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爲什麼能成爲七雄之一?靠的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61W人 

你真的瞭解燕國爲什麼能成爲七雄之一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戰國時期燕國疆域並不大,它南起易水流域,北達今天內蒙赤峯一帶,氣候寒冷,本來不具備成爲強國的資本。但是燕國擁有戰國時期最爲先進的冶鐵技術和農耕技術,推動了燕國農業的大發展,使得燕國經濟能與中原大國媲美。

鐵農具出現於春秋,普及於戰國,無論是製造技術還是普及程度,燕國均位於諸侯國前列,甚至在某些方面成爲翹楚。

燕國農業耕作技術也很先進,他們利用境內水資源豐富的長處,注重水井的挖掘與利用,並使用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燕國在農業生產中推行“壟作耕法”和“糞田”,促進了糧食的增產,畝產至少在100斤以上,超過了當時大多數國家。

戰國時,燕國已掌握了塊鍊鐵、生鐵冶鑄、塊鍊鋼、鑄鐵脫碳鋼、退火柔化工藝、淬火工藝等先進的冶鐵技術,國內的農民在生產中已廣泛使用鐵製農具。今天在河北省興隆燕國遺址中出土的衆多鐵農具範,就是當年燕國人在高溫下煉出的生鐵水澆鑄而成型的,這種冶煉方法極大地提高了鑄造效率和鑄件質量,使得燕國農民使用的鐵鋤有較硬的耐磨芯部,外有柔韌的鐵素保護層保護,耐用性極強。

從燕下都出土的V形犁來看,這種犁前尖後闊,銳端有直棱,增強了刺土力。當時其他國家方多用鐵製造 兵器,較少用於製作成農業生產的工具。以當時強大的秦國爲例,秦墓中出土的鐵器生產工具只佔所有生產工具的11%,其他大多都是青銅工具。

燕國爲什麼能成爲七雄之一?靠的是什麼

鐵農具在燕國的廣泛推廣,使深耕細作成爲可能,燕國的糧食產量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燕國在生產中推行了“壟作耕法”,出現了最早的壟臺與壟溝,雨季有利於排水,旱季又可順壟溝灌水,能有效地起到抗旱排澇的作用。

燕國境內有易水、滹沱河、灤河等衆 多河流,爲農田澆灌提供了便利。燕國的城池一般坐落於河邊臺地,城內水井密佈,有相當一部分水井是爲澆灌農田而開鑿的。聰明的燕國人發明了井上汲水工具“桔槔”,在井邊設一槓杆,一端系汲器,一端系重物,利用槓桿原理汲水,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水利的廣泛應用,使燕國在戰國時,由原來的一年一熟向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發展。

先進的農業生產讓燕國的國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據《戰國策·燕策》記載,燕國的糧食儲備可以“粟支十年”。燕國甚至有多餘的糧食進行釀酒。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在燕國境內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內蒙、遼寧等地均發現了大量燕國的酒器,這說明釀酒在燕國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較普遍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燕國的糧食產量除滿足日常食用外,應還有相當一部分剩餘。

燕國糧食畝產也很高。魏、齊、秦三國分居中、東、西三地,它們的畝產有多少呢?魏國經過李悝“盡地力之教”的改革,最大限度地開發地力以增加畝產,據李悝自己描述,魏國畝產“歲收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秦國的地理條件較中原地區略差,但是秦國重視興修水利,“收皆畝一鍾”,換算成市斤的話,畝產約爲120斤。齊國的糧食產量是“中田小畝畝廿鬥,上田畝廿七鬥,下田畝十三鬥”,而燕國的平均畝產值至少在150斤以上,大大超過了齊、魏、秦等國。

燕國爲什麼能成爲七雄之一?靠的是什麼 第2張

燕國所在的幽州地區,據《周禮》記載,“其谷宜三種”,這個“三種”指的是黍、稷、稻三種農作物。其中的黍爲小米,稷爲高粱,稻爲水稻。由於戰國時期在我國氣候變遷史上屬於溫暖期,這種氣候條件非常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所以燕國能夠有多餘的餘糧,可以做到“粟支十年”。近年在燕下都遺址上出土了戰國時期燕國的多個大型糧倉遺址,就是燕國糧食充沛的有力證據。

