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樑海戰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露樑海戰簡介

本文已影響2.59W人 

露樑海戰(朝鮮:노량대첩,譯文:露樑大捷),是發生於公元16世紀末的一場海戰,該戰役因發生地露樑而得名。

露樑海戰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露樑海戰簡介

露樑海戰是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最後的一場海戰,交戰雙方爲中國明朝與朝鮮聯軍和日本軍隊的島津立花一部,指揮官分別爲:陳璘(中國)、鄧子龍(中國)、李舜臣(朝鮮)、小西行長(日本)、島津義弘(日本)等。戰爭結果以明朝聯軍獲勝而結束。

這場海戰,中國明朝派出軍隊抗日援朝,取得海戰勝利。這場勝利在中華民族乃至亞洲海洋戰爭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極大地影響了當時東北亞的地緣政治形勢。

海戰背景

明萬曆年間,日本國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全國。但國內仍有一些擁兵自重的封建主難以控制。爲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豐臣秀吉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

作爲第一步,向朝鮮提出了“借道入明”的狂妄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朝鮮政府的拒絕。

露樑海戰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露樑海戰簡介 第2張

萬曆二十年(1592年)四月十三日,豐臣秀吉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爲“文祿慶長之役”,中國稱爲“萬曆朝鮮之役”,朝鮮稱爲“壬辰倭亂”以及“丁酉再亂”。

日本侵略軍乘大小艦船700餘艘,由對馬島渡海,翌日晨在釜山登陸,分北、南、中三路發起進攻。只用了2個多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漢城、開城和平壤。朝鮮面臨着亡國的危險。於是,朝鮮國王李昖遣使嚮明朝求援。朝鮮當時是我國的藩屬國,且“關白(指日本首相豐臣秀吉)之圖

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明援朝經略宋應昌語,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鑑於這種情況,明朝廷遂決定發兵援朝抗日。

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如鬆率領明軍入朝參戰。翌年初,連克平壤、開城。四月二十日,收復漢城。日軍退據南部諸道,並提出議和。不久,實現了停戰。萬曆二十五年正月(1597年),日軍再次侵略朝鮮,次年八月,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露樑海戰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露樑海戰簡介 第3張

東南會戰後,侵朝日軍被壓縮在東南沿海的順天、泗川、南海一帶。十月,日本關白豐臣秀吉死訊傳至朝鮮,日軍全線撤退。當時,盤踞在朝鮮東南一隅之日軍,除駐蔚山之第一軍主力已先期撤退外,尚有兵力4.6萬餘人,其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之敵,就地上船逕返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後,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回國。

海戰簡介

1598年11月,日軍無心戀戰,由蔚山出逃,明軍分道進擊。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軍由陳璘提督水師,副將鄧子龍、遊擊馬文煥等皆由其統屬。以戰艦數百,分佈忠清、全羅、慶尚各個海口。

露樑海戰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露樑海戰簡介 第4張

就在日軍將領撤退之時,陳璘派遣鄧子龍偕同朝鮮將領李舜臣聯合出擊,在露樑海上截擊想援救小西行長的日軍援軍立花宗茂、島津義弘、小早川秀包、高橋統增、宗義智、寺澤廣高等部。

鄧子龍年逾七十,仍然意氣風發,率三鉅艦向日軍進攻,並自爲前鋒,與日軍決戰。戰鬥時曾攜壯士三百人躍入朝鮮戰艦以救援,直前奮擊,日軍死傷無數。但其他戰艦卻誤擲火器於鄧子龍的戰艦,使戰艦起火,結果鄧子龍無路可退,最終戰死。

露樑海戰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露樑海戰簡介 第5張

隨後副將陳蠶、季金等領軍趕至,夾擊日軍,日軍則因爲成功讓小西行長脫困而且戰且退。而得以逃脫登岸的日軍又爲明朝所殲。這時劉綎方進攻小西行長,並奪取橋寨,陳璘以艦隊一同攻擊,再焚燒日軍艦數艘。小西行長的友軍島津義弘引艦隊來援,陳璘亦將其擊敗,結果來援日軍只得揚帆退去,立花宗茂則作爲殿後接應小西行長讓其餘日軍成功撤退。然而對日軍而言,此戰的目的僅是救出被圍困在順天的小西行長並撤退回日本,並非求戰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