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本文已影響8.45K人 

汲黯,字長孺,濮陽人,西漢時期名臣。汲黯爲人耿直,好直諫廷諍,漢武帝劉徹稱其爲“社稷之臣”。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既是漢武帝的鐵桿發小,他爹還是太子的老師,自己又沒有犯什麼大錯。但是其本人卻是個倔脾氣,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但每過一段時間之後漢武帝又會發現他說的是對的。

對於這樣一個人,漢武帝會不會容忍他呢?

歷史上真實的汲黯,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很多影視劇當中,汲黯是一位唯唯諾諾的文人形象,其實這與真正的汲黯大相徑庭,真正的汲黯,其實是一位正直到有點執拗的熱愛挑毛病的忠臣。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劉徹既欣賞汲黯的耿直,又害怕汲黯的耿直。汲黯的耿直能夠讓劉徹聽到真話,但是汲黯的耿直來得太過熱烈,幾乎是追着漢武帝挑毛病,擱誰誰能受得了,如果漢武帝不是皇帝,他或許能跟汲黯打一架,罵一頓,但是劉徹是皇帝啊。

皇帝要是這麼做,底下的臣子就會認爲漢武帝是一位心胸狹窄,聽不進去話的人,如此一來就沒有幾個人敢跟漢武帝說真話了。

根據史書記載,汲黯的職位是太子洗馬,也就是太子的伴讀一類的,這樣的職位都是皇親國戚和名門望族才能得到的,畢竟從小跟皇子們讀書,等於是提前跟未來的皇帝培養感情,這樣的機會是很搶手的。

史書上並沒有提及,汲黯有什麼顯赫的家世,所以有人猜測,汲黯的父親很有可能就是劉徹的寒門老師,爲了教育好自己的兒子,讓汲黯和自己的學生一起讀書。

因爲沒有具體史實,我們姑且就這樣相信吧。

因爲汲黯從小跟劉徹一起長大,一起唸書,一起淘氣,所以和劉徹的感情非同一般,劉徹非常瞭解汲黯,知道自己這個發小並沒有什麼壞心思,只是腦子有點愚,只知道直臣相諫那一套。

可能因爲汲黯的父親就是這樣追着皇帝和太子這樣做的,所以汲黯有樣學樣,認爲這樣纔是忠君愛國,可是爲難了漢武帝,對汲黯打不得罵不得的。

後來劉徹和汲黯長大了,汲黯從小和自己一起讀書,劉徹對汲黯的學識是瞭解的,但是不知道該把汲黯放在什麼職位,就讓汲黯先做謁者。

謁者這個職位,聽起來像是僕人,其實也差不多,主要是負責傳話,工作性質就是跟班。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2張

最開始,劉徹把汲黯放在身邊,只是想觀察一下,汲黯適合做什麼而已,沒想到汲黯做跟班,跟着跟着就盯上了自己。

汲黯在做謁者的時候,還發生了幾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有一次,東越的閩越人和甌越人發生混戰,漢武帝派汲黯去看看是怎麼回事,汲黯還沒有到地方,走到吳縣就折返而歸,並對漢武帝說,“東越人相攻,是當地民俗本來就如此好鬥,不值得煩勞天子的使臣去過問。

可以想象漢武帝當時都傻掉了,我讓你幹活,你不幹,還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讓劉徹都啞口無言。

大家聽到這,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汲黯是在偷懶吧。

也不知道劉徹是怎麼處置汲黯的,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汲黯就是這麼幹的,換做一般人,即使百般不願,也會聽話地過去查看一下,但是汲黯就是沒有。

還有一次,河南郡發生了火災,因爲古代都是木頭蓋的房子,所以,火燒起來就很難控制住,以至於一連燒了一千多戶人家。

漢武帝又派汲黯前去查看情況,這次汲黯也是很快回來了,但是不同的是,這次汲黯將事情辦得很漂亮。

怎麼辦的呢?

