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本文已影響3.15W人 

還不知道:趙匡胤兵變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宋太祖在其登基三年後,曾經讓工匠祕密在太廟夾室中鑄造了一塊石碑。

當時,這塊石碑上所刻的文字內容,基本上等同於國家最高機密。除了當朝皇帝可以查看之外,任何人都不能隨意查看。所以,也因爲這個原因,在每次新帝登基或者有祭祀活動之時,只會有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太監打開門鎖,讓皇帝進殿燒香拜祖,並默讀石碑上的文字。

並且,此時隨同的大臣,卻只能在殿外守候,根本不能向前一步。即使是當時鼎鼎有名的宰相,諸如:歐陽修和王安石等人,也不能夠入殿觀看。可見,這碑文的神祕之處。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就這樣,碑文隱藏了一百多年,一直到靖康之恥,金人攻入汴梁,擄走徽、欽二宗的時候,這個祕密才被公之於衆。

當時,開封府可謂是混亂不堪,連曾經的皇室太廟,竟然都被隨意打開了。曾經只有皇帝知曉的碑文,總算得以被世人知曉。據說,那個石碑高約七八尺,長有四尺多。而石碑上所刻的內容,其實,也並沒有很多,就簡簡單單的三行字:

第一行: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第二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第三行: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可見,這個碑文的主要內容,都是關於勸誡統治者,告訴他們如何治國,如何用人。但是,在這短短的三行碑文中,我們大概可以獲得這樣的信息,即:皇帝一定要對柴氏子孫以禮相待,更要厚待那些當朝的士大夫。這裏的柴氏,其實,指的是那些前朝遺留下來的宗室。趙匡胤將此作爲祖訓,可見,他與那些喊着“殺盡前朝餘孽”的開國皇帝,確實不同。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2張

衆所周知,自南北朝開始,那些改朝換代的統治者,往往會將前朝的皇室宗親,全都一鼓作氣的殺掉。因爲,他們很害怕一些另謀所圖的人,打着前朝皇室的幌子起兵造反。

尤其是隋文帝登上皇位之後,更是將北周的那些皇室成員盡數殺盡。唐哀宗被滅國的時候,緊隨其後的,便是朱溫爲他準備的鳩酒。更有甚者,連毫無反抗之力的高齡皇子都要屠盡,那是康熙四十七年,當時,崇禎第五個皇子流落民間後,被人找到。雖然,這位所謂的皇子已經七十五歲了,且根本沒有了起兵造反的能力,但是,當時的清朝統治者依然將其殘忍處死,只爲了穩固所謂的江山社稷。

所以,從之前的經驗來看,即使周朝的周恭帝有一點微弱的氣息,便是大宋潛在的危險。因此,周皇室即使沒有什麼造反的意圖,但是,爲了防止他們打着周皇室的旗號起兵謀反,趙匡胤也應該將其幹掉。但實際情況卻是,這些留下的周皇室成員,居然得到了趙匡胤的最大程度的優待。其實,早在建隆三年的時候,趙匡胤就特意爲周恭帝在房陵安排了一個住處。

《史記》中這樣描述房陵:“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可見,那是一個十分寧靜,且適合養老的好地方。曾在二百多年前,當時的皇帝唐中宗,也將被廢黜的女帝囚禁在房陵。趙匡胤將周恭帝安排在這裏,雖然,看似遠離政治中心,但實際上對其卻有監視及防範之意。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3張

那麼,爲什麼趙匡胤沒有殺他?

其實,主要是因爲周世宗柴榮對趙匡胤有知遇之恩。當時的禪位詔書中,寫着:“諮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稟上聖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於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東征西怨,厥績懋焉。”這字字句句都證明了之前的周世宗確實重用了趙匡胤。

趙匡胤在軍隊中,對衆將士也說過自己深受周世宗的恩惠,而之前的謀反上位只是因爲當時的形勢所迫。現今,事情已經發展到了今天這個地步,即使自己愧對天地又能怎麼辦。當然,明眼人都能看懂其中受六軍所迫,應該是說給將士們聽的逢場作戲之詞,但其說周世宗對自己有恩卻是事實。

