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爲什麼廢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慮的?

本文已影響2.58W人 

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獲罪被誅,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中書省的丞相,仿照周朝六卿制度,提升六部的地位,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最高長官尚書全部升爲正二品,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丞相制在古代延續一千七百多年,朱元璋爲何決定廢除丞相制?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登基稱帝,國號大明。

隨後,朱元璋立即着手設立全國機構,當時北伐元朝的戰爭正在激烈地進行,他沒有時間深思熟慮,便以自稱吳王時的機構爲基礎,建立起統治機構。

吳王的機構設置是從江南行中書省發展來的,江南行省是龍鳳政權的地方機構,而龍鳳政權的機構設置模仿元朝,因此朱元璋登基之初設立的機構基本上採用元制,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一些調整和變動。

元朝的中書省總攬全國政務,中書令往往由太子兼任,是個虛職,而右、左丞相掌握實權,位列羣臣之首,統領文武百官,輔佐天子,處理全國政務,統管軍政、民政、財政。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員,正一品,銀印,統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則總省事,佐天子,理萬機。”(《元史·職官志》)

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構,行省很少設丞相,大多設平章政事兩名,從一品;右丞一名,左丞一名,正二品;參知政事二名,從二品。

朱元璋爲什麼廢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慮的?

行中書省的權力很大,“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元史·職官志》)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軍攻佔集慶路,改爲應天府,不久被小明王封爲江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小明王提升朱元璋爲江南行省左丞相。

朱元璋雖然接受小明王任命的官職,尊奉小明王韓林兒爲皇帝,在軍中使用龍鳳年號,但他做事從來不稟報小明王節制,保持了實際上的獨立,“事皆不稟其節制”(《鴻猷錄》)。

朱元璋能在江南從容發展勢力,因爲有北方紅巾軍的掩護,“元之不能以匹馬、只輪臨江左者,以有宋爲之捍蔽也”(《國初羣雄事事略》)。

不過,朱元璋也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弊端,如果部下紛紛效仿,不聽管束,怎麼辦?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自稱吳王,幾天後他對徐達等大臣說:“元氏昏亂,紀綱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亂,今將相大臣輔相於我,當鑑其失,宜協心爲治,以成功業”(《明太祖實錄》)。

當時戰事頻繁,朱元璋沒有時間變革機構。

元末驍將王保保先與孛羅帖木兒爭奪地盤,後來又與關的李思齊、張良弼、孔興、脫列伯混戰,對元順帝的命令置若罔聞。

或許,這些情況都引起朱元璋的深思。

而且,朱元璋登基之前也在考慮換丞相。朱元璋自稱吳王后,便封李善長爲中書省右相國,後來朱元璋逐漸覺得李善長不是理想的丞相人選,而楊憲聯合夏煜等人攻擊李善長沒有當宰相的才能。

朱元璋爲什麼廢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慮的? 第2張

朱元璋詢問劉伯溫的意見,劉伯溫認爲李善長是有功勳的舊臣,能調和諸將。

後來,朱元璋登基後,還是任命李善長爲中書省左丞相,位於百官之首,但是不久又萌生了換相的念頭,詢問劉伯溫對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的看法,但是劉伯溫認爲這三個人全都不合適。

不過,朱元璋還是先後讓他們三人主持中書省政務。

朱元璋還曾想讓謀士陳遇主持中書省政務,不過陳遇力辭不就。

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獲罪被誅,朱元璋始終沒有找到與他配合良好的中書省丞相,或許這也是他決心廢除丞相制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年,儒士嚴禮等人提出臣民不得越過中書省直接向皇帝上奏,遭到朱元璋的嚴厲駁斥。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矇蔽故也,今禮所言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明太祖實錄》)。

可見,朱元璋認爲君主應親自處理朝政,防止大臣擅權自專。或許,朱元璋此時已經有了廢除丞相制的初步想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