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孫權對待人才也很好,爲何沒有劉備人才那麼多呢?

本文已影響1.43W人 

說起三國時期最爲聰明的人,大家率先想到的,肯定是諸葛亮,他作爲蜀漢的丞相,也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大力稱頌的對象,不過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但是他作爲扶植蜀國成長的棟樑,軍事、行政、戰略都要親自過問,正如演義所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諸葛亮的一生,也難免犯下錯誤,而他的《隆中對》,或許就是一個錯誤的戰略,從而導致了蜀國的滅亡。爲何這麼說呢?原因有3點,註定了蜀國不能成功。

第一點,就是《隆中對》並不太注重實力的差距,而是一味地將目標理想化,孔明認爲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佔據天時,而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佔據地利,那麼劉備就只能從“人和”的角度出發了,劉備的優勢在於他是漢室宗親,事實上曹操和孫權對待人才的優待,並不比劉備差。

曹操和孫權對待人才也很好,爲何沒有劉備人才那麼多呢?

而且諸葛亮樂觀的認爲,只要“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事實上,隨着三國時代向後推移,漢室的號召力也沒有那麼具有誘惑力,老百姓更在乎的,實際上是安安心心過幾天的太平日子而已。

而諸葛亮打着興復漢室的名義在228年至234年先後對魏國出兵5次,他的繼任者姜維更是在238年到262年進行了大小11次北伐,蜀國以一州之力對抗整個北方,已經嚴重的耗空了國力,也就埋下了滅亡的種子,然而諸葛亮在走之前依然很樂觀,吩咐弟弟諸葛均:“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第二點,那就是兵力太過於分散,有歷史學者曾認爲,蜀漢的失敗“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事實上此言確實不虛,諸葛亮的建議是劉備佔領益州之後:“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

然而荊州雖然和四川毗鄰,但是地勢崎嶇,往返路程艱難,大軍根本無法相互救援,雖然蜀國確實是在按着隆中對的策略在走,劉備攻漢中,關羽攻樊城襄陽,然而他們忽略了另外一支重要力量,孫權,在孫權集團平定山越,取得交州以及荊州三郡後,勢力也大爲增強,但是劉備集團佔據了南郡等地區,使得孫權集團不但無力向北發展,而且還有被劉備集團和曹操集團夾擊的危險。

曹操和孫權對待人才也很好,爲何沒有劉備人才那麼多呢? 第2張

而劉備對於這個盟友,並不加以安撫籠絡,《資治通鑑》記載:“權嘗爲其子求昏於羽,羽罵其使,不許昏;權由是怒。”孫權的偷襲最終導致蜀國在南部根據地的喪失,而他們也無法及時的援救。只能白白失去這塊地盤。

第三點,《隆中對》自相矛盾。諸葛亮認爲劉備憑的是自己的仁義:“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然而他在戰略上卻提出“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劉備如果要扯起以德服人,仁義的大旗,那麼他的頭號敵人應該是曹操和袁紹袁術等人,並非劉表、劉璋這些老老實實守土本分的漢室宗親,諸葛亮認爲劉璋闇弱,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事實上除了賣主求榮的張鬆,劉璋部下的張任黃權劉巴等人,都伴隨主公戰鬥到了最後一刻,就這樣奪取自己一個並沒有過錯親戚家的地盤,卻打着大義的名號,確實有些說不過去。因此,蜀國的失敗,其實也可以預料到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