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元量:宋朝皇室著名琴師,一首長調充滿諷刺意味

本文已影響2.69K人 

汪元量(1241年—1317年後),字大有,號水雲,也自號水雲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時以曉音律、善鼓琴之能而擔任宮廷琴師,元滅宋後,隨太皇太后北行。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汪元量因目暗亡國慘狀,作的詩多記錄宋亡之前後事,其詞格調悽惻哀怨,當時的人將他比作杜甫,他的詩有“詩史”的稱號,他的很多詩詞也被後世稱爲“宋亡之史詩”。

南宋德裕二年(1276年),元兵大破臨安,南宋恭帝和后妃屬員三千多人被俘北上。汪元量亦隨三宮北行達於燕京,並常往監中探視被囚禁的文天祥。兩人以詩唱和,遂成爲莫逆之文。

汪元量:宋朝皇室著名琴師,一首長調充滿諷刺意味

汪元量伴隨宋室三宮在北方生活了十三年,以琴名於大都,元世祖忽必烈聽聞他善琴,也下詔令他入宮彈奏,因此他經常受到忽必烈的恩遇。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在謝太皇太后、王昭儀逝世後,十八歲的宋度宗趙顯被忽必烈遣至吐蕃學佛法,其母全太后入正智寺爲尼,汪元量守候的宋室王族分崩離析。

汪元量爲表示對南宋朝廷的忠心,婉拒忽必烈召他入宮繼續做琴師的要求,並上書請求出家爲黃冠道士,獲准後攜琴南歸,自號水雲子,終生奉道,雲遊四方,在隱居山間之際依然以天下興亡爲己任,並傳播琴道。

當汪元量回到江南,重遊金陵故地時,寫下了下面這首長詞,抒發亡國之哀音。

《鶯啼序·重過金陵》 汪元量

金陵故都最好,有朱樓迢遞。嗟倦客又此憑高,檻外已少佳致。更落盡梨花,飛盡楊花,春也成憔悴。問青山,三國英雄,六朝奇偉?

麥甸葵丘,荒臺敗壘,鹿豕銜枯薺。正潮打孤城,寂寞斜陽影裏。聽樓頭哀笳怨角,未把酒、愁心先醉。漸夜深,月滿秦淮,煙籠寒水。

悽悽慘慘,冷冷清清,燈火渡頭市。慨商女不知興廢,隔江猶唱庭花,餘音亹亹。傷心千古,淚痕如洗。烏衣巷口青蕪路,認依稀、王謝舊鄰里。臨春結綺,可憐紅粉成灰,蕭索白楊風起。

因思疇昔,鐵索千尋,謾沉江底。揮羽扇障西塵,便好角巾私第。清談到底成何事?回首新亭,風景今如此。楚囚對泣何時已,嘆人間今古真兒戲。東風歲歲還來,吹入鐘山,幾重蒼翠。

汪元量:宋朝皇室著名琴師,一首長調充滿諷刺意味 第2張

鶯啼序:詞牌名,又名《豐樂樓》。是詞中字數最多的長調,共二百四十字,分爲四片,每片各四仄韻。鹿豕(shǐ):指麋鹿和野豬。枯薺(jì):枯萎的薺菜。亹亹(wěi):同娓娓。

第一段是總寫,以情帶景,引出六朝之事。先寫故都金陵最好,朱樓接天,但就此憑高遠望,看到的已經是很少的佳麗景緻了。

接下來,“成憔悴”和“少佳致”連在一起,突出了傷春之感,見景傷情,詞人感嘆世事皆空,變化無常。不禁發問:三國六朝英雄輩出的奇功偉業如今到哪裏去了?

第二段寫在故都的所見所聞、感嘆人事之非。舊日的繁華古都,而今卻只見良田變荒丘,樓臺變殘垣,野豬野鹿追食野草。潮水拍打着孤城,夕陽下,到處是悽楚的哀音、即使不飲酒,愁心已先醉了。

而月色下清光如煙籠罩着秦淮,河水淒冷,寒光脈脈。昔日繁華競逐的古都,如今卻是如此頹敗殘破,令人觸目驚心,唏噓不已。

第三段觸景傷情,追懷亡國之思。“悽悽慘冷清清”,詞人借用李清照《聲聲慢》起句的八個字,連用疊詞,加重了悲涼悽慘之感,把不可名狀的愁苦盡納其中。

第四段敘述東吳、東晉的史事,以古諷今,喻指南宋王朝覆滅的歷史悲劇。詞人用反問的句式加強語氣,寫到空談的無益和害處,強烈譴責南宋政局如同兒戲,庸庸碌碌,誤國誤民,結尾三句發出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

汪元量的這首長調全篇風格蒼涼、意境深沉,將懷舊情結作爲全篇的一個總結,意味深長。

清代學者許昂霄評價道:“《鶯啼序》,慨古實以傷今,當與麥秀之歌、黍離之詩並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