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昭和裕仁天皇:二戰日本的頭號侵華戰犯!

本文已影響2.81K人 

日本天皇((1901-1989)。大正天皇嘉仁的長子 ,名裕仁,生於1901年4月29日,號迪宮。

  少年時代

  尚武的太子

裕仁生於明治34年(1901)4月29日晚10點10分,父親是皇太子明宮嘉仁親王(後爲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對於這個小孫子寵愛有加,此日馬上命令宮內的御用文人爲皇孫取名與號。最初的名有三個,爲裕仁、雍仁以及穆仁,號則是迪宮和謙宮。最後,老天皇親自拍板,選擇了裕仁與迪宮,分別作爲其的名與號。

裕仁的父親也就是大正天皇,從小多病,心身發育不佳,終生爲病痛所困。而裕仁幼時也似乎了繼承了其父的遺傳缺點。日本皇室自孝明天皇之後,天皇的配偶都必須從皇族公卿的“五攝家”中選擇。這種過於狹窄的婚配範圍,往往也就造成了劣性遺傳的可能。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明治41年(1908)裕仁6歲入學的時候,被發現其右手的手指活動不便,被懷疑是遺傳的產物,其課程中的美術和音樂兩門因此被迫被放棄。除了手指的問題外,裕仁也有着先天近視的毛病,雖然自小就進行校正,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日本昭和裕仁天皇:二戰日本的頭號侵華戰犯!

作爲一個充斥軍國主義思想國家的準皇儲,裕仁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尚武的性格。其剛剛出生70天后,就被寄養在了海軍中將川村純義的家裏長達四年。6歲的時候,裕仁進入了“皇室”學習院,而他的院長則是日俄戰爭中的“肉彈將軍”乃木希典陸軍大將,明治天皇親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將裕仁培養爲“質實剛健”之輩。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種下了崇尚武力的禍根,而且自己也對乃木極爲尊敬,總是稱其爲“院長閣下”。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裕仁開始擺脫了給人的“病弱”印象而開始向他的祖父看齊。

明治45年(1912年)7月30日,明治“崩御”也就是所謂的駕崩,嘉仁親王繼位成爲了大正天皇,裕仁成爲了皇太子。也就是明治正式大葬的前兩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見了裕仁。贈給了當日爲陸海軍少尉的裕仁,由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實》和《日本帝國史》。兩日後,乃木與其妻雙雙自裁於赤阪的家中爲明治天皇殉死。這個事件給年幼的裕仁造成了極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嚴師”的自裁,使其變得極爲自閉孤寂,往往捨棄左右隨從,而開始漸漸對無言的生物學感起了興趣。當其去世的時候,在宮內的“生物學御研究所”裏,還保存着裕仁幼年採集的5大箱各式各樣的標本。大正三年(1914年),從學習院初等科畢業的裕仁,隨即被送往了“東宮御學問所”繼續學習了7年。而“東宮御學問所”的總裁則是另一位較乃木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物―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至此裕仁又被拉回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之上。

大正七年(1918年)在“御學問院”度過了第四個春秋的,已經17歲的裕仁步入了青年期,他的婚姻大事也被理所當然地提了出來。久彌宮良子被內定爲太子妃,計劃於此年完婚。然而當日權傾朝野的元老級人物山縣有朋卻以良子母親爲色盲爲由,反對這門婚事,認爲良子的家族遺傳不佳。結果這場婚事的騷動,互不相讓的足足鬧了一年半之久,結果裕仁力排衆議還是決定良子爲妻,而山縣有朋卻由於這次事件而被迫下野。不過,之後裕仁馬上就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

大正10年(1921年),裕仁剛滿20之時就開始其長達的歐洲之旅。當裕仁剛剛決定此事之時,皇后貞明害怕安全問題表示反對,裕仁費盡口舌這纔將其說服。這次訪問主要是訪問英、法、比、荷、意5國。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號”軍艦啓碇,途經香港、新加坡(在新加坡他還以皇室特權步行勘測了英軍的防禦工事,爲二戰日軍突破要塞做準備)、科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樸次茅斯港。一戰後的歐洲,百廢待興,選擇君主立憲的老前輩英國爲訪問地,頗有些裕仁畢業旅行外加實地考察的味道。當日英王喬治五世親自前往倫敦火車站迎接作爲皇太子的裕仁。日後裕仁曾經如此回憶“當時英國王室中,大都與我同輩,處生其中。簡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覺。特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親自與我長談指點有關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概念。”

