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家族千年紛爭:裕仁是侵華戰爭頭目

本文已影響6.81K人 


2014年2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9月3日確定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每年9月3日國家舉行紀念活動。

69年前結束的那場戰爭,禍起日本軍國主義野心,殃及中國億萬無辜百姓。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1937年的“七七事變”,1938年的南京大屠殺……一系列野蠻的侵略和慘無人道的殺戮,都與昭和天皇密切相關,無不出自他的暗示、默許、批准、決定甚至詔令。

再往前追溯,1874年的入侵臺灣,1894年的甲午戰爭,1904年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日俄戰爭……這一系列侵略戰爭的背後,既源自明治政府的“大陸政策”,也源自明治天皇尚武好鬥、無限膨脹的侵略野心。

但他們,都逃脫了戰爭的責任和正義的審判。甚至,他們常常以有功者和神聖者的形象存在於日本歷史記載中和日本國民心中。日本人崇尚明治天皇的維新,讚賞昭和天皇的《人間宣言》,卻不願提及這祖孫兩代天皇對中國長達70餘年侵略戰爭的責任。

在天皇的命令和精神感召下,野蠻的日本侵略者以暴力踐踏中國領土,蹂躪中國河山,屠殺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民。直到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軍國主義窮途末路之下,昭和天皇被迫頒詔停戰,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艱苦卓絕的勝利。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籤署投降書,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3日,當時的國民政府下令放假1天,舉國歡慶抗戰勝利。

如今,昭和天皇已經去世,坐在日本皇位上的是他的兒子明仁天皇。從神話時代的神武天皇算起,日本的天皇已歷經125代、2600餘年。其中有信史可查的,是1400餘年,並且其家族血脈從未中斷。爲了皇位,有兄弟之間的“你方唱罷我登場”,也有叔侄之間的殊死相爭;既出現過幾個太上天皇看守一個年幼天皇的局面,也出現了幫助未成年的男帝看守皇位的女帝。幾乎大部分天皇,都與宮廷鬥爭、國內外征戰相關。

天皇家族的千年紛爭,是我們觀察日本的一面鏡子。

日本天皇家族千年紛爭:裕仁是侵華戰爭頭目

昭和天皇戰敗之後,逃脫罪責

1945年8月15日正午12時,日本放送協會(NHK)的播報員在整點報時後說:“現在即將廣播重大事項。請全國聽衆朋友起立。”接着,情報局局長下村宏說:“天皇陛下即將親自對全體國民宣讀重大詔書。現在開始播送玉音。”

昭和天皇的聲音傳了出來:“……戰局並未好轉,世界大勢亦不利於我。加之,敵方最近使用殘酷之炸彈,頻殺無辜,殘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繼續交戰,則不僅導致我民族之滅亡,並將破壞人類之文明。如此,則朕將何以保全億兆之赤子,陳謝於皇祖皇宗之神靈。此朕所以飭帝國政府接受聯合公告者也……”詔書長4分40秒,是昭和天皇在當天凌晨錄製好的。詔書中的“聯合公告”即《波茨坦公告》,其第十三條明確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宣佈所有日本武裝部隊無條件投降”。昭和天皇雖然在御前會議上接受了此公告,但在詔書中隻字未提“投降”的字眼,而且大量使用漢語的文言文。聽到詔書後,明白其含義的陸軍大臣等34名將官切腹或開槍自殺,但還有很多日本平民沒有理解天皇的意思。

因此,昭和天皇投降的誠意一直受到爭議。

赤着身子站在冰柱下鍛鍊

昭和天皇出生於1901年4月29日,是明治天皇的長孫。明治天皇親自給他取名“裕仁”。“裕”取之於中國《周易》中“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由於裕仁的父親嘉仁皇太子患有慢性病,又是明治天皇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裕仁一出生就被寄予厚望。裕仁出生時的身長、體重高於當時日本新生兒的平均水平,更讓皇室增添了幾分喜悅之情,當時不僅軍隊鳴炮慶祝,全國各地也舉行慶典,東京的日比谷公園人山人海。

由於皇妃們“母憑子貴”,所以常常出於嫉妒,互相設計陷害,致使皇子們很難活至成年。裕仁出生後不久,就交由海軍中將川村純義負責教育和保護。1904年,川村去世後,3歲的裕仁回到父母身邊,移居皇孫御殿,並由侯爵木戶孝正照顧。

