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當戰役雙方指揮官:俾斯麥籌劃的德意志統一

本文已影響2.35W人 

  拿破崙三世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1808~1873),即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Ⅲ)。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總統(1848~1851),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崙一世之侄子,拿破崙二世之弟。荷蘭國王路易和約瑟芬皇后與前夫之女奧坦絲·德·博阿爾內王后的次子。

1808年4月20日生於法國首都巴黎。第一帝國崩潰後,隨母居住瑞士,就學於該國軍校,後成爲炮兵中的軍官。1831年支持意大利燒炭黨運動,並參與羅馬地區起義。1832年拿破崙一世之子賴希施塔特公爵夭折後,成爲波拿巴家族奪取王位的覬覦者。1836年他在斯特拉斯堡發動軍隊暴動,反對七月王朝,失敗後被流放到巴西、美國。不久回到歐洲,1839 年留居英國。1840年在布洛涅再次冒險發起暴動,被判終身監禁。1846年越獄成功,出逃英國。1848年革命爆發後,回到法國。9月當選制憲議會議員。12月10日主要依靠農民選票當選爲共和國總統。1851 年12月2日他發動政變,解散議會,並通過公民投票使政變合法化,逮捕一切反對他的議員,稍後,又血腥鎮壓了巴黎無產階級的反抗。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黃袍加身,號稱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他執政期間,多次對外發動戰爭。利用民衆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依靠工商業與金融資產者的支持,大力促進法國工業革命,使他得以執掌第二帝國政權長達十九年之久 。執政期間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又與奧地利開戰,並發動侵略清朝、安南、敘利亞和墨西哥的殖民主義戰爭。1870年7月19日,1870年普法戰爭中親臨前線,同年9月2日在色當戰敗投降,被俘於威廉堡大牢,時年62歲。《法蘭克福條約》簽訂後被釋放,隨即流亡英國,1873年1月9日病故於英國肯特郡的奇澤爾斯特,享年65歲。

  俾斯麥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勞恩堡公爵,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年—1871年),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文:Eiserner Kanzler)、「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是19世紀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成功的戰爭統一了德國,併成爲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

奧托·馮·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爲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統一德國(踢出奧地利)的代表人物。

色當戰役雙方指揮官:俾斯麥籌劃的德意志統一

俾斯麥 於1815年4月1日出生於普魯士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雪恩豪森莊園一家大容克貴族世家。幼時受過良好教育,曾經在哥廷根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歷史和外語。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畢業後服兵役。俾斯麥體格強壯、個性粗野,爲了追求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持現實主義態度。1839年以後,他回到自己的領地,經營莊園經濟,採用新的耕作方法,改進農具,作物輪種,進行商品生產。1847年,俾斯麥成爲普魯士議會議員;1851—1858年被任命爲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1862年任普魯士首相兼外交大臣,極力推行“鐵血政策”,主張通過戰爭,由普魯士統一德國。他相繼發動了對丹麥、奧地利和法國的戰爭,逐步實現了德國統一。1871年俾斯麥出任新成立後的德意志帝國宰相,並受封爲公爵。此後的20年間,他權傾朝野。對內加強普魯士和帝國政府的權力,促進容克和資產階級的聯盟和經濟收益,鎮壓工人運動;對外採取現實主義態度,爭霸歐洲,並向海外積極擴張,他本人成爲19世紀下半期歐洲政治舞臺上的風雲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辭職,回到莊園。1898年去世。  。

  普魯士軍隊指揮官毛奇

老毛奇,全名:赫爾穆特·卡爾·貝恩哈特·馮·毛奇(Helmuth Karl Bernhard von Moltke)(1800年10月26日-1891年4月24日),普魯士和德意志名將,首創總參謀部,是德國最著名的參謀長,軍事戰略家。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中打敗奧軍和法軍的實際組織指揮者。在色當之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爲實現德意志統一作出重大貢獻,受封伯爵並於次年晉升元帥[1]。爲與其侄兒小毛奇相區別,又稱老毛奇。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