不過,裕仁在巴黎的時候卻鬧了一個笑話。其當時微服出行,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獨自搭乘巴黎地鐵。晚年談到這件事,其自己也還是不禁失笑“我當時第一次搭乘地鐵,什麼手續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檢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地深怕被他奪取,握着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了數分鐘,結果惹得檢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着。”

訪問期間,裕仁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結構,同時也對軍事表現出了極大興趣,數次訪問了一戰時期的歷史遺蹟。當時的法國將軍們對這位年近20歲的太子,對於軍事的精通程度表現出了極大的讚歎。裕仁自己還特地去了拿破崙墓地所在殘廢軍人院訪問,並帶回了一個拿破崙的半身像,之後將其擺在自己書房內。(戰後多擺了一個林肯像,後來又擺了達爾文像)也就是在這次出巡中,他接見了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的參拜,獲得了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爲首的日本青年軍官來誓效忠,這樣他以這些人爲班底,開展了向軍中元老奪權的行動。

訪問凡爾登的時候,裕仁一身戎裝騎在一尊大炮的炮管之上,一幅悠然自得的表情。其尚武之心可見一斑。雖然訪問行程緊密,但裕仁卻還是親自爲自己未來內定的妻子良子挑選了一條珍珠項鍊,打算返國就和其成婚。不過這件婚事還真是多災多難。

歐行後兩個月,大正天皇重病,裕仁開始了攝政,主持大局,婚禮被迫推遲。然而之後,皇族中最年長者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去世,婚事再次被迫推遲到1921年底的12月1日。但隨後又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如此國難,婚事又被迫推遲,結果到了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這才正式舉行婚禮。

 軍戎生涯

  大元帥陛下

到了1926年,“病罐子”大正天皇終於“崩御”,裕仁成爲了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元昭和。繼承大統的裕仁和良子先後誕下了照宮成子、久宮佑子等4個“內親王”即所謂公主。由於沒有男嗣成爲繼承人,朝中開始了勸解天皇另納嬪妃,裕仁卻對此很不以爲然,“朕還有兄弟在,即使自己沒有皇子,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到了昭和8年(1933年)12月23日,裕仁和良子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兒子繼宮明仁,了確一樁皇室的麻煩。想來今日之日本皇室也是面對比當日更爲嚴重的尷尬局面。

昭和3年(1928年),張作霖由於“不聽話”而遭到關東軍暗殺。同年6月,裕仁在出巡又遭遇激進分子的“預謀行刺未遂”。 結果,此兩件事引發了當時在野的日本政黨的極大反彈,紛紛就此攻擊田中內閣,此年7月裕仁公開對此進行指責,結果導致田中義一內閣被迫引咎辭職。雖然炸死張作霖的事件上,裕仁斥責當時的內閣,不過在32年春天,溥儀被扶植爲滿洲國僞皇帝后,裕仁不再是不理“軍略”的皇帝了,當年親自爲攻佔東三省的將領授勳。當他得知關東軍突破長城後,生怕引起列強幹涉,命令關東軍不得越界攻擊。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立即收兵,只有在侍從長本莊繁和陸軍大臣荒木貞夫保證不會擴大戰線後他才批准第二次越過長城。後來在談到上海事變時他說道:“在上海,將戰區作某種程度的限制,以防止事件的擴大,···這並不是依據參謀本部的奉敕命令,而是因爲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擴大事端。”在1935年9月,裕仁借題發揮趁着陸軍參謀長閒院宮載仁親王上奏,對軍部勢力過於膨脹大發雷霆“傳林銑十郎來!有關時局的問題總是出在軍部,尤其是陸軍省,身爲陸軍大臣,如果任由部下牽着鼻子走,豈不要下克上不成?!”他命令在宮中開設大學寮,用大川周明的思想培訓青年將校,力圖把軍隊掌握在自己手裏。他啓用閒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王対掌陸海兩軍, 把皇族軍人的勢力擡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載仁親王后來罷免了陸軍皇道派軍官,博恭王則清洗了海軍的軍政派),到了昭和11年(1936年)6月,裕仁更是將在頒發的勳章“勳記”上將“日本國皇帝”改爲了“大日本帝國天皇”,其野心的膨脹也可窺一二。