汲黯回來報告漢武帝說:“居民區失火,是由於居民的房子蓋得很緊密,火勢蔓延開來,燒了一千多戶人家,但是陛下不用擔心,情況已經控制住了。我路過河南郡的時候,見當地居民深受旱災之苦,田中顆粒無收,饑民遍地,甚至到了親人相食的地步。

我就憑藉陛下賜給我的符節,下令開放當地的糧倉,賑濟災民。我知道假傳聖旨是死罪,願意接受任何懲罰”

漢武帝一聽大爲感動,自己的發小終於幹了一件像樣的事,爲了賑濟災民,竟然能夠不顧個人生死,假傳聖旨。雖然不合程序,犯了死罪,但是卻救了無數的災民。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3張

雖然這件事可以按照程序走,但是路途遙遠,多晚一天,就會有更多的災民死去。汲黯這麼做,可以說真的是將百姓放在心上了。

當然漢武帝最後沒有將汲黯治罪,還準備將汲黯這個愛護百姓的優點發揚光大,讓汲黯做滎陽的縣令。

漢武帝想得很好,就是沒想到汲黯不樂意了,汲黯認爲漢武帝讓自己從中央到地方,去做一個芝麻小的縣令,跟流浪沒有什麼區別,簡直是恥辱。十分不願,於是便稱病,向漢武帝請求辭官還鄉。

漢武帝一聽,這時嫌棄縣令官小,想撂挑子。以汲黯的性格應該是來真的,不如就封個大一點的官,將汲黯封爲中大夫。

中大夫是負責建議的,與朝政有關的事,都可以發表見解,如果皇帝採納了,就是立了功。就跟現在的督查一樣,負責挑毛病,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職位其實是漢武帝隨便封的,沒想到卻正對汲黯下懷。汲黯從小跟着漢武帝,在漢武帝的皇權下,受了不少氣,還對很多官員的所作所爲看不慣,現在正好能夠名正言順地出口氣了。

於是,在汲黯任中大夫的期間,漢武帝就開始飽受汲黯摧殘。

汲黯這個人,性格剛直,對廷尉張湯非常看不慣,他認爲張湯有利用漢武帝的心思,制定律法討好漢武帝,是個曲意逢迎的人。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4張

他甚至當着張湯的面,向漢武帝告狀,抨擊張湯的所制定的律法太過嚴苛,對於富國強民並沒有幫助,不過是討皇帝的歡心。

張湯便用史書典故來跟汲黯爭辯,汲黯絲毫不讓,據理力爭。

最後搞得兩人不歡而散,就此結下了仇。

因爲汲黯不停地挑毛病,漢武帝也受不了,但是又拿汲黯沒有辦法,於是就想着將汲黯外放,這樣自己的耳朵就清淨了,汲黯的才能還能得到施展,之前讓汲黯做縣令,汲黯不願意,不如就讓汲黯做個太守也不算辱沒他了。

於是汲黯就做了東海郡太守,管理一方百姓。

因爲之前汲黯賑濟災民的事,漢武帝早就想着讓汲黯做個父母官,如今終於實現了。漢武帝想到了汲黯會是個好官,沒想到汲黯好到讓漢武帝出乎意料。

怎麼個出乎意料呢?

汲黯崇尚無爲而治的道家學說,並將道家的這套東西,用在了治理官府和處理百姓的事物上,物色一些有能力的得力干將,將大部分事情都交給了手下人去辦,也不知道汲黯是怎麼管的,都管了什麼,反正就是將東海郡治理的井井有條。

汲黯在職期間很少到單位去處理公務,大部分都是在家裏休息,對,所謂休息,就是躺着,因爲汲黯從小體弱多病又很懶。

汲黯做太守,足不出戶處理公務,還將東海郡管得很好的事情,不僅傳到了漢武帝耳中,還傳遍了天下。

漢武帝知道汲黯這樣的政績,很是欣慰地說,汲黯終於發揮了自己的能力。

後來,因爲汲黯政績斐然,漢武帝認爲汲黯的性子應該能收斂一些了吧,就將汲黯又從地方召回中央,封汲黯做主爵都尉。

汲黯本來在東海很開心的過着養生的生活,被漢武帝一個命令就打斷了,於是喜滋滋的收拾家當回長安了。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5張

汲黯雖然做太守做得很開心,但是能夠做一個清流文臣纔是汲黯畢生的夢想。

於是,汲黯就開開心心地回長安了。

漢武帝本以爲汲黯經過磨礪,性子已經改了,沒想到汲黯還是那副死樣子,整天追着自己挑毛病。

汲黯追着大臣挑毛病不算,連漢武帝都難逃汲黯的惡爪。

有一次,漢武帝想要用儒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招攬文人學士爲朝廷效力,正說到如何如何的時候,汲黯打斷了漢武帝的暢想,並對漢武帝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漢武帝聽了之後,臉色都變了,生氣地停止了會議。

衆大臣都爲汲黯捏了一把冷汗,這不是當面打漢武帝的臉麼?

