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謀臣雖立下曠世奇功 但結局相當慘烈

本文已影響1.52W人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總有一個驚人相似的規律,那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每一個朝代也不過是幾百年的光景。在這些朝代更迭的時候,天下是動盪不安,不過這也給了一些能人異士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此時大放異彩,畢竟“亂世出英雄。”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雖然這些能人異士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是卻很少能有善終的,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下面這五位謀士的悲慘結局。

古代四大謀臣雖立下曠世奇功 但結局相當慘烈

網絡配圖

 1、商鞅

商鞅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商鞅本是衛國人,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公元前362年,秦國的秦孝公即位,頒佈了求賢令,商鞅知道後邊投奔了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經過和秦孝的三次會談,終於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又害怕國人議論紛紛,所以猶豫不決。於是舉行廷議,在會上貴族代表強烈的反對變化,商鞅則主張立法,經過一系列的爭鬥,商鞅終於爭取到了變法的立案。而後出臺了一系列的方案進行變化,這些方案的頒佈下,無形的損害了貴族階級的利益,因此得罪了很多的權貴。

到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後,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謀反,秦惠王便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關,想跑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商鞅被迫逃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衆。

2、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政治家。勾踐對吳作戰失敗後,爲了保住國家不被滅亡,聽從了范蠡求和的意見,於是派文種去跟吳王夫差求和,吳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最終文種,用金錢和美女賄賂了吳國的宰輔伯嚭,伯嚭幫着說好話,讓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勾踐到吳後,伍子胥曾多次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於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諫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着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爲越國偷襲所滅。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着拋棄於錢塘江中,吳人哀憐他,爲其在江上立祠,命名爲胥山。

古代四大謀臣雖立下曠世奇功 但結局相當慘烈 第2張

網絡配圖

3、劉伯溫

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着“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開國功臣往往不得善終,明太祖朱元璋殺功臣無數,因爲他們觸動了王權的根本。劉伯溫生病了,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帶太醫前來看病,實際上是來提前送終。劉伯溫吃了太醫開的藥後,肚子裏就長了一個拳頭大小的腫瘤。一直等到劉伯溫病入膏肓,朱元璋才賜劉伯溫回家,免得他死在京城惹來麻煩。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親自做了一篇文章賜給劉伯溫,派人護送回家。劉伯溫回家一個月後就死了,終年六十五歲。

古代四大謀臣雖立下曠世奇功 但結局相當慘烈 第3張

網絡配圖

4、范增

公元前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滎陽(今河南省滎陽市),於是向項羽請和。項羽打算同意,范增說:“漢軍容易對付了,如果現在放了他們,將來一定後悔。”於是項羽與范增急攻滎陽。劉邦的謀臣陳平抓住了項羽多疑、自大的特點,利用反間計。離間了項羽同范增的君臣關係。

項羽的使者來了,劉邦叫人準備豐盛筵席,捧着佳餚正要進獻,細看使者,故意假裝驚訝地說:“我以爲是亞父的使者,想不到竟是項王的使者。”便更換佳餚,改以粗食供項羽的使者吃。使者回來報告項羽,項羽就懷疑范增與漢有私情,漸漸奪去范增權柄。范增大怒,說“: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好自爲之。請賜給我這把老骨頭回歸故里吧。”項羽允許范增辭歸。范增啓程,未到彭城,背上生毒瘡發作而死。這四大謀臣智謀非同凡響,但卻不能明哲保身,功成後沒有像范蠡那樣全身而退,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結局,實屬可悲可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