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本文已影響1.55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朝鸞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唐朝,一個封建時期高度繁榮且極具藝術氛圍的時代,不但涌現出了諸如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等傑出代表人物,其他同樣才華橫溢的詩人也是層出不窮,給我們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熱情洋溢、豪邁奔放、具有鬱勃濃烈浪漫氣質的詩詞歌賦。也正是這些詩詞,讓原本在唐朝時期普遍存在的冷冰冰的“鸞鏡”,竟不知爲何成了許多唐朝女性的情感生活載體,儼然一副一枚鸞鏡一段情的模樣。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唐朝詩人“王建”示意畫像插圖

唐朝詩詞中的“鸞鏡”

就好比唐朝文人“喬知之”在《雜曲歌辭·定情篇》中所寫的,“妾有秦家鏡,......今日持爲贈,相識莫相違”,原本冷冰冰沒有任何情感的鸞鏡,顯然是成了唐朝男女表達離別之情的“信物”,藉以寄託他們那忠貞不渝的愛情。

再比如《感鏡》中的“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自從花顏去,秋水無芙蓉”,同樣是借“鸞鏡”來表達唐代女性在與愛人離別後的思念之情。

以至於甚至還有一部分唐代女性,還給“鸞鏡”賦予了一層“封建迷信”的玄學味道,他們借鏡“占卜”,也就是所謂的“鏡卜”或者“鏡聽”。

唐朝詩人“王建”就曾專門依據唐朝女性“鏡聽”的現象寫了一首《鏡聽詞》,“重重摩擦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

明明白白的向我們描述了這些唐朝女性以“鸞鏡”爲媒介,占卜愛人當前狀況的模樣,表達了這些女性對愛人的思念以及空閨幽怨之情。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2張

駱賓王示意畫像插圖

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亦是不甘落後,在《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中留下了“龍飆去去無消息,鸞鏡朝朝減容色”的詩句。

而這些案例,卻也只是唐朝跟“鸞鏡”相關的詩詞歌賦中的冰山一角而已,但無一例外,幾乎每一首唐朝詩詞中的“鸞鏡”,或張揚、或婉約、或浪漫、或哀怨,都承載着一個唐朝女性對愛人的思念、愛慕、亦或者是離別之情。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原本不具任何情感特徵,在唐朝時期亦是普遍存在的“鸞鏡”,在這些唐朝女性的心中,儼然是成了承載她們情感生活的載體,成了她們跟愛人之間的“信物”,甚至於將這種文化特徵描述成“一枚鸞鏡一段情”都一點不爲過。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原本很普通的“鸞鏡”變得如此“不普通”呢?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3張

化妝鏡示意插圖

“鸞鏡”的由來

畢竟“鸞鏡”說白了,就是一枚普通的“銅鏡”,或者說是以“鸞鳳花紋”爲主題的“銅鏡”,在古代也叫“妝鏡”,若是放在現代,也就是現代女孩梳妝檯上必有的“化妝鏡”罷了。

只不過古代沒有我們現代這麼發達的玻璃提煉製作工藝,沒有先進的化學“銀鏡反應”理論,也沒有更爲先進的電鍍工藝。

所以也就沒辦法用“水銀”和“錫”去製作“水銀玻璃鏡”,更沒辦法用“銀”或者“鋁”等物質去製作“電鍍玻璃鏡”。

在遠古時期,人類甚至只能是以“水”照面,也就是以“水”爲鏡,既而隨着時間的變遷,人類開始使用青銅器以後,由於以水照面很不方便,所以便依據“鑑於水”的理念而進一步製作出了“青銅鏡”。——《莊子》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4張

盛水的“銅盆”示意插圖

這裏的“鑑”可不是我們現代通常描述的“鑑別”、“鑑定”、亦或者“鑑賞”的意思,按照《說文·金部》的解釋,“鑑”在這裏應該是“盆”的意思,也就是“銅盆”。

所以,“鸞鏡”的由來其實便是以古代的“銅盆盛水照面”爲原型,去除了水,只留下了盆,然後在打造的時候刻意去除了銅盆的盆邊,只留“盆底”,然後用“鉛錫”等物質進行一定的打磨拋光,使其光可照人。

繼而隨着封建政權的更新迭代,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鸞鏡”的質量和產量也產生了質的飛躍,就跟我們現在的鏡子一般成爲了百姓家中的必備之物。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5張

銅鏡文物照片插圖

可是無論是“鸞鏡”的歷史由來,還是“鸞鏡”的製作工藝,都顯然就跟我們現代製造“鏡子”那般稀疏平常,基本就不存在以這般平常的“鸞鏡”爲“信物”的理由啊。

就好比我們現代,總不能在男女之間傾訴離別之情的時候,讓他們每天多照照鏡子吧?那場景大家可以試想下,會是個什麼模樣。

這也就意味着“唐朝女性”之所以會把“鸞鏡”視爲“情感生活”的載體,定然還另有原因,而這個原因,準確來講,實則並不是“鸞鏡”,而是“鸞鏡”鏡框、或者背面上的“鸞鳳花紋”。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6張

鸞鳥畫像插圖

“鸞鏡”承載唐代女性情感生活的實質

正如《山海經·西山經》中的記載,“西南三百里曰女牀之山,……有鳥,其狀如翟而五釆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

在《廣雅·釋鳥》中亦是同樣記載着“鸞鳥,......鳳凰屬也”,換言之,正是 “鸞鳥”的神話特性讓其在傳說誕生之初就具有了不一樣的意味,再加上古人又普遍封建迷信,從而使得“鸞鳥”由一個古人虛構的角色逐漸演變成了“祥瑞”的象徵,具有了一定的象徵意義。

