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面對胡人不像宋朝一樣議和進貢呢?

本文已影響6.08K人 

大明立國以來,最窩囊的一次就是土木之變了。主力被人家一鍋端,皇帝也被俘虜了,眼見着氣勢洶洶的蒙古鐵騎一路開到北京城下,想着都恐怖。這要是換在別的朝代,估計就讓城別走了,說難聽點就是棄城轉進。當時最優的選擇就是跑去南京,畢竟有長江天險,畢竟南京一直就是陪都,班子組織一直都有。

爲什麼明朝面對胡人不像宋朝一樣議和進貢呢?

網絡配圖

但是老朱的子孫沒幾個孬種,面對強敵,並沒有想到逃跑,而是要與城共存亡。於是,一羣敗軍之將帶着老弱殘兵,居然用強大的信念,以及精湛的戰術(于謙乃第一功臣),擊退了強敵。這就是大明的骨氣。

仔細計算一下,明朝的首都北京,成爲前線的次數應該不下於五次,但真正被敵軍攻破的次數,只有一次。也就是李自成打進北京那一次。當然,如果算上朱允炆政府和南明小朝廷,那還是不止一次的。可能在明朝皇帝的心中,就沒有逃走這個概念。永樂,放着好好的江南美景不享受,偏要遷都到北京去親自守國門。調皮搗蛋的正德,則巴不得每次都能御駕親征。嘉靖,同時面對倭寇和蒙古兩個敵人,也從來沒說要議和。

爲什麼明朝面對胡人不像宋朝一樣議和進貢呢? 第2張

網絡配圖

幾十年不上朝、被文官集團黑得一塌糊塗的萬曆,也似乎沒有議和的概念。不僅不議和,還要派兵出國管閒事。還有據說只會做木工的天啓,對付建奴就一個字:打。即便是據說懦弱的朱允炆,也是寧肯自焚,也不投降。當然,也有皇帝動過議和的念頭,那就是末代皇帝崇禎,這個苦大仇深的孩子,在面臨滿清和李自成兩頭夾擊的情況下,不得已想到了議和。當然,這個念頭很快就打消了。一直到李自成打進北京的那一天,崇禎都沒有服軟,而是選擇了自盡。比起趙佶、李煜之流,不知道要強到哪去了。

不過,也有丟臉的皇帝,他就是土木之變的主角,朱祁鎮同志。

爲什麼明朝面對胡人不像宋朝一樣議和進貢呢? 第3張

網絡配圖

他沒有自殺,而是被俘(注意不是投降)。但,即便如此,大明皇帝的氣節和尊嚴他還是保留着的。而且,在被俘的那段日子裏,他的態度也算是不卑不亢,甚至還用人格魅力感化了一大批“野蠻”的蒙古人。最後竟然是蒙古人主動要求送這個太上皇回京的。領導尚且如此,底下的人能服軟嗎?所以,大明立國200多年,就沒有議和的概念。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