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周瑜如果沒有死,他自立爲王的概率有多大?

本文已影響1.05W人 

周瑜,字公瑾,廬江郡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周瑜這個人在東吳歷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孫權曾經說,如果不是周公瑾,我不會成爲帝王。可見周瑜在孫權心目中的地位該有多麼重要。不過,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到東吳去向孫權借取荊州曾經說,周瑜這個人“器量廣大”,怕是不會長久作爲他人臣子。曹操也給孫權寫信說:“赤壁之戰,正好趕上軍隊染上疾病,是我主動燒船退走,憑空讓周瑜獲得了虛名。”由於當時周瑜的名聲就非常響亮,所以曹操和劉備都想離間孫權和周瑜之間的關係。到今天,說周瑜自立的人堅持此說,認爲周瑜如不是死得早,自立是必然的。那麼,周瑜真的有自立的想法和可能嗎?

歷史上周瑜如果沒有死,他自立爲王的概率有多大?

先來看看持周瑜自立之說的依據以及論點是否成立。

一、說周瑜在孫策時代就有自立之心,只是沒有機會,他雖然有軍隊,卻只有兩千人,不足以成事。在協助孫策平定江東的過程中,周瑜被孫策派回去“還鎮丹楊”,而周瑜卻偷偷地跑去見了孫策的上司袁術,袁術也想封周瑜爲將軍。周瑜發現袁術已經是日薄西山,衆叛親離,難以成事,這纔不得已返回江東。回到江東的周瑜受到了孫策的熱情歡迎,極盡拉攏。顯然,周瑜去見袁術,確實是想自立。

周瑜是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舒縣)人。他的從祖父周景,周景的兒子周忠都是漢朝的太尉,他的父親周異是洛陽令。這樣的家族背景,讓周瑜有條件能夠自立。但是,有條件和有想法是兩碼事,關鍵是周瑜有這個想法嗎?

當初,孫策的父親興兵討伐董卓,將家遷徙到了周瑜的家鄉舒地。孫策和周瑜同歲,兩人非常要好,周瑜就將自家的一所大宅子送給孫策家居住。周瑜到上房去拜見孫策的母親(升堂拜母),生活上相互照顧,互通有無。周瑜的叔叔是丹楊太守周尚,周瑜想前去探望他。在這個時候,孫策以幫助舅舅吳景攻擊劉繇的將軍張英,平定江東爲名,向袁術借得了一千多士兵,開始了自立之路。孫策到達歷陽,軍隊發展到了五六千人,準備渡江,同時寫信告訴了周瑜。周瑜帶着兵迎接孫策,兩人從橫江出發,過江攻打秣陵,一直進入了曲阿,趕走了劉繇。這時候的孫策,已經有了數萬軍隊,感覺到自己攻打吳郡、會稽和掃平山越賊寇已經不成問題,於是讓周瑜回去鎮守丹楊。周瑜回到丹楊不久,袁術讓自己的堂弟袁胤代替周瑜的叔叔爲丹楊太守,周瑜就和叔叔一起到達了壽春。袁術想讓周瑜當一個將軍,周瑜卻要求當居巢縣長,得到了袁術的允許。周瑜於是從居巢回到了吳郡,受到了孫策的熱烈歡迎。

歷史上周瑜如果沒有死,他自立爲王的概率有多大? 第2張

從這個經歷的開初部分來說,周瑜只能是有可能有過自主創業的想法,但很快就打消了。原因是他要去丹楊看望叔叔周尚,結果卻轉投了孫策一起攻打江東。問題正在這兒,周瑜要自立,爲什麼不去依靠叔叔周尚?這時候他自己手裏有兵,叔叔手裏有地盤,這樣好的機會不用,爲什麼會在孫策事業已經開闢出一個新局面時再自立呢?如果說周瑜兵少(具體多少不得而知,兩千兵是後來孫策給的),但孫策起事時只有一千兵,孫策能,周瑜爲什麼就不能?孫策讓周瑜“還鎮丹楊”,是感覺前面已經比較有把握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目的是讓周瑜鎮守後方,擔心被人抄後路,是一種信任,不是提防。而周瑜也不是偷偷地跑去壽春見了袁紹,而是叔叔的丹楊太守職務被免,不得不回到壽春。至於周瑜看到袁術衆叛親離,最終不能成事倒是事實,但因此認爲他不當袁術的將軍,是想自立則大錯特錯,因爲他爲自己要了一個居巢縣長,從這兒便於借途回到孫策這兒纔是內心的真實想法。至於孫策再見到周瑜給他授職將軍,說拉攏也好,說擴充實力也罷,關鍵是這時候孫策有兩郡在手,藉着袁術稱帝爲由,已經脫離了袁術,自成體系了。

二、說孫策臨終時,把未成年的孫權及其文武大臣託付給張昭,只是在隨後周瑜帶兵回吳弔喪,才變成周瑜張昭“共掌衆事”。由於周瑜在江東名聲太大,又經常隨着小喬進宮看望守寡的大喬,孫權親政後,不信任周瑜,於是把周瑜調走。

