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宋朝會出現冗官現象嚴重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54W人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960年後周禁軍將領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定都東京開封府,建立宋朝。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中國歷史上,宋朝的冗官現象是各個封建王朝中最爲嚴重的,清朝史學家趙翼在他所著的《廿二史札記》中寫到“真宗鹹平四年,有司言減天下冗吏十九萬五千餘人。所減者如此,未減者可知也”,如此龐大的官僚隊伍吞噬着看似富有的國家財政,冗官也成爲宋朝、特別是北宋盛極而衰的主因之一,那麼冗官現象是怎麼來的?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擔心官員權力過大壓制皇權,也擔心官員權力過大導致割據,故採用分權制

歷史上宋朝會出現冗官現象嚴重的原因是什麼?

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軍事政變得到的江山,也就是說,他得位不正,那麼趙匡胤就必須要防範有人用同樣的方式篡奪他所建立的宋朝江山,趙匡胤要防範的對象是包括文、武兩個官員集團全部在內的臣屬,對於武將集團除了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奪權外,還從制度上採取以文統武的方式壓制,效果是顯著的,終宋一朝,都沒有哪個武將能對朝政指指點點,稍微有一點苗頭就會被扼殺。

趙匡胤採用以文統武的方式壓制住了武將集團,那麼,對於文官集團是用什麼方式呢?也很簡單,就是分權。比如宰相是官僚機構的最上一層,宋朝的制度是在宰相下面還設立若干個“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來制衡,還設立“樞密院”來分割宰相掌握軍事的權力,並且,還專門設立“三司”來掌管鹽鐵、戶部、度之等事務,以分割宰相的財權。

一個宰相(宋朝的正式稱呼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職能就能分割出數十名官員職位,其它職位更不要說,特別是地方上的官僚機構,宋朝在地方上的最高行政單位是路(相當於現在的省),各路設安撫使、轉運使、提刑按察使、提舉常平使,分別“掌管一路之兵民,一路之財賦,一路之司法,一路之救恤”,即把唐朝時刺史的職能一分爲四。

路以下的各州、府的知州、知府也都再委任一名通判予以制衡,此外還有節度使、承宣使、 觀察使、防禦使等等分薄當地最高官員職權的職位,再把地方財權、兵權、司法權等收歸朝廷。如此這般,地方官員權力分散的優點是徹底杜絕了地方割據的基礎,但顯而易見的缺點就是造成了宋朝地方行政機構龐大臃腫, 地方官僚機構重複設置,地方官員人數衆多。

二:爲鞏固皇室的統治權、收攬人心,採取恩蔭制授官,一人得道多人昇天

宋朝的主要官員選拔方式是科舉,但通過科舉考試任官的官員在宋朝龐大的官僚隊伍中僅僅只是少數,官員中的大多數其實是通過恩蔭制走進官場的,恩蔭制是趙家皇室籠絡人心的一種有效手段,但造成的結果卻是讓宋朝的官僚隊伍越來越龐大,恩蔭製出身的官員沒有經過科舉的除了不能擔任宰相和翰林之類的官位,幾乎可以擔任其它任何官位。

宋朝每年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的官員平均下來只有三百多人,但通過恩蔭進入官場的官員卻遠遠超過這個數,恩蔭官員的方式可謂多種多樣,官員致仕、亡故,各種國家慶典,各種對外戰爭的勝利、以及出現祥瑞等等。比如北宋徽宗政和六年的郊外祭祀時就蔭補官員一千四百六十多人,南宋高宗紹興元年的郊外祭祀時更是蔭補官員四千多人。

范仲淹就曾舉例說:“每遇南郊並聖傑,各奏一子充京官,少卿、監奏一子充試銜。其正郎、帶職員外郎,並諸路提點刑獄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齋郎。其大兩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明異於庶僚,大示區別,復更每歲奏薦,積成冗官。假有任學士以上官經二十年者,則一家兄弟子孫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濫進之極也。”

歷史上宋朝會出現冗官現象嚴重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除官員的後代和親屬,門客和護衛等親近之人也在宋朝規定的恩蔭之列,基本上一名官員如果活得足夠長,做到的官位足夠高,在他的生前和死後,直系和非直系的子子孫孫、宗族親眷、包括親信、護衛等等加起來,甚至可以恩蔭出上百名新的官員出來,日已累計,從北宋中期開始,宋朝的冗官現象就越來越嚴重。

上述兩點原因就是宋朝出現冗官現象的主因,宋朝的統治階級並非不知道官員過多,早在宋仁宗慶曆年間,試圖改革的范仲淹就想要改變這種現象,他向宋仁宗上書的十條改革建議中有五條都是針對冗官現象的,可這些建議卻觸犯了宋朝整個官僚集團的利益,誰家沒幾個親眷?又有幾個能通過科舉考試?所以在幾乎全體官員的反對下,連宋仁宗都只能妥協退讓,犧牲范仲淹,停止改革。

宋神宗時期的王安石變法時,很乾脆地就對冗官現象避而不談,即明知道官員數量過多拖累國家財政,也無法解決。宋朝的官員數量在宋真宗時期只有不到一萬人,到宋徽宗時期就高達四萬八千三百七十七人,數量過多的官員也不僅僅是拖累國家財政,還因爲同一職位的官員有好幾人,也導致權責重疊,行政效率低下,在應對災害和外敵入侵時,不能及時地做出反應,也間接的導致了王朝的滅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