,爲了進一步坐實自身的實權,載垣、端華、肅順在九月初四日以事務繁忙爲藉口,請求皇帝將自身的職務減少一些。本來三人想的是用這招以退爲進的法子,讓兩宮太后和小皇帝和滿朝大臣知道他們的重要性,可沒想到這招玩兒砸了。

兩宮皇太后直接同意了三人的請求,當即傳下諭旨,免去載垣鑾儀衛、上虞備時處的職務,端華的步軍統領職務,肅順的管理理藩院事務的權力。可憐他們三人從來沒想過被自己捏在手裏孤兒寡母會有這樣的舉動,但事已至此,爲時晚矣。

第一回合皇太后完勝敵人的昏招,就是己方的勝利,正是通過對載垣三人以上職務的解除,兩宮和皇帝身邊的禁衛軍中就可以順理成章的安排自己人了,也不用擔心有性命之危,同時更切斷了顧命八大臣和蒙古藩王們的聯繫。於是九月二十八日兩宮的急先鋒勝保又上了一道和之前董元醇幾乎一模一樣的奏摺,請求皇太后親理大政,簡拔親王輔政。

九月三十日,兩宮皇太后正式下發瞭解除“贊襄政務王、大臣任,並派奕等會議皇太后垂簾聽政事宜”的諭旨,從而吹響了八大臣覆滅的號角。而這份在三十日下發的諭旨,內容卻寫着是九月十八日奉上諭,也就是說,從兩宮皇太后準備先回北京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了政變的相應事宜,只待肅順等人自投羅網。

當天晚上醇郡王奕譞帶領善樸營士兵,前往古北口擒獲了護送靈柩的肅順,把他和先一步入京的載垣、端華一同關入宗人府的監獄裏,其他五位大臣也被分別拿獲,自此辛酉政變的第一篇章落下帷幕。

咸豐皇帝臨死前任命顧命八大臣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4張

上圖_ 英法聯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英法聯軍)

終究是失敗者扛下了所有接下來就到了算總賬的時候。既然顧命八大臣已經失敗了,那麼失敗者自然要承擔起所有的罵名。

因此英法聯軍的入侵是因爲載垣等人不能盡心議和,徒以誘獲英國使臣以塞己責,以致失信各國造成的;咸豐皇帝駕崩則是因爲咸豐皇帝屢次召集大臣迴鑾,都因載垣等人“朋比爲奸”、“力排衆論”而不了了之,導致天長日久咸豐皇帝身體難以承受避暑山莊的嚴寒,聖體違和,不幸去世。

再加上顧命八大臣擬旨時陽奉陰違,阻撓嗣皇帝和兩宮皇太后接見外臣,當面咆哮驚嚇聖躬的罪狀。這樣三頂帽子一扣,不僅洗白了咸豐皇帝,更坐實了顧命八大臣的罪名。

十月初六日經過奕會同宗人府、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的會議,擬定載垣、端華、肅順三人的罪行應比照:大逆不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律,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五人隨聲附和,擬“杖一百,流三千里,發往新疆效力贖罪”。隨後請旨定奪。

當天,兩宮皇太后和皇帝就傳諭:

載垣、端華是宗室親王,按照議親、議貴的條例,免於凌遲,命肅親王、刑部尚書前往宗人府傳旨,令載垣、端華在宗人府內自盡。

肅順加恩改凌遲爲斬立決,派睿親王、刑部右侍郎前往監斬。

景壽因是皇親,則只革去御前大臣的職務,依舊保留公爵和額駙的身份。

穆蔭在軍機處年深日久,班次在前,情節嚴重,所以革職後發往軍臺效力。

匡源、杜翰、焦祐瀛三人則革去一切職務,免於發配。

至此八大臣被一一清算,不僅剪除了政敵還洗白了先皇,也展示了兩宮皇太后的仁慈,可謂是一舉三得。

咸豐皇帝臨死前任命顧命八大臣 他們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5張

上圖_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肅清顧命八大臣的“餘毒”雖然以載垣、肅順爲首的顧命八大臣被收拾了,但是宗室和大臣中跟他們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於是在肅順被斬的第二天,兩宮皇太后和嗣皇帝就下旨讓內閣王公大臣和各宗室親貴將此事引以爲戒,“倘有前項弊端,則載垣等前車具在,朕縱慾曲法以示恩,亦何以對天下乎!”。緊接着就改年號爲同治,並下令收繳銷燬顧命八大臣矯詔所下發的政務以及駁斥監察御史董元醇的“諭旨”。

在穩定政局之後,便將與肅順等人關係密切的“黨援”吏部尚書陳孚恩,侍郎劉昆、黃宗漢、成琦,太僕寺少卿德克津等人即行革職,並追繳道光皇帝賜給陳孚恩的匾額,將其抄家後發往新疆效力。將給肅順修鐘錶的太監杜雙奎、送吃食的張保桂、劉二壽等人或發往黑龍江,或發往打牲烏拉,或發往吳甸鍘草。

至於有大功於朝廷的恭親王奕,兩宮皇太后也不吝賞賜。十月一日授恭親王奕爲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補授宗人府宗令;十月二日補授內務府總管大臣;管理宗人府銀庫。此時的兩宮皇太后將一切的讚美和權力都給予了奕,一如咸豐任命顧命八大臣時,所給予他們的榮耀。

參考資料:

【1】 《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一輯》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

【2】 《晚清侍衛追憶錄》 富察建功 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