同樣的在1936年的所謂皇道派和統制派的對立中,也顯現出了裕仁的對於軍部的控制能力。二·二六事件王道派陸軍軍官以“打破體制”爲號召,發動了軍事政變。1400多名叛軍在2月26日清晨,開始了行動,佔領國會,襲擊首相府等等重要地區。裕仁在事件爆發40分鐘接到了報告,馬上就換上軍裝,召見陸軍大臣,命令鎮壓。

當時的陸軍大臣川島義之則回答“請陛下念在起事將校之行爲,完全是爲了精忠報國的赤誠,希望陛下諒解。” 裕仁聽後,拍着桌子,盛怒道:“先不管他們精神何在,這種胡作非爲必須儘快鎮壓,儘快!” 到了次日下午4時,海軍第一艦隊的“頭牌”長門號戰列艦接到裕仁的直接指令駛入東京灣,主炮對準了被叛軍佔領的國會。面對陸軍鎮壓遲遲不動,裕仁結果對這武官大喊“難道要我親自帶着近衛師團去鎮壓他們麼?!”結果這次叛亂終於在29日下午被平定,以叛軍投降而告終。

  發動侵華戰爭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長達8年的侵華戰爭由此開始。有人稱裕仁爲軍部之傀儡,理由是他從來沒有反對過軍部的任何提議,問題是軍部的任何提議在送給他之前就經過內大臣木戶幸一的審覈,他不願執行的決議根本就不可能被送到天皇辦公室來;而且他掌握了軍部的人事大權,他不喜歡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當上陸軍首腦,比如他討厭皇道派的真崎甚三郎和少壯軍官接觸過密,天皇左右暗示他辭職,真崎還想抵抗一下,結果下場就是被撤職,天皇評論說,這傢伙一點常識都沒有。侵華戰爭爆發之際。陸軍大臣杉山元自信十足地向裕仁表示“中國的戰事一個月內即可結束”,可是中國軍隊在華北撤的太快,決戰未遂後他指示,“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更好些嗎”於是日本開始轉移兵力於上海附近,突破中國軍隊防禦後,他放縱朝香宮鳩彥王血洗南京,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4日,裕仁天皇面諭:“中支那方面陸海軍各部隊,在上海附近作戰持續勇猛果斷,乘勝追擊,使(中國)首都南京陷落,我很滿意。此旨傳達給全體將士們。”第二天的《東京日日新聞》報道:“在攻克南京之際,天皇陛下考慮到陸海軍將士的辛苦,特賜褒獎並下詔慰問。天皇專門召見了很久沒見的(日軍)總參謀長閒院,軍令部總長伏見兩官”。14日下午一時。大本營陸海軍部發出公告,將天皇的面諭通報全體侵華日軍官兵。1938年,岡村寧次和東久邇宮稔彥王攻佔漢口,深入到中國的腹地。當陷入中國泥潭的3年後,他不認爲是自己判斷錯誤,反而開始埋怨諸位臣僚低估了征服中國的難度。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爭,他在阿部信行組閣的時候,親自指令陸軍大臣要從梅津美治郎或者侍從長畑俊六中挑選。1939年11月8日,在中國戰事緊張期間,於富士山附近檢閱近衛師團,藉以激勵士氣。

