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邦昌之死雖是奇冤但卻有非死不可的原因了

本文已影響9.55K人 

因爲宋太祖趙匡胤立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所以宋朝文人是最幸福的,不但待遇好社會地位高,而且有絕對的言論自由,可以隨便作隨便鬧,即便是指着皇帝鼻子罵,也萬萬不會有性命之憂,最慘不過是像蘇東坡一樣被流放到天涯海角處的海南島,吹吹海風,吃吃海鮮,也不算太糟。

但縱觀兩宋時期,卻有一個絕無僅有的例外,他官職做到了位極人臣,而且是皇帝的救命恩人,結果卻被皇帝親自賜死。這個“宋朝最慘文人”就是張邦昌。

張邦昌,字子能,進士出身,是北宋末年的宰相。論才華,論能力,張邦昌都算是一流,只可惜他生不逢時,趕上了靖康之恥,北宋亡國。

對於金人問題,張邦昌是主和派的代表,金兵圍汴京時,張邦昌與康王趙構一起作爲人質被宋欽宗派到金國議和。

張邦昌之死雖是奇冤但卻有非死不可的原因了

不要有一種歷史偏見,認爲凡是主和派就是漢奸賣國賊,主戰或主和其實只是政見不同,沒有誰是誰非。比如張邦昌,他雖然是主和派,卻心繫宋朝,甘願以身試險。

張邦昌是權臣王黼的黨羽,而王黼曾在立嗣問題上站在了宋欽宗的對立面,於是宋欽宗繼位後便想方設法打壓“王黨”,甚至要將其全部置於死地。所以,宋欽宗派張邦昌去金國議和其實並沒有安什麼好心,同理,宋欽宗也想將政敵康王趙構一網打盡。

張邦昌與康王趙構的這次金國行可謂是九死一生,連趙構都以爲自己必死無疑,但張邦昌就是有那個本事,議和不成卻保住了難兄難弟的性命。所以可以說,張邦昌算得上是趙構的救命恩人,如果沒有張邦昌的周旋和巧舌如簧,趙構早就客死他鄉了,日後也就成不了南宋的開國之君。

張邦昌之死雖是奇冤但卻有非死不可的原因了 第2張

話說,靖康之難金人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北宋也就此滅亡。但是,金人此戰只是想搶點東西,撈點好處,並沒有治理中原的野心和能力,於是他們決定扶持一個傀儡政權,目的自然是斂財納貢。而張邦昌就是那個被命運選中的男人。

金人要扶植張邦昌稱帝,成立僞楚政權,對此張邦昌是一千個一萬個不願意的,一方面他深受大宋國恩,斷不能做此賣國求榮之事,另一方面張邦昌也明白這個皇帝不好當,一旦登基日後必不得好死。

根據《宋史》和《大金國志》的記載,張邦昌當時確實是百般推脫,甚至還曾自殺明志,但金人卻以屠城相要挾,逼迫張邦昌就範。

爲了全城百姓的安危,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下登上了僞楚皇位。但是,他登基後仍只稱“予”而不稱“朕”,公文稱“手書”而不稱“聖旨”,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而不是皇帝專用的紫辰殿或垂拱殿,對於金人安排的後宮嬪妃,他更是避之如瘟疫,萬萬不敢親近。

張邦昌之死雖是奇冤但卻有非死不可的原因了 第3張

而且,當宋徽宗和宋欽宗被金人押解去往北國時,當時已經身爲皇帝的張邦昌卻特地身着縞素率領文武百官前去送行,看着徽欽二帝的慘狀,張邦昌跪地痛哭不止,完全遵循了人臣之禮。

張邦昌在所謂的“皇位”上坐了只有33天,只等金軍一撤,他立馬大赦天下,主動交出玉璽宣佈退位,還政於趙宋子孫中碩果僅存的康王趙構。

其實,張邦昌決意還政趙構時身邊的謀臣都紛紛反對,因爲大家都明白,只要還政就意味着死路一條,但張邦昌仍然是一意孤行,甘願舍下身家性命。

果然,不久之後,宋高宗趙構就以“輕薄徽宗嬪妃”的大不敬之罪處死了張邦昌。

張邦昌稱帝時,金人曾將十多位宋徽宗妃嬪賜予了他,其中靖恭夫人李春燕還被爲了皇后。據說,張邦昌與這位靖恭夫人產生了私情,後來被宋高宗趙構所知,於是殺死了張邦昌。

關於張邦昌之死,這個“禍起紅顏”的說法廣爲流傳,被很多歷史愛好者信以爲真,但筆者以爲,這並不可信。

張邦昌從登上僞楚皇位的第一天起就決定要儘快還政於趙宋,連龍椅都未曾碰過一下,更莫說是後宮嬪妃了,說他與宋徽宗的嬪妃有私情,絕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那麼,張邦昌如此謹小慎微忠心耿耿,又曾救過宋高宗趙構的命,趙構爲什麼非要殺了他不可呢?

其實,宋高宗趙構也知道張邦昌給金人當傀儡皇帝完全是被逼的,但是北宋滅亡,南宋新建,不殺了張邦昌這個僞皇帝不足以泄民憤,亦不足以樹正統。

如果放過張邦昌,天下臣民就會有一種錯覺,既然北宋亡國了,天下就成了天下人的天下,人人可以稱帝,人人可以立國,這將大大不利於南宋政權的樹立,更不利於趙構皇位的穩固。

所以,宋高宗殺張邦昌純屬無奈之舉,張邦昌的死實乃是千古奇冤,但他確實有非死不可的理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