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謀士獻策爲何總會出三個方案?而主公爲何總是不選上策?

本文已影響2.25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古代謀士獻策的技巧,歡迎閱讀哦~

很多人都經常在一些電視劇裏面看到,古代的謀士們在給自己的主公提出一些策略的時候,總是會說,自己有上中下三策,對於同樣的事情有三種解決辦法,並且還有最好的方案,這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三個辦法說出來,最後實行的卻總是不是上策,既然是上策自然是最好的,爲什麼都不用最好的辦法呢?上策到底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既然不好了爲什麼還叫上策?

古代謀士獻策爲何總會出三個方案?而主公爲何總是不選上策?

1.謀士爲何會說上中下三策

古代的局勢動盪,決策事關生死,因此君王們相當重視決策,管我給招攬賢士、謀士,專門爲其提供決策服務。謀士一般會提出上中下三策,供君主選擇,這也成爲歷史上比較有趣的一種現象。

“上中下三策”最早的說法來源於《孫子兵法》,書中說: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一個人只有給自己設置最高的目標,纔有可能取得相對好的成績。

《謀攻篇》中又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爲不得已。”上乘的兵法是利用戰略挫敗敵人,其次則是通過外交斡旋取得勝利,再次就是利用軍事威懾迫使敵人屈服,最下等的方法就是攻城略地達到取勝的目的。

613年,煬帝決定第二次親征高麗。楊玄感認爲騎兵反隋時機已經成熟——煬帝在上一年親率百多萬大軍徵高麗,幾乎是全軍覆沒;此次再度勞師,後方已十分空虛。謀士李密當時給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帶兵直上遼東,堵住煬帝徵高麗的大軍,讓他腹背受敵;中策是進軍關中,奪取長安作爲根據地;下策是就近攻下東都洛陽,但萬一久攻不下,煬帝的大軍趕回,便十分危險。

天禧三年(1019)三月,爲討宋真宗的歡心,巡檢朱能與內侍周懷政通謀,僞造了“天書”放在長安西南的乾佑山。當時寇準是此地的永興軍長官,此時有人進言,如果寇準進獻天書,官民才能信服。

五月中,寇準接到入朝的詔命,便收拾行裝準備啓程。他的門生聞聽後深感不妥,給他獻了上中下三策:東行到河陽(今河南孟州市)時,可稱病堅決請求外任,此爲上策;中策是入宮覲見陛下時,揭發終南山天書實乃虛妄之事,尚可保全一世清名;下策則是重返中書拜相。

古代謀士爲何都喜歡提出“上中下三策”?這與古代的時局以及謀士的職責和定位有關係。時局複雜,應對的策略也就不可能只有一種,謀士提出“上中下”三種策略,以便於窮盡一切的可能。第二點,謀士的定位在於“謀”而不是“斷”,謀士在提出自己的不同策略時也有一定的傾向,他們用“上中下”來區分,不僅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又能把決斷權交給上面,不用承擔相應的風險。

古代謀士獻策爲何總會出三個方案?而主公爲何總是不選上策? 第2張

2.君王爲何不選上策

那麼,面對謀士提出的“上中下”三策,君王又該如何選擇呢?這裏面的學問很大,不僅與君王的政治格局、軍事素養有關,甚至於君王將相的個性品格也有一定的關係。

漢朝時,淮南王英布造反,劉邦問計於薛公。薛公說:“英布反叛是不值得奇怪的。如果英布使出上策,那麼山東一帶就不是漢朝所有了;如果他使出中策,那麼誰勝誰敗就未可預計;如果他使出下策,那麼陛下就可以高枕而臥了。”

劉邦問:“什麼是上策?”薛公回答說:“向東攻取吳地,向西攻取楚地,併吞齊地,奪取魯地,向燕趙兩地發佈檄文,要他們固守自己的地方。這樣,山東地方就不是漢朝所有了。”

劉邦問:“什麼是中策?”薛公說:“向東攻取吳地,向西攻佔楚地,併吞韓地,攻取魏地,佔領敖庚的米倉,封鎖成皋的關口,誰勝誰敗就不可預知了。”

劉邦問:“什麼是下策呢?”令尹說:“向東攻取吳,向西攻取下蔡,把重心放在南越,自己回到長沙,陛下就可以高枕無憂,漢朝也會平安無事了。”

劉邦問:“那麼,他將採取哪一個計策?”薛公回答說:“他將採取下策。”

劉邦問:“爲什麼說他會不用上策、中策,卻要出下策呢?”薛公說:“英布原來在驪山做奴隸,他自己做到了萬乘大國之王,都是爲了自己。他不懂得替百姓的將來考慮。所以,我說他會採取下策。”

後來果真如薛公所料,英布採取了下策。劉邦率軍親征大敗英布,英布逃亡到江西一代,後來被他的內弟誘殺。薛公通過分析英布的政治格局以及個性品格,準確判斷出他會選下策。

隋朝末年,面對李密提出的三策,楊玄感聽罷說:“我認爲你所說的下策正是上策,現在百官家眷盡在東都,如果不把他們帶出來,哪能指揮動這些人呢!況且遇城不拔,怎能顯示出我們的威風呢?”結果,楊玄感未用李密的戰略性大計。棄用上策,選擇下策,楊玄感的抉擇顯然是錯誤的。但是從歷史的眼光看,當時的隋朝統治還沒分崩離析,楊玄感起兵的時間太早,無論用什麼計策,都可能面例着失敗。

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情況的變化,謀士的上中下三策都可能成爲最優的策略。作爲決策者,最重要的是分析決斷的能力。至於上中下三策哪個最好,不僅和方案本身有關,還要從戰略目標和戰略全責着眼,這樣,才能選出最優的辦法。

古代謀士獻策爲何總會出三個方案?而主公爲何總是不選上策? 第3張

3.謀士爲什麼不說上策

上中下三策,並沒有什麼好壞的分別,主要就是激進和保守的區別,各有優點,也都有缺點。謀士的義務是什麼?告訴自己的主公,他能有什麼選擇,並且分析利弊,每一條選擇的壞處在哪?能不能接受。如果只說上策,那麼久等於是變相的在替自己的主公做選擇。

沒有哪個人喜歡自己的手下替自己做選擇,換個角度來說,這就是僭越,你只給我提這一個建議,擺明了就是讓我沒得選,不得不選你的策略。成功了還好說,這要是失敗了呢?謀士能擔得起這個責任?很顯然,擔不起,從這兩個角度來說,除非是謀主,不然謀士是不敢這麼幹的。

再換一個角度,決策者需要考慮的事情非常多,名聲影響,糧草輜重,外界的反應,對於決策者來說,承擔風險的人只有他自己,但是決策者也很忙啊,不可能什麼事情都知道,謀士的作用就體現在這,提供建議,並且儘可能的站在決策者的角度考慮利弊,然後給出方案,讓決策者自己選。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