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歷史上結局如何?

本文已影響2.2W人 

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歷史上結局如何?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上個世紀末,評書名家單田芳推出他的看家大作《明英烈》,一時間萬人空巷,風靡一時。在《明英烈》中,單田芳從赴武科朱元璋場一直講到定都金陵,可謂精彩紛呈。書中,常遇春的長子常茂被稱爲“茂太爺”,此人使用一把禹王槊,打遍天下無敵手,是爲開國第一猛將。開國後,常茂被朱元璋封爲孝義永安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歷史上結局如何?

《明英烈》雖然精彩,但畢竟是一本小說評書,和正史沒有可比性。但是,常茂確有其人,只是,在歷史上,常茂可不是什麼“開國第一猛將”,因爲朱元璋開國的時候,常茂才12歲。

歷史上的常茂,是一個悲情人物,他是常遇春的長子,也是太子朱標的妻弟。朱元璋對常茂寄予厚望,捧了他20年,但最後常茂卻選擇極端的方式消失了。

本文,筆者將和大家分享常遇春的長子常茂,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爲大家還原一位特殊的明初公爵。

一、和縣遇猛虎,開國立奇功

說起常茂,必須要從他的父親常遇春講起。常遇春,字伯仁,懷遠人。他本出生於農家,從小身體強壯,力大無比。

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歷史上結局如何? 第2張

元末亂世,盜匪橫行,常遇春種地無望,便投奔和州的山賊劉聚,他靠着自己的勇猛果敢,成爲了劉聚的心腹。可是,劉聚胸無大志,每天只想着打家劫舍,常遇春覺得這不是長久之計。

元朝至正十五年,朱元璋攻下滁州,再下和州,逐漸成爲江淮之間的小有名氣的義軍統領。常遇春聽聞朱元璋將要路過和州,便提前在路邊等候。《明史·常遇春傳》記載:

未至,困臥田間,夢神人被甲擁盾呼曰:“起起,主君來。”驚寤,而太祖適至,即迎拜。時至正十五年四月也。無何,自請爲前鋒。

常遇春等了很久,朱元璋還沒到,他便在田間地頭睡着了。忽然夢中有人提醒他:“快起來,主君來了!”常遇春一躍而起,拜在朱元璋麾下,自請爲先鋒。

朱元璋被田間突然跳起的壯漢嚇了一跳,還以爲常遇春是餓肚子前來混飯吃的,起初並未在意。不料,在接下來的渡江之戰中,朱元璋率隊衝鋒,久攻不下。突然,常遇春搶了一艘小船,衝到了最前沿,他手持長戈,從船上直接跳到敵軍陣中,大殺四方,諸將趁着常遇春的衝鋒,終於擊敗敵軍。史載:

“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

憑藉此戰,常遇春獲得朱元璋的倚重,在此後五年裏,常遇春在奪取皖南、攻佔南京的過程中銳不可當,龍灣之戰時,常遇春率一萬餘人大破陳友諒,從此,常遇春的地位直線上升,他先後超越諸多淮西將領,和徐達一起,成爲朱元璋麾下的“雙璧”。

朱元璋曾評價常遇春:

當百萬之衆勇敢先登,摧鋒陷陣,所向披靡,莫如副將軍遇春信矣哉。

意思是,在朱元璋麾下的衆多將領中,若論衝鋒陷陣,無人能居常遇春之右。常遇春在朱元璋滅漢、滅吳、北伐元朝的過程中,都是僅次於徐達的二號人物。朱元璋開國時,因爲徐達、常遇春仍在率兵北伐,沒有在第一時間封賞功臣。

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歸來的路上,病逝於柳河川,朱元璋聞訊後痛哭,帶着太子朱標親自到城外迎接常遇春的靈柩,追封常遇春爲開平王。

翌年(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6公28侯,其中,6公分別是徐達、李善長、李文忠、馮勝、鄧愈和常茂。常茂,即常遇春的長子。