燕國冶鐵作坊不僅多。而且規模還不小。燕下都第 5 號 遺址上的治鐵作坊,面積爲 9 萬平方米;第23 號 遺址上的作坊,面積更是達到了17萬平方米之多。這麼大規模的冶鐵作坊,一般都由官府經營。1 9 6 5 年燕 下 都第4 號墓出土的兩批鐵劍,都已使用了淬火方法以增加其硬度,這在當時各國中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燕國強大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在燕下都出土的44號墓出土的遺物中,發現了一具系以皮條穿綴鐵札葉而成的“鐵兜黎”。它由89片鐵札葉組成,高26釐米,寬24釐米,頂部是用兩片半圓形札葉合綴成的圓頂,其下用七層長方形的札葉自頂向下編綴而成,每片札葉都是4X5釐米的規格,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鐵製鎧甲。在冷兵器時代,鐵製鎧甲對戰士的防護作用之大,不言而喻。所以燕國軍隊數量雖然不是特別多,但是戰鬥力強,傷亡率也很低。

戰國時,楚國以鐵製兵器鋒利著稱。但是比較出土的燕國鐵製兵器和楚國鐵製兵器的結果表明,燕國的鐵製武器並不比楚國差。燕國的淬火鋼劍,是中國最早的淬火鋼劍,想要製造出這樣高水平的鐵器,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鐵器發展時間。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前期,燕國就掌握了鐵製兵器的製造,其水平和質量並不落後於楚國。

燕國爲什麼能成爲七雄之一?靠的是什麼 第3張

燕國經濟的發展並不完全依賴於傳統農業,他們的鹽業生產也很發達,爲燕國帶來了很大的收入。《逸周書》記載,幽州自古利漁鹽。齊國名相管仲曾評論過當時各國的經濟,說“楚有漢之黃金,齊有渠展之鹽, 燕有遼 東之煮,此陰王之國也”。遼東地區自古便是鹽的主產區之一,所出產的鹽質量好,產量大,號爲“遼東之煮”。燕從遼東鹽業中獲得的經濟利益是非常巨大的。韓非子說過:“山、澤、林、鹽,國之寶也”,戰國的鹽業,以燕國和齊國最爲發達,所以管仲纔將燕國稱爲“陰王之國”,因爲這種收入是隱蔽的,其他國家並不知道這筆財富有多麼巨大。

出人意料的是,燕國的養蠶業也很發達, 養蠶是燕國許多農民的主要副業。《史記-貨殖列傳》上就有“燕、代田畜而事蠶”的記載,燕國的農婦養桑縹絲,紡紗並織成絲帛,除滿足自家需要外,還能拿到市場出售,使得燕國的絲織品能夠遠銷到列國。

商業依賴於城市的發展,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爲條件。燕國商業的繁榮,促進了燕國城市的發展。

燕國爲什麼能成爲七雄之一?靠的是什麼 第4張

燕國的都城武陽是戰國最大的都城,這是很多人都無法相信的。武陽城周長達到了25000米之多,城北是燕國的宮殿區,四周環以各種官營手工業作坊,市民住在離宮殿區較遠的區域。武陽的內城鑿有四條河道,既護衛了宮殿,又解決了武陽城的供排水問題。整個城市佈局合理,充分反映了戰國時期,燕國統治權力的強大和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

燕國還有薊城、中都和琢城等大中型城市,另外襄平、漁陽、沮陽、無終、陽樂等城市的規模也相當不小。《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柯與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 荊柯和而歌於市中,旁若無人。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燕國城的繁華。

總體來說,戰國時期的燕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在戰國七雄中是比較靠前的。鐵製工具在燕國得到了廣泛應用,帶來了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飛躍發展;燕國的商業也比較發達,鹽業是國家經濟的基礎之一,而發達的商業又促進了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的發展,這些都是燕國能夠稱雄於北方的重要基礎 ,也是他們抗衡戰國其他國家的資本。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