趙匡胤能夠坐上皇帝的寶座,雖然,他自身的能力佔了很大的比例,但是,這一切卻都需要一位慧眼識英雄的伯樂來賞識。而周世宗顯然就是趙匡胤的伯樂,其在高平之戰以及淮海之戰中,都重用了趙匡胤。所以,使得趙匡胤可以通過顯赫的軍功,來提升自己在朝中和軍中的地位與威望。

其實,可以說,是周世宗給了趙匡胤發揮才能的舞臺。沒有周世宗的賞識,想必趙匡胤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今天的位置,而且,周世宗對趙匡胤也是非常的信任。這從他在臨終前,還將趙匡胤任命爲檢校太尉和殿前都點檢就能看得出來。但可惜的是,周世宗如此信任的趙匡胤,卻在他死後做了叛變之事。

趙匡胤自己黃袍加身,將周世宗的幼子踢下了皇位。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4張

可以說,趙匡胤用自己這些行動狠狠的辜負了周家。

建隆初年的時候,宋朝的朝廷上還發生了特別尷尬的局面。當時,宰相趙普極力建議趙匡胤剝奪那些武將的兵權,但趙匡胤一直不同意。甚至,趙匡胤還對趙普說,他對那些將士特別好,所以,他們肯定不會做謀逆之事。但是,趙普卻急忙對答道:“曾經的周世宗柴榮對您也特別優待和信任啊!”

聽到這句話的趙匡胤,當場啞口無言,尷尬的說不出話來,所以,趙匡胤還是聽了趙普的建議。畢竟,關係再密切,若遇到大的利益誘惑,想必任何人都難以抗拒。當時,周世宗如果還在世,抑或是其幼子柴宗訓已經長大,想必趙匡胤也坐不上皇帝的位子。

所以,當初周世宗將軍權交給趙匡胤的時候,其實,就給了他謀朝篡位的機會。因此,無論結果如何,趙匡胤的心裏對柴氏一族還是十分感激的。在其繼位後,不僅要求自己不能殺柴氏後人,還要求以後的宋朝皇帝都不能殺,而且,這個規矩要像家訓一樣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5張

陳橋兵變的時候,趙匡胤預想的最好結局就是上位成功,同時,不發生任何流血事件。畢竟,只有這樣,新政權纔會更加平穩的迅速的過度到自己手中。

在那個發起兵變的晚上,趙匡胤還特意對自己的士兵說:“太后,主上,吾皆北面事之,汝輩不得驚犯;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廷府庫、士庶之家,不得侵掠;用令有重賞,違即孥戮汝。”這些命令的意思就是:無論是皇室成員還是普通百姓,士兵都不能隨意侵犯和殺戮。如果有人敢違抗命令,就要直接殺掉。

趙匡胤的顧慮顯然是明智的,因爲這樣做,可以在自己篡位之後,讓新的政權儘可能的贏得民心,同時站穩腳跟。其實,趙匡胤有這樣的思慮,主要是因爲郭威的前車之鑑,他當時在進京的時候就燒殺搶掠。因此,爲了避免悲劇再次上演,趙匡胤便提前做了這樣的安排。當時,幼帝柴宗訓自然是最可能被殺之人,但是,當所有人都持有這樣的想法之時,趙匡胤卻沒有這樣做。

因爲那時的他明白:“殺了小皇帝比不殺的政治效果要好得多,因爲,這樣一來就可以表現出自己擁有極大的仁慈之心,更可以表明自己對前朝舊臣的寬容態度,可謂是一箭雙鵰。”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6張

而這,竟如同西漢初年發生的事情一般。當時,漢高祖劉邦剛走出宮殿,便在橋上看到幾位將軍竊竊私語。當劉邦向張良問他們在說什麼的時候,張良回答道:“陛下還需要詢問嗎?當然是謀反的事情了。”

漢高祖聽後,便覺得非常奇怪,畢竟,天下才剛平定,又造什麼反呢?但留侯卻答道:“陛下當初在分封有功之臣的時候,賞賜的都是些平時關係好的臣子,殺的卻都是曾經與你有矛盾的。所以,這些將士們都覺得,自己最後不但不能得到賞賜,可能還有殺頭之禍。”

在聽到張良的回答後,劉邦回去思考了一番。後來,出於這樣的考慮,劉邦竟將曾經與自己過節最大的雍齒封了侯。這個消息在朝中傳開之後,很多大將都對此熱議道:“若連漢高祖最討厭的雍齒都可以封侯,那麼,我們這些普通士兵自然也可以得到應有的賞賜。”所以,便愉快地解除了自己心頭的顧慮。

