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奉還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大政奉還簡介

本文已影響2.27W人 

大政奉還(たいせいほうかん),發生於慶應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誌着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大政奉還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大政奉還簡介

大政奉還標誌着日本封建時代的結束、近代日本的開始。而孕育這一事件的土壤——江戶時代則是瞭解現代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的極爲重要的時代。

背景

第二次徵長戰爭之後,幕府已失去統治日本的能力。因此,大部份的維新派人仕都覺得日本的政治架構應重新建造,否則日本便成爲一個各藩割據的分裂國家。而土佐藩的維新志士阪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大政奉還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朝廷","設立上下兩個議會",“訂立憲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內豐信認爲新立法機關的首長應仍然由將軍擔任,於是他便寫了一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當德川慶喜收到這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後,便一口答應大政奉還的要求,因爲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治日本的權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應收回德川慶喜交出的政權。

大政奉還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大政奉還簡介 第2張

大政奉還後,朝廷下令各藩主馬上前來京都共商國策,可是隻有幾個藩主上京,其他絕大多數的藩主都按兵不動,因爲他們不太清楚大政奉還是什麼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這樣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暫時繼續掌管政權,因爲朝廷收回政權,卻命令不到全國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薩摩藩及長州藩認爲在這情況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權,新政府才能順利成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