1908年4月,裕仁進入皇家學習院接受正式教育。學習院的院長是陸軍大將乃木希典,他是甲午戰爭的悍將、日俄戰爭的“英雄”。在教育裕仁的問題上,最令乃木擔憂的是裕仁那孱弱的身體和笨拙的舉止,他認爲這會妨礙裕仁將來履行天皇的職責。爲此,他教裕仁學習相撲、游泳。冬天,乃木不讓裕仁圍着火爐烤火,而讓他到操場上去跑步,甚至讓他赤着身子站在冰柱下,直到能控制住發抖的身體,安靜地站在那裏爲止。

1912年,嘉仁皇太子即位,成爲大正天皇,裕仁被封爲皇太子。根據《皇族身位令》,皇太子和皇太孫滿10歲後須任陸軍及海軍武官,11歲的裕仁成爲陸軍步兵少尉和海軍少尉,配有近衛步兵第一聯隊和海軍第一艦隊。

1914年,13歲的裕仁進入與社會隔絕的東宮御學問所,接受了多年的“帝王學”教育。在裕仁看來,天皇就等於國家,只對“神祖神宗”負責,爲達目的可以不計手段,臣民只能服從天皇。

此外,裕仁從少年時期起就對自然世界非常着迷,收集了很多海洋植物和動物標本。教授裕仁自然史和物理的老師是服部廣太郎,他後來給裕仁當了30多年的科研隨員。

一場政治聯姻,一次簡樸婚禮

1917年,裕仁和母親貞明皇后都選中了久邇良子爲太子妃。久邇良子是久邇宮邦彥親王的長女,也是赫赫有名的伏見家族後代。皇后和裕仁希望藉助伏見家族的實力,削弱以山縣有朋爲代表的長洲藩閥的勢力。但這場婚事背後的政治鬥爭持續多年,直到1921年,皇室才做出維持婚約的最後裁決。

1921年3月,20歲的皇太子裕仁乘坐“香取”號軍艦,開始了爲期半年的訪歐之行。這是他初出國門,遊歷了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和意大利,所到之處均受到熱情款待。據裕仁後來回憶,他在遊覽巴黎時鬧了一個笑話:“我當時第一次乘地鐵,什麼手續也不知道,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檢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得怕被他奪取,握着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數分鐘,惹得檢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着。”

訪歐期間,還有兩件“小事”對裕仁影響很深。一是包括岡村寧次等人在內的日本駐歐武官前來晉謁,他從此獲得了這批少壯派軍官的支持;二是他買了一尊拿破崙半身像,後來一直放在書房裏,一遍遍加深自己對武力征服的嚮往。

1923年9月,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裕仁身着軍服,騎馬視察了東京市區。按照日本世代相傳的說法,日本海深處有一條巨大的鮎魚,每當日本皇室的祖先天照大神對她在位的皇子皇孫不滿時,這條鮎魚便會躁動,引起地震。裕仁的視察是爲了抵消這個傳說對皇室形象的影響。他想讓皇室大衆化、親民化,爲此作了很多努力。比如,1924年,他和良子的婚禮只舉行了一些簡短的儀式。此舉強化了日本人心中仁慈的皇太子形象。

日本天皇家族千年紛爭:裕仁是侵華戰爭頭目 第2張

“舉國家之總力征戰”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25歲的裕仁繼承皇位,定年號爲“昭和”,取自中國《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含有和平之義。但僅3天后,他就頒佈詔書,向他的祖父、發動侵略戰爭的明治天皇致敬:“明治天皇以他文武兼備的卓越素質,於內廣泛施教,於外屢建戰功,建立了豐功偉業。我將不忘遺訓,繼承遺志。”

昭和天皇渴望建立超過祖輩的“大業”。日本1931年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全面侵華、1941年發動太平洋(601099,股吧)戰爭,都是昭和天皇在位期間進行的。