由此可見,劉邦遇到的事與趙匡胤遇到的事一樣,若對柴氏家族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那麼,中原地區的軍民百姓,便會憂心忡忡。若不殺柴宗訓,反而朝野上下都會安然無恙,並且,很快會恢復從前安居樂業的樣子。且之前周世宗重用的那些諸如張永德,以及曹斌那樣的文臣武將,都會繼續爲宋朝效命。

當然,保住柴氏不僅僅有安定政權的作用,這種留住最該殺之人的做法,其實,也在向敵國釋放這樣的信號:“你們投降,宋朝也可以留住你們的性命,甚至,可以好吃好喝的供着你們,所以,不要再做任何的反抗。”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7張

並且,在趙匡胤謀奪帝位時,天下還沒有統一,不僅西南方有後蜀的威脅,連南方都有南漢等小國在作亂。所以,若趙匡胤擅自將幼帝殺掉,那些四面八方的小國家便會拼死抵抗,畢竟,這樣的存活機率還要大一些。現在,放過前朝後人,只會讓那些敵國在被宋朝攻打的時候,更容易繳械投降。

顯然,趙匡胤的計策,還是比較管用的。在過了十多年之後,那些諸如李煜等亡國之君,都來到了大宋報道。但宋太祖,也確實如他當初所說的那樣,沒有加害那些前來稱臣的君王。不過,坊間倒也有毒殺等傳言,但人們都說是趙光義所做,即:趙匡胤的弟弟。

當時,趙匡胤對這些君王做的最過分的事情,可能也就是侮辱一下,譬如:給李煜封了“違命侯“等,但卻絕對不會去殺了他們。開寶九年,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當時,吳越的君主錢俶到開封覲見趙匡胤,自然,趙匡胤沒有殺他,但是,卻在其臨走之前給了他一個包裹,並囑咐錢王回去好好看看。

錢俶回到家中打開一看,居然都是奏摺,而且,裏邊的內容都是大臣上書求宋太祖攻打吳越的。從這一招,就可以看出,趙匡胤是在敲打錢俶,讓他最好早日歸降。

可見,其治國的高明之處。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8張

錢俶在看到滿地奏摺之後,自然瞭然於心,便在太平興國三年將吳越的土地獻給了宋朝。這種完美結局的出現,不僅與宋朝的實力有關,更與趙匡胤提出的優待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因爲,錢俶明白,即使自己投降了,趙匡胤也並不會對自己怎麼樣,最不好的結果就是活得累些,但起碼不用丟了性命。

所以,趙匡胤這一計策,實際上是減少了敵國交戰帶來的巨大傷亡,無論是對平民百姓還是官兵來說,這都是有益的。如果,可以不流血實現統一,那麼,國君又何樂而不爲呢!據說,蘇東坡在百年之後,來到杭州做官,那裏的百姓在提到錢俶的時候,居然流淚了。

他們非常感激當初的錢王能夠主動歸降,因爲這樣才保全了吳越百姓的性命。如今,在西湖邊的錢王祠中,蘇東坡留下的《表忠觀碑記》,說的便是錢王:

“熙寧十年(1077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諫議大夫、知杭州府軍州事臣趙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妃、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謹按:故武肅王鏐,故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復以八都兵討劉漢宏......”

趙匡胤發動兵變登基爲帝 趙匡胤爲何不殺柴氏後人 第9張

開寶六年春天,曾經的幼帝柴宗訓在房陵去世,當時,他只有二十歲。趙匡胤聽到這件事後,不僅在便殿爲其發喪,還將柴宗訓葬在了柴榮陵墓的附近。

大家所熟知的《水滸傳》中,加入了柴進這個角色。在小說中,柴進知道宋江殺了閻婆惜後,竟一點也不害怕,他只是笑着說:“兄長放心,即便殺了朝廷命官,劫了府庫財物,柴進也敢藏在莊裏。”可見,他根本就是有恃無恐。

至於小說中的柴進,爲什麼如此囂張跋扈,文中用酒館夥計的話給出了回答:“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孫,自陳橋讓位後,太祖武德皇帝敕賜於他誓書鐵劵在家。”

參考資料:

【《宋史·太祖紀一》、《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後漢紀四》、《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周書)恭帝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