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被錦衣衛追殺,一首絕命詩流傳至今

本文已影響1.93W人 

王陽明(1472年—1529年),本名王守仁,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宋明心學的集大成者,是我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他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爲“孔、孟、朱、王”。

王陽明提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爲聖賢”,主張“知行合一”。

王陽明不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集“立德、立言、立功”於一身。

王陽明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現存詩歌多達六百多首,有唐人風韻,秀逸有致,在當時詩壇獨樹一幟。

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27歲的王陽明進士及第,順利進入仕途。年輕的他,政績突出,往往對朝政不平之事能挺身而出仗義執言,不料,卻因此埋下了殺身之禍。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孝宗朱祐樘[chēng]駕崩,15歲的朱厚照即位,是爲明武宗。

明武宗的荒唐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他與其父明孝宗的喜好恰恰相反,明孝宗喜愛文臣,而明武宗喜好舞槍弄棒,寵信宦官,尤其是大太監劉瑾。

年輕的明武宗初作皇帝,寵信劉瑾,整日戲玩娛樂,朝政荒疏。內閣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等人多次進諫,明武宗都聽不進去。孝宗朝的寵臣、文臣在此時都被冷落,任由宦官恣意妄爲,擾亂朝綱。

正德元年(1506年)冬,劉瑾靠着明武宗的寵信而擅政,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餘人。

王陽明看着朝廷文官和宦官的鬥來鬥去,而皇帝不辨是非,他便仗義執言,上疏論救,結果觸怒劉瑾,不僅這份奏摺被攔截了下來,劉瑾還直接把王陽明送進了大牢。

王陽明下獄後,家人多方施救,最終算保住一條命,被劉瑾打了四十廷杖後,免去兵部主事之職,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

即使如此,劉瑾仍對王陽明懷恨在心,他暗暗派出了錦衣衛去刺殺王陽明。

當王陽明行至錢塘江時,發現自己已經被盯梢,爲了避免連累家人,他讓家童回老家報信,而自己則躲入城外的大勝果寺。

王陽明知道,只要劉瑾得不到自己已死的消息,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情急之下,他想到了“金蟬脫殼”的計策,便起身在屋子裏的牆壁上,大筆一揮,寫下一首《絕命詩》:

《絕命詩》

學道無成歲月虛,天乎至此欲何如?

生曾許國慚無補,死不忘親恨不餘。

自信孤忠懸日月,豈論遺骨葬江魚。

百年臣子悲何極?日夜潮聲泣子胥。

寫完這首託言投江的詩後,王陽明就來到錢塘江邊,脫下衣服和鞋子,造成自己投江自盡的假象,然後上了一艘商船,從公衆的視野裏消失了。

當錦衣衛的刺客看到《絕命詩》和江邊的衣服、鞋子,以爲王陽明投水自殺了,便回報劉瑾。劉瑾以爲王陽明自盡了,也就沒再惦記王陽明瞭。

王陽明被錦衣衛追殺,一首絕命詩流傳至今

王陽明瞞天過海,逃過了劉瑾的屠刀後,跋山涉水,費盡周折來到了荒蕪偏僻的貴州龍場,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

王陽明在這既安靜又艱難困苦的龍場,結合自己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終於悟出:“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至理名言,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在當時居於正統地位的朱子學說之外,開啓了聲勢頗爲浩大的“陽明心學”的潮流。

時至今日,“陽明心學”仍風靡於我國、日本、朝鮮、東南亞,乃至全球各地,他的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被世人津津樂道,把“陽明心學”當作一門學說,進行深入研究學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