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克里木戰役的起因是什麼?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本文已影響1.73W人 

簡介

蘇軍參戰兵力爲烏克蘭第4方面軍和獨立濱海集團軍(4月18日起編入烏克蘭第4方面軍),共4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982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59輛、支援作戰的飛機1250架,黑海艦隊和亞速海區艦隊分別從海上進行支援。當面之敵爲德軍第17集團軍(司令爲E.埃內克上將),其編成內有5個德國師、7個羅馬尼亞師,共19.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6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215輛,由駐克里木的148架飛機和從羅馬尼亞機場起飛的航空兵進行支援。蘇軍在兵力兵器上佔有相當優勢,但德軍在克里木北部和刻赤半島築有堅固工事,構成了由2~4道防禦地帶組成的縱深防禦。

烏克蘭第4方面軍於4月8日發起進攻,11日攻佔鐵路樞紐佔科伊。德軍主力被迫向南撤退。獨立濱海集團軍於10日夜轉入進攻,次日晨攻佔刻赤。德軍隨即向西收縮。12日,蘇軍開始在整個克里木追擊退卻之敵,13日解放辛菲羅波爾和葉夫帕托裏亞,15~16日前出到塞瓦斯托波爾附近。蘇軍在充分準備後,於5月5日以部分兵力首先從塞瓦斯托波爾北面發起攻擊,主力則於7日從東面和東南面實施主要突擊,9日解放塞瓦斯托波爾。德軍殘部向赫爾鬆涅斯角潰逃,蘇軍隨即展開迅猛追擊,至12日解放整個克里木半島。

第二次克里木戰役的起因是什麼?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企圖

蘇軍的戰役企圖:以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爲托爾布欣大將)由錫瓦什湖和彼列科普地域向南突擊,以獨立濱海集團軍(司令爲葉廖緬科大將)從刻赤登陸場向西突擊,共同指向辛菲羅波爾、塞瓦斯托波爾總方向,圍殲德軍集團於克里木。

德軍的防禦企圖:守住克里木半島,對土耳其施加壓力,並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控制在納粹侵略集團之內,並掩護德軍在巴爾幹的戰略側翼和沿黑海海峽通向黑海西岸的德軍重要海上交通線。

背景

克里木是從蘇聯南方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境內向黑海突出的大型半島,建有塞瓦斯托波爾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1942年7月4日,克里木半島淪入德軍之手。

第二次克里木戰役的起因是什麼?是在什麼背景下發生的 第2張

1944年春夏之交,蘇軍在取得梅利托波爾戰役(1943年秋季)和刻赤-埃利季根登陸戰役(1943年秋冬之交)的勝利之後,突破了彼列科普地峽的土耳其壁壘工事,奪取了錫瓦什湖南岸和刻赤半島的登陸場。在這種有利條件下,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在粉碎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東部地區的德軍之後,開始實施奪回克里木半島的戰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