明朝開國時,常茂才12歲,毫無戰功可言。現在他被封爲公爵,也僅有15歲,他之所以能和徐達、李善長並列爲公爵,完全是靠常遇春的餘蔭。

其實,朱元璋麾下戰死的名將遠不止常遇春一人,胡大海、廖永安、馮國用這些戰死的將領都立過大功,但他們的兒子並沒有被封公封侯,唯有常茂可以襲承父親的功勳,位列公爵。這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常家的不同。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善待常茂,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常遇春的功勳遠超除徐達以外的其他功臣,功勞實在太大。

第二,朱元璋本應在洪武元年便開始封爵,只是當時北伐尚未結束,諸將功勞未定,朱元璋本想在北伐結束後封賞常遇春,沒想到常遇春卻在洪武二年病死了。所以,洪武三年朱元璋封公爵,實際上是補給常遇春一個爵位。又因爲常遇春病逝,所以由他的嫡長子常茂繼承。

正因爲如此,常茂成了開國六公爵中最特殊的一位。年齡最小、沒有戰功,但是,在朝堂班次上,常茂卻能站在湯和、廖永忠等侯爵之前。

二、太祖捧小將,未來佐儲君

實際上,朱元璋將常茂封爲公爵,除了上述兩大原因外,還有一個因素,那就是爲了太子朱標的將來考慮。

當年常遇春在和州投奔朱元璋的時候,已經成婚,他的妻子藍氏,正是名將藍玉的親姐姐。根據《東宮妃常氏壙志》記載:

上以義兵伐羣雄定天下,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實爲開國元勳,女曰某,與儲皇同年,爰自襁褓,即結姻好之約。

意思是,朱元璋的妻子馬氏和常遇春的妻子藍氏在和州陳迪家中同時生育,馬氏生下朱元璋的長子朱標,藍氏生下常遇春的長女常氏。倆孩子還在襁褓之中時,朱、常兩家便定下娃娃親。

換句話說,在洪武元年朱元璋立13歲的長子朱標爲太子時,13歲的常氏就已經被默認成了大明朝的第一位太子妃了。只不過,當時兩個孩子還年幼,並未成婚。直到,洪武四年,常氏才正式嫁入東宮,成爲朱元璋的長媳。

如此一來,常茂便成爲了朱標的妻弟。爲了讓朱標未來有一門可以倚重的外戚,雖然常遇春去世了,朱元璋仍要將常茂捧起來。

但是,朱元璋也留了餘地,例如,當時魏國公徐達的俸祿是五千石、封太傅,而常茂的俸祿只有兩千石,也沒有兼任“三師”“三少”。朱元璋是看常茂年輕,將來立功的機會還很多,爲避免賞無可賞,因此給常茂留點空間。

常遇春一共有三子一女,太子妃常氏是長姐,常茂身爲長子,下面還有常升、常森兩個弟弟。常茂作爲家中的長子,又襲承父親的功勳,自然要撐起家門。約在洪武五年,朱元璋爲常茂賜婚,常茂之妻正是宋國公馮勝的長女。需要說明的是,馮勝沒有兒子,僅有兩個女兒,長女許配給了常茂,次女許配給了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

由於朱橚是皇子,馮勝指望不上,所以,常茂無疑是馮勝最願意提攜之人。

於是,明朝初年的常茂便是這種情況:他的父親是已故開平王常遇春,岳父是宋國公馮勝,他本人被封爲鄭國公,擁有免死鐵券;太子是他姐夫,吳王朱橚是他連襟;除此之外,在洪武中後期大放異彩的北伐名將藍玉是他的舅舅。所謂“勳貴”二字,也不過是常茂這樣的。

正是因爲常茂有高貴的身份和過硬的後臺,這導致他驕奢起來,《明史·常茂傳》記載:

茂以遇春功,封鄭國公,食祿二千石,予世券,驕稚不習事。

意思是,常茂作爲武勳,不積極練習兵事,卻在富貴窩裏日漸驕奢。

起初,朱元璋對常茂非常照顧,多次提攜常茂,可是,效果不佳。例如,根據《國朝獻徵錄》的記載,在明朝初年,常茂曾跟隨馮勝和傅友德北伐,但沒有立下寸功。湯和伐蜀的時候,常茂也有參與,但也沒有關於他立功的記載。