日本昭和裕仁天皇:二戰日本的頭號侵華戰犯! 第2張

  太平洋侵略戰爭

1941年2月3日,面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勝利,日本政府提出了《帝國對印度支那、泰國實施綱要》,天皇的說法是:“我自己的原則是不喜歡乘人之危提出要求,幹所謂乘火打劫的事,但面對今日世界的大變動,如果造成宋襄公之仁的後果也不好。 ”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爭特別是對美開戰前夕,他的真實想法是:“日本擁有一支多年培養起來的陸海軍精銳部隊,如果關鍵時刻不允許它崛起,那麼隨着時間的流失,石油便會漸漸枯竭,艦隊便會開起不起來,如果人造石油對此可以進行補給,那麼日本的產業幾乎全部都要毀掉的。那樣的話,就要亡國,這樣一來,如果被提出無理要求,就要無條件投降。國家就會滅亡。”這說明他是鐵了心的準備開戰的。但他又顧慮如果戰爭失敗,將會累及皇室,讓皇族擔任的海陸軍兩總長辭職,換上杉山元和永野修身擔任海陸軍總長。杉山元保證“百日之內即可告捷”。裕仁卻反問道:“中國戰事不是還沒有解決麼?那太平洋豈不是比中國更大?”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從幫旁辯解,只能像對待重病病人一樣,開刀死中求活。天皇還是顧慮風險太大,不同意組成皇族內閣,他準備萬一戰爭失敗才這麼幹,實際上也是失敗後才組織東久邇稔彥皇族內閣收拾殘局。他對換上東條英機接任總理表示滿意,理由是東條做好了戰爭準備。東條後來在審判的時候說漏了嘴,東條說據他所知道的,整個日本軍隊,就沒有人敢違抗天皇的意志,連出現這種想法都是荒唐的。人是不可能和神對抗的。天皇那怕一個微小的暗示,就足以讓軍部費盡心思猜測聖意如何了。在開戰的最後一刻,裕仁吟頌他祖父在日俄開戰前下決心的詩:“四海皆兄弟,何緣起風波。”批准了對美開戰。 對珍珠港的襲擊,裕仁也是親自向海軍軍令部長永野質詢。“海軍決定何時出擊?”“12月8日。” “那豈不是週一?”“夏威夷時間正好是週日。” “那朕就可安心了”在經過了初戰重創珍珠港美國海軍並侵佔了東南亞後的輝煌勝利後,日軍在中途島慘敗的消息震動了裕仁,其曾不安地表示“目前戰局難以樂觀,一旦喪失了制空權,就會有被切斷各個擊破的危險。我的陸海軍,就是敗在了對於美軍的過於輕視。” 昭和19年(1944年)新設軍需省,對於飛機的產量以年產5萬架爲目標。不過,裕仁對於時局也有了些比較清醒的認識,“陸海軍總是缺乏協調,萬一有出什麼意外,必然雪上加霜。5萬架談何容易?恐怕連一萬架都很難吧?軍部定這種目標真是有問題。” 雖說如此,不過並意味着裕仁可以如同一個“天使”一般對戰爭不用負責。西南太平洋潰敗後,他不斷敦促日軍發動反攻以振作士氣,結果日軍就發動了一號作戰以打通大陸交通線。菲律賓決戰中,也是他不明實際,聽信了海軍臺灣海空戰大捷的假情報,命令參謀瀨島龍三把決戰地點從菲律賓改到萊特島,結果造成空前的慘敗。當海軍向其報告“神風攻擊”的消息後,立即表示“非這樣不可麼?不過這樣做很好。”45年4月,在沖繩戰役期間,輸昏了頭的裕仁問海軍軍令部長及川古志郎,海軍難道沒有軍艦了嗎?逼得海軍趕快搞了個大和號自殺衝鋒。

  戰敗投降

隨着戰事的吃緊,而裕仁則開始更關心其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日本天皇制能不能得到保留。1945年3月18日,裕仁巡視了遭到美軍大轟炸後的東京市區,不由感嘆其慘象尤勝當年的“關東大地震”。在美軍於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裕仁終於意識到了敗局已定。在8月9日下午11點50分緊急於防空洞召開了御前會議,如此發言: “朕實贊同外務大臣的意見。陸海軍常常有許多正確的計劃,可也同樣失去實效。你們強調本土決戰,但卻連最重要的99裏海防都無法實現。再者,軍隊的裝備、武器都極度缺乏,可能要9月中旬纔可完成。有關於飛機的增產更是無從談起。如此狀況,諸位何以應敵?”說到此,裕仁已經是聲中哽咽。