果然退朝之後,漢武帝還生氣地對人說,汲黯簡直是愚蠢憨直。

汲黯這個人非常仰慕慕傅柏和袁盎的工作作風,能夠直言相諫,認爲文官的風骨就在此,但是這些文人大多都有因爲將刀插到了漢武帝的心坎上,而得罪了漢武帝不得重用。

可見汲黯並不是學的什麼好東西,但是還依然如此行事。

時間久了,漢武帝也很喜歡汲黯,但是念及汲黯是自己老師的孩子,又是自己的發小,又實在沒什麼過錯,就寬容了汲黯,但是人的寬容都是有限度的。

而這一次,汲黯則觸及了漢武帝的底線。

衆所周知,漢武帝是一位能折騰的主,也是漢朝建立以來,最硬氣的主,從小漢武帝劉徹就立下宏願,一定要將匈奴打服,打到他們再也不敢騷擾邊境。

漢武帝之所以有這樣的志向是因爲匈奴實在過分,從高祖時期開始,漢朝就與匈奴交好,送金送銀嫁女兒,匈奴卻多次出爾反爾,騷擾漢朝邊境。

漢朝一直用懷柔政策,來維持表面和平,劉邦,呂后,文帝景帝都是這麼幹的,忍辱負重,到了漢武帝這裏,以漢武帝的暴脾氣,實在忍不了,用漢武帝的脾氣來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打匈奴。

大家聽這句話可能是認爲比較誇張,但是漢武帝確實是這麼做的。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6張

雖然漢朝經歷了幾朝皇帝的休養生息,使民生恢復,國庫充裕,但是打仗是一件要耗費大量錢財和軍隊的事,是以成堆的金山和成堆的屍體爲代價,才能做的事。

人可以湊,那銀子呢?國庫的銀子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漢武帝爲了湊銀子,想出各種辦法,比如收鹽鐵稅,收船隻和車輛運送稅,賣爵贖罪,諸侯進宮變相收稅。

漢武帝爲了打仗真是什麼招都想了,所以打仗這件事是勢在必行。

任何阻攔的話,漢武帝都是聽不進去的。

而在這時,汲黯卻不同意漢武帝討伐匈奴,汲黯不同意的原因無非是我們國家還不夠兵強馬壯,沒有那個實力跟匈奴硬碰硬。

漢武帝怎麼會聽得下去呢,於是並不理會汲黯,君臣因此離心。

從汲黯的角度考慮,他的想法是對的,但是漢武帝受不了那個氣,不顧什麼理智,哪怕傾全國之力也要打匈奴。

這一點上之前跟汲黯有過不愉快的張湯,就十分領會漢武帝的意圖,利用自己制定律法的權力,幫助漢武帝斂財,十分得漢武帝的賞識。

汲黯反對漢武帝打匈奴的事情,已經讓漢武帝很不滿了,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漢武帝接受不了,更是觸及了漢武帝的底線。

漢朝在打匈奴的時候,因爲缺少馬匹,就命令長安縣令向百姓徵集馬匹,有的百姓支持打仗,很樂意獻出馬匹,可是有些百姓出於私心,卻不支持漢武帝打匈奴,認爲這件事讓自己家中的男丁死在戰場上,所以不願獻出馬匹。

漢朝和匈奴的仗正打到節骨眼上,馬匹徵收不上來,漢武帝生氣了,認爲是縣令能力不足,就想殺了縣令,一來讓百姓知道自己要打匈奴的決心,自願獻出馬匹,二來,則是爲了殺一儆百,讓官員敬畏,三來就是泄憤了。

而汲黯曾經做過父母官,體恤長安縣令,所以諫言阻止漢武帝。

其實這一次漢武帝雖然不滿,但是也理解汲黯的初衷,雖然認爲汲黯不理解自己想要打匈奴的決心,但是並沒有什麼問題。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7張