史書中唯一關於常茂立功的記載發生在洪武十五年,《國朝獻徵錄》雲:

十五年春正月,分遣將士略建昌、澂江、臨安、沅江、尋甸、楚雄、洱海等處,獨大理酋段世據南詔皮羅閣故城,不服英命,常茂從間道繞點蒼山後,攀崖緣木而上,據其巔,樹旂幟以亂之,英乃斬關而入遂拔其城,擒世……

意思是說,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派沐英經營雲南,沐英先後征服了雲南諸郡縣,唯獨大理土酋段世固守在皮羅閣故城內,讓沐英非常難辦。結果,沐英派常茂從山間小道繞到點蒼山後,攀着懸崖登上山頂,將明朝的旗幟豎立在山頂上。敵軍頓時大亂,沐英因此才攻下此城。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常茂還是有膽有識的,只是,這也只能看出他的孤勇,並不能表示他具體帶兵的水平如何。

作爲明朝的開國六公爵之一,常茂在洪武年間竟然僅有一份爬懸崖插旗子的功勞。和其他武勳相比,常茂的確有點不爭氣。

都說虎父無犬子,實際上,常茂或許有其父之勇,只可惜,多年的富貴讓他忘記了自己是一位武勳。

儘管如此,朱元璋仍捧着常茂,雖然私下裏會訓斥常茂,但每逢大朝,仍是給足常茂的面子。

殊不知,正在常茂縱享富貴的時候,明朝的第二代“將星”們紛紛長大了,例如徐達之子徐輝祖、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鄧愈之子鄧銘等。而作爲常遇春之子、馮勝的女婿,常茂卻沒有寸進。

實際上,常茂坐擁自己的爵位,只要他不惹事,朱元璋還是會看在常遇春、馮勝和朱標的面子上厚待常茂。可是,接下來,常茂惹事了。

三、將軍怒拔刀,翁婿竟反目

洪武二十年正月,朱元璋聽聞北元太尉納哈出在漠南露出蹤跡,打算派兵北伐。當時,徐達已經去世,朱元璋便命馮勝爲大將軍、傅友德和藍玉爲左右副將軍、趙庸、王弼、郭英等爲參將,出兵20萬北伐,鄭國公常茂隨軍前往。

當時,除了常茂之外,只有馮勝(宋國公)和傅友德(潁國公)是公爵,藍玉還只是永昌侯。這樣,常茂在軍中就很尷尬,他爵位高,但職位卻比這些武將都低。《國朝獻徵錄》記載:

茂念諸徹侯位其下,皆得有偏裨任,而巳獨不得偏裨任。邑邑不樂,多不奉宋國公約束。

常茂覺得,諸位侯爵都在自己之下,反而更受重用。單單自己被冷落,因此有些承受不了。《明史·常茂傳》也記載:

茂多不奉勝約束,勝數誚責之。茂應之慢,勝益怒,未有以發也。

馮勝作爲常茂的岳父,多次以長輩的身份批評常茂。而常茂身爲公爵,覺得十分沒面子,所以對馮勝的意見越來越大,馮勝約覺得這個女婿扶不起來,心中也憋着火。

馮勝和納哈出的這一戰,起初十分艱難,後來馮勝在遼河獲得一次大勝,逐漸佔了上風。臨行前,朱元璋便有旨意,如果能招降納哈出,必是大功一件。所以,馮勝便派元朝降將乃刺吾去勸降納哈出,納哈出經過反覆考量,決定投降,可是,馮勝等了半個月,納哈出仍然不來歸降。馮勝大怒,派藍玉長途奔襲猛攻納哈出,納哈出損失慘重,終於決定投降藍玉。

當時,藍玉帶着一衆先鋒在前方,納哈出是直接向藍玉投降的,而常茂也在他的舅舅藍玉的麾下。納哈出到達藍玉的大帳後,藍玉帶着常茂等人宴請納哈出,《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甚相歡,納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以衣之,謂曰:“請服此而後飲。”納哈出不肯服,玉亦持酒不飲。爭讓久之……

