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被”是什麼?宋朝以前的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本文已影響3.49K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宋朝以前的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南宋某年的嚴冬,大詩人陸游收到一份奇特的禮物——好友朱熹從福建郵來的“紙被”。這種用紙製成的奇特被子,竟很快令陸游離不開身,沒幾天就揮毫潑墨,一邊披着“紙被”優哉遊哉賞雪,一邊寫就名詩《謝朱元晦寄紙被》。詩中除了大讚這款被子“暖於綿”的奇特效果,以及自己披着紙被“臥看飛雪入窗櫺”的喜悅心情,更恨不得對這紙被“只欠高人未做銘”——字裏行間,滿是喜悅之情。

確實,放在科技條件落後,禦寒手段有限的古代,能夠帶來多一點溫暖的物件,可不就是有“做銘”般的意義?陸游的喜悅心情,只要捱過凍,基本都能理解。

其實,這款給陸游帶來無限喜悅的“紙被”,亦是南宋當時的名產:這種被子以野生藤條爲原料,經過嚴格的加工工序,變成特殊的紙張,禦寒效果十分強大。由於這種被子光澤好保暖性強,也因此在南宋名人圈裏流行一時,成爲饋贈親朋好友的絕佳禮品。當然,能夠體會這溫暖舒適感受的,基本都是陸游朱熹這樣的文人雅士。平民百姓?那真消費不起。

而相比之下,現代人無比熟悉的棉被,放在兩宋年間,那更是稀罕物:現存最早的宋代棉製品遺物,是出土於浙江蘭溪宋代墓葬裏的一條棉線毯。棉線毯尚且如此,棉被那更是上流社會都未必享受得起的奢侈品。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棉被少見,紙被也十分稀罕,宋朝以及宋朝以前的中國人,茫茫嚴冬裏怎麼禦寒?

“紙被”是什麼?宋朝以前的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倘若再看看煌煌史冊裏,對於宋代以前冬天的各種記載。這個問題,那真是看着都冷:《鹽鐵論》《東觀漢記》等史料裏記載,哪怕在漢代“盛世”時,中國關中地區的窮老百姓,依然都住在木板搭建的房子裏。黃河中游的老百姓更是“結草爲廬”。而在唐代的詩人們筆下,古代的冬天,要麼如李白所說“唯有北風怒號天上來”,要麼凍得杜甫“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冷到這程度,該怎麼熬?

以最基本的衣被來說,棉花大規模傳入前,有錢人家的被子,都是用綾羅綢緞織成,填充進絲綿。這就是古代的“錦被”。窮人家的被子,則是用葛麻製成,填充蘆花柳絮茅草。至於有錢人穿的獸皮綿衣,普通老百姓家當然也消費不起。防寒的效果,可謂天上地下。另外還有“湯婆子”等取暖用具,都是銅製或陶製,放在宋朝以前,也是價格不菲。

而要論古代冬天最爲燒錢,且技術演進極快的取暖方式,那還是要說烤火。春秋時期,就有了設計精細的取暖爐。秦朝時,更有了寬高一米以上的宮廷大壁爐,足以將皇宮“燒熱”。遼金時更出現了火炕。木炭煤炭等各種燃料,也是一代代革新。到了唐宋年間,已經有了多種名貴品種。

“紙被”是什麼?宋朝以前的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第2張

也同樣是在盛唐年間,但凡有錢人家庭,冬天裏都有專門的“溫室”,用花椒泥糊住四壁,再生起熊熊炭火。木炭的消耗量也是驚人。所以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纔會被“黃衣使者白衫兒”粗暴搶走炭——這一車千餘斤的炭被搶走,等於是被橫搶了一大筆錢。

而這種能烤火的日子,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顯然可望不可即。就連唐朝的官員,冬天生火也要靠朝堂發的“柴薪銀”。到了宋代時,汴京城一秤(十五斤)木炭的價格,就可以賣到二百文,可以買六鬥多大米。有時候宋朝官府也將部分木炭降價出售,每次都引發百姓瘋狂搶購,甚至還有人在瘋搶中被踩踏而死。至於同時期開始應用於生火取暖的煤炭?即宋代的“石炭”,價格也是居高不下。

所以,在棉被普及以前,就算對於陸游這樣“一日祿不繼則無策”的普通官員來說,生火取暖都是個負擔不輕的奢侈事。對於衣被簡陋的普通百姓來說,冬天更是一場苦熬。爲了熬過冬天,就連作爲“紙被”原材料的紙張,都成了當時窮人禦寒的神物:紙衣。

唐朝年間時,“紙衣”就成了窮人們冬天的日用品。比起“紙被”來,紙衣顯然便宜得多,最初的時候用紙填充進衣物裏,就有禦寒的效果。發展到南宋年間,更有了專門的“紙衣”。南宋官府也常在冬天時給窮人們發放“紙衣”,以示“皇恩”。造紙術的進步,帶來的不止是書寫的方便,更是多少窮人冬天的依賴。

“紙被”是什麼?宋朝以前的古人是如何過冬的? 第3張

直到元朝年間時,棉花纔開始大規模種植。黃道婆爲代表的科技牛人,又令中國棉紡業突飛猛進。明太祖朱元璋時代起,明王朝更用強制手段,在大江南北普及種棉。曾是奢侈品的棉布棉被,這才“遍佈於天下”,從此“人無貧富皆賴之”。讓古代普通百姓的冬天,從此好過得多。科技進步與推廣的意義,一牀普通的棉被,就是生動縮影。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