可是下一件事情,汲黯就徹底點燃了漢武帝的怒火,也將汲黯打入深淵。

漢朝想要扼制住匈奴,除了用兵還有經濟制裁,就是禁止匈奴和漢朝做生意,儘管漢朝出具法令禁止了,仍然有商人唯利是圖,和匈奴私下交易。

這就破壞了漢武帝想要用經濟制裁打壓匈奴的策略。而私下與匈奴交易的涉案商人有五百人,漢武帝盛怒之下竟然想將這五百人全部處死。

因爲處死五百人這件事的影響實在太大,恐怕漢武帝會背上一個殘暴的名聲。汲黯出於保護百姓和維護漢武帝名聲的角度,對漢武帝進行勸阻。

其實這樣的勸阻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漢武帝不一定採納,但是汲黯也不至於因此觸怒漢武帝,壞就壞在,汲黯在勸說漢武帝的時候,帶出了對張湯迎合漢武帝制定了一個並不公平的法條。

這個觀點對漢武帝來說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爲什麼這麼說呢?

漢武帝同意張湯制定的法律條款是因爲,張湯的法律條款有助於漢武帝斂財,和支持漢武帝打匈奴,而汲黯對張湯的否定,就意味着汲黯十分不認同漢武帝打匈奴,並且漢武帝奴完全就是失敗的。

這時漢武帝對汲黯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所以漢武帝發飆了,爲了耳朵清淨,找了個理由將汲黯貶爲判罪,後來漢武帝大赦天下,汲黯因此被免罪,貶爲平民。

汲黯經歷了牢獄之災,心灰意冷的回到來家種地去了。但是汲黯的日子並沒有過的很好,他依然牽掛着漢武帝,牽掛着朝政。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汲黯都要絕望了。卻沒想到得到了漢武帝的再次任用。

因爲楚地淮陽郡私印錢幣很嚴重,漢武帝認爲淮陽郡治安問題十分嚴重,於是想到了汲黯,汲黯不是有個超級能力嗎,再家躺着也能將地方治理好,於是就派人任命汲黯爲淮陽郡太守。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8張

汲黯是個多有性格的人,頭很鐵,所以因爲之前被貶的事十分介懷,不可能接受任命。

漢武帝知道汲黯不肯接受任命的事,嘆了一口氣,汲黯這人和別人不一樣,他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勉強他,自己還要用汲黯管理淮陽郡怎麼辦?

自己的發小自己哄吧,於是就將強行命令汲黯接受任命,回到長安面見漢武帝,汲黯才接受。

見到漢武帝后,汲黯先是訴苦,後來又說到,自己不想做什麼太守,只想做爲漢武帝糾正過失的中郎。

漢武帝一聽,冷汗都要下來了。心想,我讓你做淮陽太守是因爲,淮陽治安混亂用的上你,並不是讓你到我耳邊來煩我的。但是漢武帝並不敢直接說,怕汲黯在起什麼幺蛾子。

於是和緩的說,現在淮陽郡治安混亂,急需你去治理,你就躺在家裏把淮陽郡治理好吧,過段日子我會召你回來的。

就這樣汲黯被漢武帝哄住了,打算啓程去淮陽郡上任,臨走的時候去探望了大行令李息。

爲什麼去探望李息呢?

因爲汲黯還記掛着張湯這個佞臣投機取巧,討好君王的事,經過了牢獄之災,汲黯知道漢武帝聽不進去自己的話,於是就想着讓別人向漢武帝進言。

於是就找到了李息,對李息說,張湯不固定天下大局,只討好漢武帝爲生,這是對天下人有害的事情,你作爲九卿之一,有職責勸諫漢武帝。

汲黯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爲什麼漢武帝還稱其爲社稷之臣? 第9張

但是李息因爲不敢違逆漢武帝,並沒有勸諫。

後來張湯做事越發悖亂,不久就身敗名裂,漢武帝知道了當初汲黯對自己的勸告是對的,十分愧疚,而汲黯勸李息上諫的事情被漢武帝知道了,漢武帝認爲李息瀆職,將李息治罪。

漢武帝因爲張湯的事對汲黯十分愧疚,於是賜汲黯享受諸侯的待遇。因爲汲黯將淮南郡管理的很好,依然讓汲黯管理淮南郡,並未將汲黯召回,七年後,汲黯死在了工作當中。

雖然汲黯是累死的,這個死法有點慘,但是對比漢武帝的大兒子和部分功臣,這個死法就算是善終了。

這就是汲黯的一生。汲黯雖然經常頂撞漢武帝,但卻一直都是一個正直的大臣。對於這個一個人,漢武帝自然會盡量容忍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