意思是,宴會的氛圍非常歡快,席間,納哈出給藍玉敬酒,藍玉爲表達自己的熱情,把上衣脫掉送給納哈出,讓納哈出穿上。可能由於彼此的文化背景不同,納哈出不肯穿藍玉的上衣,藍玉便以此爲由不喝納哈出敬的酒,二人便僵持不下。

這時候,納哈出和身邊的一個蒙古將領低聲用“胡語”討論應該怎麼辦。剎那間,常茂突然拔出刀去砍納哈出,納哈出大驚失色,連忙騎馬逃跑。常茂追趕之下,砍傷了納哈出的手臂。

酒宴正酣,常茂爲何突然要砍納哈出呢?

《明史紀事本末》雲:

將脫去,時鄭國公常茂在座,其麾下趙指揮者,解胡語,以告茂,茂直前搏之,納哈出大驚,起就馬,茂拔刀砍之,傷臂不得去,耿忠遂以衆擁之見勝。

意思是說,常茂麾下有一個姓趙的將領略懂“胡語”,他聽到納哈出在和屬下商量逃跑,便告訴了常茂,常茂因此才拔刀先下手爲強。(納哈出後來輾轉還是投降了明朝,他證明當時自己沒有說要逃走的話,應該是常茂的屬下聽錯了。)

常茂這一擊,後果很嚴重,《明史》雲:

納哈出所部妻子將士凡十餘萬,在松花河北,聞納哈出被傷,遂驚潰。

對於馮勝來說,招降納哈出的十餘萬兵馬,就是天大的功勞。如今這份功勞被常茂一刀砍沒了,馮勝怒不可遏。再加上馮勝本來就和常茂有矛盾,所以,這次翁婿二人徹底翻臉。

四、公爺急脫殼,常家仍有後

翁婿吵架,軍營中烏煙瘴氣。馮勝一怒之下將常茂的惡行告知朱元璋,說常茂壞了軍國大事。常茂也寫奏摺告馮勝,說馮勝依勢壓人,並且把馮勝這麼多年在軍中做的不法事全部抖露出來,《明史·常茂傳》雲:

勝故怒茂,增飾其狀,奏茂激變,遂械繫至京。茂亦言勝諸不法事。

朱元璋也是帶過兵的,兩軍打仗,主帥竟然和女婿在陣前鬧齟齬,簡直是大笑話。於是,朱元璋先不問對錯,各打五十大板,剝奪了馮勝的兵權,讓藍玉臨時指揮,並把常茂召回京城。

注意,馮勝在北伐歸來後就被恢復了官職,這說明朱元璋已經確定常茂有錯在先。但是,朱元璋仍沒有重罰常茂,只是將他安置到廣西龍州。朱元璋的本意或許是想磨鍊常茂的性子。在朱元璋的內心深處,他始終把常茂當作子侄來看待。

不料,在龍州,常茂又惹出一樁事端,《明史·常茂傳》記載:

初,龍州土官趙貼堅死,從子宗壽當襲。貼堅妻黃以愛女予茂爲小妻,擅州事……

這段話比較長,我省略了一部分,大概的意思是說:常茂到龍州後,龍州當地的土官(類似於酋長,擁有軍隊)趙貼堅死了,他職位由侄子趙宗壽繼承。趙貼堅的妻子黃氏和侄子爭權,她看重常茂的權勢,便把女兒趙氏送給常茂爲妾,希望常茂能夠幫自己。常茂納了趙氏爲妾後,果然處處壓制趙宗壽,結果逼反了趙宗壽。

這件事發生在洪武二十三年年底,巧合的是,這一年韓國公李善長被查出曾參與胡惟庸謀逆案,朱元璋將李善長滿門抄斬,而常茂曾做過李善長的學生,他和李善長關係不錯,朱元璋本打算召常茂回京,審查常茂,結果又接到了趙宗壽被逼反的消息。

