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爲何將朝廷一分爲二?原來是爲了削弱丞相權力

本文已影響1.35W人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漢武帝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漢武帝駕崩,漢昭帝繼位後,大將軍霍光對着丞相車千秋說了這樣一句話:“始與君侯俱受先帝遺詔,今光治內,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負天下。”霍光這個“大將軍”是個什麼官職,竟可以搶了丞相“治內”的權力?這一切都要從漢武帝時形成的中外朝說起。

漢武帝爲何將朝廷一分爲二?原來是爲了削弱丞相權力

中外朝,是指皇帝的下屬分成了兩個系統:一個是原來的大臣們組成的“外朝”,另一個則是由大將軍、尚書等官職組成的“中朝”。外朝只處理一般的政務,而中朝則是直受皇帝旨意,決策軍政大事,擁有實權。中外朝的形成,其實是皇權與相權相矛盾的產物,亦可以說是爲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一種新的制度。

中外朝產生的原因

《漢書·百官公卿表》有言: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丞相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其身爲百官之首,身份僅次於至高無上的皇帝。自誕生起,相權與皇權的矛盾就時常發生,就算是後世明太祖朱元璋將丞相廢除,也蹦出了個“有相權無相名”的內閣來壓制皇權。

除了少數幾個獨攬大權的皇帝外,大部分君主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制於丞相。漢文帝時,申屠嘉爲宰相,寵臣太中大夫鄧通因爲“居上旁,有怠慢之禮”而讓申屠嘉不滿,於是“嘉爲檄召通詣丞相府”,還說鄧通如果不來,就砍了他的頭。鄧通十分恐懼,直到漢文帝親自出面,向申屠嘉求情才得免死。到景帝時,竇太后想封皇后的哥哥王信爲候,景帝與丞相周亞夫商量,被亞夫以“高帝約: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而拒絕,景帝只能“默然而沮”。而漢武帝繼位之初,丞相對他的壓制尤令武帝不滿。

丞相入奏事,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庫!”——《漢書·竇田灌韓傳》

“你要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沒有?我也想委任幾個官!(君除吏盡未?吾亦欲除吏。)”“你何不也把我的武庫一起取走?(遂取武庫)”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漢武帝實屬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身爲君主,卻被自己的臣子所左右,這是不能忍的。商鞅曾說過:“權者,君之所獨制也”。武帝要集權,要獨制,就必須對現有的官制做出改變。

值得一提的是,中外朝並不是漢武帝一朝的產物,早在先秦時期便有過該方面的記載。《國語》中公父文伯的母親說:“天子及諸侯合民事於外朝,合神事於內朝”,此時的內朝主管祭祀。再有《禮記·文王世子》對國君召見族人時,族人站位排序的記載:“內朝,則東面北上;臣有貴者,以齒。其在外朝,則以官,司士爲之。其在宗廟之中,則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在內朝時,即便是官職高的人,也得按年齡輩行排列;外朝纔看官職爵位高低。這一遺蹟,或說明先秦之內朝,爲天子近幸之人所組成。由此延伸,我們或可猜測後世的情形:內朝由君主所執掌,外朝由丞相所率領。

文帝時,爲了改變即位之初大臣專制的現象,啓用了大量的新人,“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選其賢者使爲常侍諸吏”,常侍等職即爲後面中朝的重要官職,內朝之官的選拔,乃是由皇帝爲其加上某種官職而決定的。

漢武帝爲何將朝廷一分爲二?原來是爲了削弱丞相權力 第2張

到了武帝時期,“大一統”的思想佔據主導地位,爲了將絕對的權威集中於皇帝身上,以丞相爲首的外朝勢力必須削弱。

中外朝的形成過程

中外朝的現象是逐漸形成的,後世多數人認爲,其真正產生的時間點,是在衛青被武帝封爲“大將軍”時。那一年,武帝舉數十萬大軍命衛青痛擊匈奴右賢王,衛青不辱使命,打得匈奴右賢王僅率百餘精兵逃竄而去,俘虜男女部衆一萬五千餘人,牲畜近百萬頭。在班師回朝的路上,才至邊塞,武帝便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衛青爲大將軍”。通典記載其“位在公上”,此後,大將軍便居於丞相之上,身世更爲顯赫。

此時的大將軍更像是一種爵位。除了大將軍,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官職,即尚書。早在秦代,便有尚書令,職掌文書及羣臣奏章。《唐六典·三師三公尚書都省》道:“秦變周法,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置尚書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秦代的尚書令,更像是一個丞相與皇帝之間傳話的官職,天下大事,還是決策於丞相。漢代,在武帝時,開始對尚書“稍以委任”,等到東漢光武帝,天下事便皆決於尚書。

雖說尚書是在後世成爲處理政事的中樞,但其性質上的變化,還是源於武帝時。

漢武帝爲何將朝廷一分爲二?原來是爲了削弱丞相權力 第3張

除了對尚書稍委以任,武帝還通過“加官”的方式讓一些賓客參與到政治謀劃之中,這些人被加之官往往都是侍中、常侍等侍奉皇帝的官職。(注:加官,意爲在現有的官職上,另外兼受某職。)成爲了皇帝的近臣後,這些本來爲侍從的官職便可以成爲皇帝的“顧問”,以令一種方式參與政治。

侍中、左右曹、諸吏、散騎、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亡員,多至數十人。——《漢書·百官公卿表》

這些被加官的人,憑藉其侍奉皇帝的職位,可以出入宮禁,成爲天子心腹,被任之以國事,從而奪取丞相的權力。就比如公孫弘爲丞相時,漢書評價“漢常以列侯爲丞相,唯弘無爵”,石慶任丞相時“在位九年,無能有所匡言”,甚至還有人“不受印綬,頓首涕泣”。

漢武帝的中外朝是有作用的,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從漢朝建立之初到武帝繼位時,朝廷的宰相有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審食其、灌嬰、張蒼、申屠嘉、陶青、周亞夫、劉舍、衛綰共十三人,這其中五人平安死於任內,另外八人則卸任後安度餘生,十三人無一遇難。到武帝統治的幾十年,共十二任宰相(除衛綰外),這這十二人中,僅七人平安無事,有五人或因罪自殺、下獄處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