裕仁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於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 8月14日,最後一次的御前會議上,裕仁特別穿上了陸軍元帥服,左胸佩帶象徵皇室的菊花勳章,無可奈何地做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作爲決心停戰的理由,天皇在獨白錄中舉出以下兩第一,如果這樣下去,日本民族就會以滅亡而告終,我就不能保護赤子了。第二,在捍衛國體這一點上,木戶也與我的意見相同,如果敵人在伊勢灣附近登陸,那麼伊勢、熱田兩神宮就會立即在敵人的控制下,來不及轉移神器,也就沒有確保它們的希望了,這樣就很難捍衛國體了。所以,當時我想,即使犧牲,也一定要講和。也就是說,估計守住三種神器中的伊勢神宮的八咫鏡和熱田神宮草剃劍無望是決心停戰的理由。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不廢除天皇。他對堅決反對投降的前侍從官,現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說,你放心,我有把握保持國體。結果阿南只能去自殺。之後,NHK錄製了裕仁的投降公告。整個錄音爲30分鐘,地點是皇宮的進口大廳。結果裕仁期間唸錯或是念誤多處,直到第三遍才勉強合格。次日,又發生了一幕極端分子搶奪錄音 的鬧劇。但是其所謂的“御音放送”的投降詔書錄音還是得以播出。此段廣播被稱爲“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詔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內容。他隻字未提投降或日本打輸了這場戰爭,他只是說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要去臣民“要忍受難以忍受的現實。”由於首次聽到“鶴聲”,許多人都放聲哭了起來。

在日本正式投降後,美國政府實際上已經祕密決定赦免裕仁。一個原因是擔心天皇被起訴,可能引發日本極端派人士的騷亂和不穩,同時佔領當局也需要天皇一個“真正傀儡”配合美國的佔領工作維持局面。1945年9月27日,裕仁拜見了麥克阿瑟,據麥克阿瑟在其《回憶錄》裏的記載,天皇沒有像他預想的那樣請求不要將他當作戰爭罪犯加以追究,而是認真的說:“我對戰時國民在政治、軍事方面所做出的一切決定和事件負有全部責任,我自己接受你所代表的各國的裁決故來訪閣下”。天皇的謙卑態度打動了具有貴族派頭的麥克阿瑟,兩人的會談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後者婉轉地暗示着,其對裕仁道,“如有任何問題麻煩,可以隨時和我商量。”聽了這話,裕仁如同心中大石落地,返回皇宮的時候,皇后良子不由地說道:“您的臉色好多了。”

  戰後生活

戰後,包括蘇聯在內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爲穩定戰後東亞形勢,需要建立一個反共產主義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內秩序將難以協調,因爲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爲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並不負主要責任 。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裕仁發佈《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而不是神。美國佔領日本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干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確定天皇爲國家的象徵,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 。

爲了與憲法的變化相一致,戰後裕仁逐步樹立自己民主君主的形象:與平民會面,允許皇族成員被拍照。他還訪問過災區,視察日本的戰後建設。當他在廣島面對廣大民衆獨自一人站在木臺上,手裏拿着皺巴巴的灰色禮帽,猶豫不決的向人們執意:“萬歲!萬歲!”人羣中響起了一片震耳欲聾的祝福聲。這表明儘管戰敗令人蒙受屈辱,但天皇仍是日本的靈魂。他的皇位繼承人明仁也打破了傳統,和一位普通女性結婚而不是貴族家庭成員。1971年裕仁訪問西歐,1975年訪問美國,這是第一次以天皇的身份訪問外國。因爲裕仁是海事類出身,對海洋生物有許多研究,戰後把許多精力放在了研究上。

裕仁晚年身體不佳,1987年手術後更是每況日下。1988年8月15日,裕仁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並發表講話,悼念戰爭遇害者。此後數月,日本媒體每一分鐘都會報道他的病情,他的每一次注射,每一次手術都公之於世,媒體只有對棒球賽事,天氣預告和貿易數字才這樣詳細報道,此外,在他執政期間,日本經歷了歷史上唯一一次自身原因造成的災難性慘敗並被外國佔領,但他也目睹了日本成爲世界第二經濟強國。從經濟角度看,80年代裕仁時代的日本對世界的統治遠遠超過了日本侵略高峯期的統治範圍。1989年1月7日上午7時55分,日本政府正式發佈“天皇崩御”公告,漫長的“昭和時代”落下帷幕[17] 。其子明仁的時代拉開了序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