納哈出事件、李善長案和趙宗壽的事情加在一起,常茂的事情有點大。於是,朱元璋決定召常茂回京,他好好和常茂“聊一聊”。可就在朱元璋派人到龍州去請常茂的時候,常茂突然病死了,年僅35歲。

常茂死於洪武二十四年春,他的死亡,讓朱元璋頗爲遺憾。因爲常茂無子,朱元璋便封常茂的弟弟常升爲公爵,改鄭國公爲開國公。可是,接下來朱元璋又收到消息,說常茂其實沒死,他是怕朝廷怪罪,所以詐死,其實他本人還在黃氏的軍中藏着。

這性質就完全不同了,朱元璋捧了常茂20多年,如果常茂詐死欺騙朱元璋,那朱元璋決不能接受。

朱元璋趕緊派楊文、韓觀領兵到龍州討伐趙宗壽,並查看常茂的情況。《明史》雲:

帝怒,責令獻茂自贖,命楊文、韓觀出師討龍州。已而知茂果死。

楊文、韓觀二人到龍州後,發現常茂果然死了,趙宗壽後來也投降了,朱元璋便放下心來。

那麼,常茂真的死了嗎?要知道,南方天氣炎熱,從朱元璋得到常茂已死的消息,到派楊文、韓觀到龍州,這最少要三個月的時間,那麼,三個月過去了,怎麼驗證屍體就是常茂呢?會不會有詐呢?果然,在《國朝獻徵錄》中,有另一個版本的記載:

……茂聞之、伏毒死。或雲龍州守隱之。他所實不死欺上,窮索茂。且發大兵繼之。而卒不得茂蹤跡、或雲定死矣。

意思是,常茂逼反趙宗壽後,畏罪服毒而死。有人告發常茂是詐死,朱元璋大怒,派楊文、韓觀到龍州瘋狂地尋找常茂,結果楊、韓二人沒有發現常茂的足跡,便認爲常茂肯定是死了。

如果按照這一說法,楊文、韓觀壓根沒有看到常茂的屍體,只是憑藉推測說常茂已死。

那麼,常茂到底是不是詐死呢?《恭城縣誌》給了我們答案,常茂是詐死。

根據《恭城縣誌》記載:常茂不是死於洪武二十三年,而是死於永樂十八年,他當年靠詐死騙過朱元璋後,隱居在桂林恭城縣,生了4個兒子。

《恭城縣誌》的記載,有現實依據,因爲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恭城瑤族自治縣有一個常家村,這裏是常氏一族的聚集地,村民皆稱自己是常茂的後代,他們的家譜中也有如是記載。

注意,朱元璋得知常茂的死訊時,常茂並沒有兒子。如果常家村的人真的是常茂的後代,那麼足以說明,常茂的確是詐死。

綜合這些證據可知,常茂當年詐死的可能性極大。常茂作爲常遇春的長子,爲何要選擇這種極端的方式來欺騙朱元璋呢?

筆者認爲,可能存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常茂位居公爵,卻得不到重用,本就對朱元璋有怨言。再加上他砍了納哈出一刀,壞了朱元璋的北伐大計,自知活罪難逃,所以不敢面對。

第二,常茂在龍州納小妾,還逼反了趙宗壽,他知道以朱元璋的脾氣,定不會輕易饒了自己。

第三,李善長案爆發,常茂和李善長有舊,他或許和李善長的案子有染,心生畏懼。

在以上三個因素的加持之下,常茂最終想到金蟬脫殼之計。詐死後,他帶着小妾逃往桂林恭城,正式隱居起來。

弘一法師有四句格言,筆者一直比較喜歡:

明鏡止水以澄心,泰山喬嶽以立身,青天白日以應事,霽月光風以待人。

這四句話來形容常遇春也不算違和,元末明初,常遇春乃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的忠、勇、豪爽和純粹,都無可挑剔。可是他的長子常茂行事卻不光明正大,在品格和能力方面都與乃父相差甚遠,實乃一大憾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