孫策臨終,將後事託付給張昭,這是事實。還有一種說法,孫權也曾經像劉備臨終對諸葛亮說的一樣,讓張昭看孫權行就輔佐他,不行就自己幹。這種說法應該沒有問題,因爲將一切行政權力都交給張昭打理,而張昭又是江北士子的名望所在,所謂“託孤”事宜,他只能給張昭說。孫策是意外死亡,在三國時期交通通訊是很不發達的,他根本就來不及召回周瑜。但這絕對不是說孫氏兄弟對周瑜不信任,相反,孫權對張昭再信任,也只不過是臣子加師傅,而對於周瑜來說,則是臣子加兄弟。周瑜帶兵回來奔喪,並沒有明確記載有沒有詔命,在這種情況下他敢帶着兵回來奔喪,說明他也不放心孫權安危。孫權讓他留下來,還讓他擔任中護軍,是感覺自己多了一份依恃,而並不是無奈。《江表傳》記載,建安七年(202年),曹操再次打敗了袁紹,兵威正盛,下達文書責備孫權,讓他送兒子前來做人質。孫權召集羣臣會議,張昭、秦鬆等人猶豫不能做出決斷。孫權自己是不想遣送人質的,於是單獨帶着周瑜來到母親面前商量。周瑜分析了東吳和孫權的優勢後,指出了送人質的危害,提出堅決不能送人質的主張。孫權的母親說:“公瑾與伯符(孫策)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吳太夫人也有過將張昭叫到牀前囑咐後事的記載,但那是臨終“託孤”性質,達不到“視之如子”的程度。周瑜帶着小喬經常進宮,正好說明了周瑜和孫家關係非同尋常,不是其他人可以相比的。至於將周瑜調到鄱陽湖前線,說明了兩個原因,一是後方已經穩固,二是東吳政權一直有奪取荊州的戰略設想,這兒又是戰事最爲頻繁的前線,調周瑜前去,是對他能力的肯定和政治上的信任,而不是其他。

歷史上周瑜如果沒有死,他自立爲王的概率有多大? 第3張

就是說,孫策去世,是周瑜最好的時機,這時候周瑜爲什麼不獨立,反而要回去擁護孫權這個“幼主”呢?要知道,周瑜是東吳第一個對孫權施行臣子之禮的。還有,一個讓君主不放心的將軍,誰會讓他帶着兵出去?

三、周瑜是不是大都督?赤壁之戰是不是周瑜指揮的?

赤壁大戰前,雖然孫權內心想要和曹操對抗,但以張昭爲首的文官隊伍多數是傾向於投降的。在這種情況下,魯肅不僅勸孫權抗曹,還建議他把周瑜調回來。有人認爲,即便如此,孫權也是無奈之舉,實則是並不完全相信周瑜。依據是《三國志》的記載:“權遣周瑜、程普、魯肅統兵三萬佐先主,先主用之大破曹公。”還說“周瑜、程普爲左右都督,各領萬人,與劉備一同前進,在赤壁和曹軍相遇,大破曹軍。”以此說明周瑜不是大都督,也就是不是戰役總指揮。還有就是周瑜要五萬兵,孫權只給了他三萬,說,假如周瑜在前方不能戰或者不能勝,“你就回到我這兒,我就親自和曹操決戰。”說明孫權還做好了兩手準備。

其實,戰役指揮權永遠都會在最高統帥手中,這個毋容置疑,就是說,不管孫權到沒到前線,他都是最高統帥。至於周瑜,他是抗曹前線的總指揮也是確定無疑的,不說千百年來所有的人都認爲是“三國周郎赤壁”,就戰場情況來說,也是他和曹操在正面對陣,而不是其他人。即便是有“左右督”一說,也是周瑜在正面(赤壁),程普在側翼(烏林),並且,魯肅作爲“贊軍校尉”,是給周瑜“助畫方略”的。爲什麼說他們是“佐先主”破曹操的呢?其實在赤壁之戰這一段,《三國志》有時候記載的很模糊,有時候又相互矛盾。原因是三國志的作者是蜀人,又作爲魏國的繼承者晉國來寫這段歷史,作爲魏國開國君主曹操的一次大敗,是不能過度渲染的,同樣作爲勝利者的東吳,也是能淡化儘量的淡化,這就讓繼承漢朝的劉備沾了大光。所謂“佐先主”一說,不過是在東吳做出出兵決定的時候,劉備處在最前線而已,作爲抗曹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轉換,劉備已經被曹、孫雙方所淡化。看看雙方將領的經歷就可知道,孫權的主要將領,都有參加對曹作戰的記錄,而劉備的將領正相反,沒有一人有參戰記錄。還有,當週瑜到了前線,是劉備去見周瑜,不是周瑜去見劉備,究竟誰指揮這次大戰不是一目瞭然嗎?如果真是劉備指揮的赤壁大戰,他爲什麼要去向孫權借荊州?至於孫權那句“便回到我這兒來,我當與曹操決一死戰”,不過是表達了一種抗擊到底的決心罷了,這已經與信任不信任周瑜無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