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爲什麼流行秋後問斬?古人的思想觀念是影響因素之一

本文已影響1.54W人 

“秋後問斬”或稱爲“秋決”是指古代執行死刑的時間安排,通常集中在秋冬季節進行,除了對謀反等罪大惡極之人。這一制度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西周時期就有了,後來在西漢時期形成了制度,並得到了歷代王朝的延續。那麼,爲什麼古代選擇在秋後處決犯人呢?影響因素有很多,古人的思想觀念就是影響因素之一。

古代爲什麼流行秋後問斬?古人的思想觀念是影響因素之一

古代“秋決”制度的出現最早源於古人對上天的敬畏。古人認爲人類的行爲,包括政治活動,都應該順應天時。自先秦時代以來,歷代統治者出於統治需要,藉助百姓對上天的敬畏來維護君權神授的思想。他們相信天子是上天的兒子,是上天派來管理天下的,所以天子的行爲自然也要符合天時。

在古人看來,春夏季節是萬物生長的時候,代表着新生和成長;而秋冬季節則是草木凋零的季節,代表着肅殺。因此,古人選擇在秋冬季節執行死刑,《禮記·月令》中就有“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的記載。可見,早在西周時期,秋天就成爲了處決犯人的慣例。

到了西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結合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進一步明確了“天賦皇權”的概念。他認爲,“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刑、罰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因此皇帝應該在春夏季節行賞,秋冬季節行刑。因爲秋冬之時“天地始肅”,殺氣已至,便可“申嚴百刑”,以示所謂的“順天行誅”。

古代爲什麼流行秋後問斬?古人的思想觀念是影響因素之一 第2張

隨着漢武帝推崇儒家思想,廢黜其他學派,獨尊儒術,這種觀念開始廣泛接受。再加上新儒家思想中的“君權神授”概念有助於皇權統治,所以後來的歷朝歷代也都延續了秋冬行刑的制度。東漢章帝元和二年時,朝廷重申了這一制度,規定了具體的執行時間:“王者生殺,宜順時氣。其定律:無以十一月、十二月報囚。”除了謀反大逆等情況下需要“決不待時”外,一般死刑犯必須在秋天霜降之後、冬至之前執行。從那時起,“秋冬行刑”被正式載入律令,成爲一項制度。

自此以後,“秋冬行刑”開始被律令所規範,並得以制度化。例如,唐代、宋代的律例中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這段時間內,除了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即“十惡”重罪的前四條)以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行不得在春季執行死刑。清代也規定,經朝廷審判決定需要處決的犯人,必須在秋季進行處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