而且,由於鸞鳥同樣也屬“鳳凰屬”,所以隨着時間的變遷,人們也就開始逐漸把“鸞”看成了“鳳”的別稱,將兩者並稱“鸞鳳”,從而借“鸞鳳和鳴”來表達“夫妻和諧”。

但由於“鳳皇,靈鳥仁瑞也。雄曰鳳”,那麼“鸞”自然也就成了比喻“美人”的最好載體。——《詩·大雅·卷阿》

諸如唐代詩人“盧儲”在《催妝》中所描寫的,“今日幸爲秦晉會,早教鸞鳳下妝樓”,無疑便是以“鸞”喻美人的真實體現。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7張

雙鸞銜綬紋葵花鏡示意照片插圖

所以,出於“鸞鳳”與生俱來的這層獨特的象徵意義,從而也就導致其成了唐朝最爲常見的裝飾紋樣,在服飾、青銅鏡、石刻、金銀器、玉器等諸多器物上都有體現。就好比現存於“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雙鸞銜綬紋葵花鏡”、“雙鸞飛天鏡”、“雙鸞花枝鏡”等等。

簡而言之,“鸞鏡”承載唐朝女性情感生活的實質,實則就是“鸞鳳花紋”那別樣的造型、神祕的起源、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一系列長壽、吉祥、天下安寧、愛情美滿等諸多祥瑞寓意。

就像唐朝詩人李羣玉在《傷柘枝妓》中所描寫的“曾見雙鸞舞鏡中,聯飛接影對春風”,無疑便是唐朝女性借“鸞鳳花紋”承載情感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8張

古代新娘示意插畫

再比如前文曾提到的“重重摩擦嫁時鏡”這一句話,也正是因爲“鸞鳳”的這層祥瑞象徵意義,讓其幾乎成了封建時期女性出嫁時的“陪嫁”必備之物,筆者之所以要說“一枚鸞鏡一段情”,也多是因爲這個原因。

而以鸞鳳爲主題的“鸞鏡”做爲當時容易購買,且價格低廉、相較於服飾等易損物件更適合長期保存的物品,自然也就成了普通女子借“鸞鏡”承載對美滿愛情以及幸福婚姻追求的首選。

畢竟金銀等器物太貴,普通唐朝女性不一定買的起;石刻又比較少見,一般人也不具備雕刻的技藝;服飾等即便放着不穿,時間久了難免也必定會發生一定損壞不是嗎?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9張

唐朝盛世示意畫像插圖

唐朝女性受封建禮教的約束小

另外,受唐朝時期社會的繁榮、開放、以及自由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唐朝女性的社會地位在封建時期可謂是獨樹一幟,基本不怎麼受到“男尊女卑”封建禮教思想的影響。

她們可以拋頭露面,踏出閨閣走上街頭,可以自由的出入公共場合,也同樣可以跟當時的男人一樣參加各種的娛樂和社交活動。

當然,對於男女之間的交往自然也就不像封建時期絕大多數政權那般,甚至於有很多的女性直到新婚之夜,纔算是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夫君到底長的是什麼模樣。

正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學術研究中心編審“高世瑜”在《唐代婦女》中所寫的,“未婚少女私結情好,......離婚再婚蔚成風氣”。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10張

唐朝女性示意畫像插圖

唐朝女性儼然是從貴族千金到閨閣小姐、田野村婦,幾乎所有的女子都可以大膽的向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表白,他們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在封建時期表現出了一份唐朝女性特有的勇敢大膽以及主動熱情。

那麼因爲這份豐富多彩的“情感生活”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愛慕、思念、別離、哀怨等諸多情愫自然也就需要找個能讓她們寄託情感,繼而聊以慰藉的東西。

“鸞鏡”也就伴隨着這樣的時代大背景走到了每一個唐朝女性的眼前,成了她們利用或張揚、或婉約、或浪漫、或哀怨等諸多方式寄託“情感生活”的“信物”。

古人之所以會將“鸞鏡”一分爲二象徵夫妻分離,亦或者用“破鏡重圓”比喻夫妻重新團圓的做法和理念,其實也正是因爲“鸞鏡”在時代的發展中逐漸所具有的這層特殊的“文化象徵意義”。

唐詩中爲何總是以“鸞鏡”寄情?“鸞鏡”是怎麼成爲唐朝女性感情載體的? 第11張

鑽石示意照片插圖

它已經不再是一枚普通的鏡子,而是一個標誌着古代女性“愛情觀”的文化符號,是可以將她們的“愛情”千古流傳的“永恆信物”,就這點來看,不比象徵永恆愛情的“鑽石”差,當然,在這裏咱們不談價值,只談寓意。

結束語

“鸞鏡”也就是這樣,憑藉着它對“鸞鳳花紋”的承載,使其在潛移默化間成爲了唐朝女性情感生活的載體,其作用也不再單純的像現在女孩必有的“梳妝鏡”一般,只是爲了照鏡子,而是同時還發揮出了其可以作爲“信物”的社會功能。

無數古代詩人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才能爲我們後世留下這諸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成了我們探究古人生活痕跡以及其情感生活的渠道之一。

正所謂,“鳳折鶯離恨轉深,此身難負百年心,紅兒若向隋朝見,破鏡無因更重尋”,或許流傳至今的每一枚“鸞鏡”的背後,都隱藏着一段古代女子那悽美婉約、又至情至性的愛情故事吧。——《比紅兒詩》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