1941 年6 月,希特勒向蘇聯發起進攻,昭和天皇隨即在7月2日主持召開御前會議,通過了《適應形勢演變的帝國國策綱要》,確定了不惜以武力向東南亞擴張的國策。此後,昭和天皇把目光轉向了太平洋,但奪取太平洋的戰略資源,必然加劇與美國的矛盾。昭和天皇與他的將領們就是否對美開戰盤算了很長一段時間。1941年9月5日,昭和天皇問總參謀長杉山元:“萬一日美兩國間出現什麼問題,陸軍在多長時間內能解決?有把握嗎?”杉山元說:“僅在南洋方面,打算用3個月解決!”昭和天皇問道:“你曾是日華事變(指1937年的“七七事變”)爆發時的陸軍大臣。你別忘了,當時你說過‘一個月左右解決問題’!可是,4年過去了,問題不是還沒有解決嗎?”“中國疆土遼闊,無法按預定的計劃作戰。”昭和天皇更加憤怒:“你說中國疆土遼闊,那太平洋不是更遼闊嗎?你有什麼把握說3個月能解決問題?”杉山元低頭不語。

儘管沒有十足把握,日軍還是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了美軍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第二天,昭和天皇頒佈《對英美兩國宣戰詔書》,詔書中說:“朕之陸海官兵全力奮戰,文武百官奉行職守,庶民各盡本分;億兆一心,舉國家之總力,以期達成征戰之目的。”

日軍在珍珠港撿了個小便宜,結果是吃了大虧—美國對日宣戰加速了日本戰敗的結局。1945年,美國空襲東京及皇宮,德國法西斯戰敗投降,中、美、英三國發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美國對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蘇聯對日宣戰……一連串的事態變化,迫使昭和天皇無奈做出“聖斷”,結束了這場罪孽深重的侵略戰爭。

“排除了天皇,日本就會瓦解”

戰後,美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使昭和天皇逃脫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設法保留了天皇制。美國駐日大使格魯曾提出,“天皇制是日本社會的安定要素”,並把天皇比喻成“女蜂王”,“若把女蜂王從蜂羣中消除掉,那麼蜂巢也將崩潰”。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也認爲:“對他(昭和天皇)的控告無疑會在日本國民中引起巨大騷亂,其影響是無法估量的。天皇是日本人統合的象徵。排除了天皇,日本就會瓦解……很可能就需要供養一支百萬人的軍隊,無限期地維持秩序。”

對美國人的善意,昭和天皇心存感激。1945年9月27日,昭和天皇親往美國駐日大使館拜訪麥克阿瑟,表示完全支持美國的對日佔領政策,而麥克阿瑟則表示將保證天皇的地位。

但是,未受審判不代表昭和天皇不負有戰爭責任。事實上,昭和天皇是日本侵華戰爭的直接責任者。正如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所說:“沒有這個日本國唯一最高統治者的命令或同意,大日本帝國對外進行戰爭是不可能的。”整個戰爭期間,幾乎所有的戰爭決策和重大軍事行動,都與天皇有着密切關係,或是得到天皇的暗示、默許、批准,或是天皇在御前會議上通過“密室指導”做出的決定。

1946年元旦,昭和天皇發表了《人間宣言》,向國民申明自己是“人”而不是“神”:“朕與爾等國民之間的紐帶,始終由彼此之信賴和敬愛所結成,而非僅依神話和傳說而生;也不是基於‘認爲天皇是現世神、同時日本比其他民族更加優越從而被賦予應當成爲世界的支配者的命運’這種架空的概念。”

發表《人間宣言》後不久,昭和天皇便開始“巡幸”全國,鼓勵國民。視察活動持續了近8年,累計165天,行程3.3萬多公里,足跡遍及沖繩以外的日本列島各地。其目的還是宣揚天皇的權威性,並藉此提高國民的凝聚力。

日本天皇家族千年紛爭:裕仁是侵華戰爭頭目 第3張

1947年5月,日本廢除《大日本帝國憲法》,同時頒佈新的《日本國憲法》,規定天皇由國家元首變爲“日本國的象徵、日本國民統合的象徵,其地位,以主權所屬的全體國民的意志爲依據”。從法理上講,天皇在國家政治與外交事務中已不具有實際權力。

儘管如此,日本政府仍希望儘可能在國際社會中發揮天皇的作用。昭和天皇從20世紀50年代起展開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包括出訪歐美,參加東京奧運會開幕式等。20世紀70年代,中日關係緩和。1978年10月,鄧小平應邀訪問日本,出席互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的儀式,並會見了昭和天皇。裕仁首先伸出手去同鄧小平握手,他說,兩國有着漫長的友好歷史,雖然一時有過不幸的事情,但已成爲過去,希望今後加深兩國的親善,長期維持和平。鄧小平也表達了同樣的冀望。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去世,終年88歲,在位62年,無論在位年限還是年齡,均打破以往天皇的紀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