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存三統學說?儒家是如何反抗統治者的

本文已影響1.97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什麼是存三統學說,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 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身爲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每當談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心底總會升騰起一種抑制不住的自豪感。的確,在世界文明之林裏,中國的歷史是漫長悠久的,更是輝煌燦爛的,一代代朝代更迭,就好似一幕幕大戲上演,讓人目不暇接。可一個不該否認的事實是,在今天人們津津樂道的這些歷史大變遷背後,其實隱藏着太多暴力、血腥、動盪和人民的苦難。

歷史大變遷背後是無盡的苦難

始終奉行仁德愛民之道的儒家,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苦苦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套解決之法——“存三統”,他們希望通過這套方法,實現朝代的和平過渡,而不再通過戰爭的方式。“存三統”思想誕生於西漢,由儒家春秋學派提出,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中曾產生重要影響,那麼它是因何應運而生的呢?

什麼是存三統學說?儒家是如何反抗統治者的

一、推翻到被推翻——走不出的困局

走過混沌初開的原始社會,和天真爛漫的夏商周,歷史進入了嚴肅冰冷的秦朝。一整套嚴刑峻法建立施行之後,秦朝君主的權力得到了空前的膨脹,皇帝成爲天下全體臣民的共同主宰,凌駕於任何規則之上,不管他們的行爲有多麼霸道無理,或如何昏庸無道,人們都不可能通過“合法”的渠道加以約束和制止。這就導致了一個可怕的結果——既然無法從政體內部制約皇權,那就只有從外部將其摧毀。

於是歷經五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盛極一時的秦朝,因爲用權無度,僅僅存在十五年便分崩離析,在巨大的反抗浪潮中灰飛煙滅。更慘的是無辜的百姓,在顛沛流離中承受了數不盡的骨肉分離和生靈塗炭,生在亂世,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秦朝雖然因爲暴政而滅亡,其接替者漢朝卻幾乎全盤繼承了秦朝的體制,漢朝君主仍然擁有至高無上不受制約的皇權。漢高祖劉邦“伐無道,誅暴秦”的英雄行爲,被漢朝當作模範典型大加稱頌。同時“起於微末”敢於挑戰皇權的劉邦,在其後兩千年中也一直成爲底層反叛者爭相效仿的榜樣,而所有的效仿者最終也無一例外地重蹈覆轍,誰都打不破從建立到被推翻的死局。

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意味着社會經歷了一場繁盛和衰落,文化經歷了一場創造和丟棄,秩序經歷了一場規範和破壞,人民經歷了一場苦難和浩劫,正如詩人張養浩說的那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看似無解的輪迴該如何打破?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都在尋求解決之道,“仁以爲己任”的儒家,更是把解決這一歷史難題看作自己使命,並真的找到了可以付諸施行的方法。

什麼是存三統學說?儒家是如何反抗統治者的 第2張

二、借勢而上的儒家——骨子裏並不溫順

儒家學派形成於中國古代思想大變革的黃金時期,奉行春秋大一統思想,致力於神化皇權和推行君臣之道,可是在百家爭鳴的嘈雜聲中,儒家的主張總被認爲是不切實際的空談而遭到捨棄。

到了漢武帝時期,歷經無數個寒冬,儒家學派終於迎來了溫暖的春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真正成爲治理國家的正統思想,並保持至高無上的“官學”地位兩千餘年。

在我們的印象裏,儒家常常是溫文爾雅謙虛謹慎中庸低調的,他們講規矩守禮儀懂仁愛重言諾,古代王朝統治者正是藉助於儒家思想的這些特性,爲皇權披上華麗的外衣,打着公正仁愛的旗號,行剝削壓迫之事實。這樣看來,儒家應該和統治者是一個鼻孔出氣的,他們只有爲統治者服務,順從皇權,依託皇權,才能保全自身,進而發展自身。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儒家表面上是溫和的,骨子裏卻是剛硬的,他們並不甘心只作爲統治工具存在,而是從誕生之初就秉持着更爲遠大的理想追求,那就是希望社會能夠不斷向前發展,最終走向太平之世。

早在孔子編寫《春秋》時,評價自己生活的周朝,稍早的商朝,和更久遠的夏朝,分別持截然不同的態度,孔子對周朝的禮樂大加讚賞,對商朝頗有微詞,對夏朝則毫不留情地批判,以此說明:每個朝代的制度是不斷進步的,人類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最終理想中的太平社會必將到來。

後世的儒家繼承孔子的思想,依據《春秋》經典的微言大義,發展出“春秋學派”,根據孔子關於社會不斷進步的觀點,提出了一種看起來略顯奇怪的學說“存三統”。

什麼是存三統學說?儒家是如何反抗統治者的 第3張

三、爲理想而獻身——儒家的反叛

儒家春秋學派指出,孔子生活的周朝,普天之下同時存在有三個朝代的政體和文化,分別是周天子領導的周王朝,由宋國代表的商朝遺存,和由啓國代表的夏朝遺存,其中宋國和啓國都是由前朝王室後代掌管的小國,保存着前朝的禮儀規範和朝政制度。

三個朝代的統治並行於世,周朝是天命之所在,因此有權治理天下,宋國和啓國代表的商朝和夏朝,由於落後而不符合時代要求,逐漸走下歷史舞臺,退居於小國而存在。每當有新的朝代建立,被取代的朝代也將退居爲小國,而最遙遠朝代的遺存啓國就會永遠消失,以此類推。“存三統”學說看起來有些不知所云,那麼它到底在說明什麼?有什麼實際價值?

其實“存三統”是儒家爲解決朝代更替中難以避免的戰亂和暴力而提供的一種方法。依據這一理論,皇權和天命的擁有者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在不同家族之間相互傳遞,就像夏朝和商朝,它們落後於時代,因而被新的政權取代,但它們可以繼續在世上存在,並沒有立即消失,只是不再佔據主導地位而已,皇室家族依然是安全的,這就爲皇權的和平過渡提供了可能性。

“存三統”學說提出的時候,因爲它能夠證明漢朝制度是最先進的,又符合神化皇權的需求,確保了漢朝統治的正統性,所以起初皇帝十分贊同這一觀念。可是統治者沒有想到,“存三統”本質上是一把雙刃劍,它不僅作爲漢朝取代前朝的理論依據,同樣暗示着漢朝一旦落後於時代,也終有被取代的一天,而這一天很快便到來了。

漢武帝時代在今天看來是仍一個頗具爭議的時代,在當時人們更是把漢武帝當作暴君。在位五十餘年,漢武帝大行征伐,橫徵暴斂,不恤民意,經過幾十年休養生息百廢俱興的國家被他搞得民不聊生,以至民怨沸騰,於是當漢武帝魂歸故里,各種唱衰漢朝之聲便甚囂塵上,其中就包括奉行“存三統”的春秋學派代表人物、大儒董仲舒的再傳弟子眭翁。

眭翁拿出了“存三統”理念指出,漢室既自稱堯舜之後,就應當具有堯舜禪讓的氣度,他還結合全國出現的各種怪異現象,比如死亡的枯樹發出新芽,倒下的山石重新立起等等,說這些異象都是有聖賢之人從民間興起的徵兆,漢朝皇帝應該順應天命交出皇權,讓位於真正的賢人,主動退居小國之列。

什麼是存三統學說?儒家是如何反抗統治者的 第4張

雖然眭翁的說法有官學儒學的經典作爲背書,看似有理有據,可是將皇權當作私家財產的漢朝統治者,自然是無法接受他的說法,最終輔政大將軍霍光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眭翁當衆斬首。

從上面故事可以看出,恪守君臣之道的儒家,對統治者並不總是一味地服從,爲實現濟世安民的理想,他們的反叛同樣可以充滿悲壯,然而僅憑一個理想化的學說,就想讓統治者主動放棄皇權,顯然是困難的。不過儒家辦不到的事,政治家卻可能辦到,西漢和東漢的終結者王莽與曹丕,之所以能夠和平且“合法”地從漢朝皇帝手中接過皇權,無一不是因爲借用了“存三統”理念。

四、綜述

總之,儒家春秋學派提出的“存三統”學說,是中華先民基於當時的社會現狀,設想的一種通過和平方式實現朝代更替的合理方法。它制定的皇權平穩退出和過渡機制,既避免了從外部摧毀政權造成的社會動盪和百姓苦難,也保全和延續了皇室家族,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只是出於人性對皇權這種至高無上權力的極度渴望,除了王莽曹丕之類的帝位篡奪者真正實踐過“存三統”理念之外,沒有哪個當朝皇帝會心甘情願拿這把雙刃劍指向自己祖輩夢寐以求的寶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