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是誰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96W人 

《金匱要略》是誰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爲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被後世譽爲“方書之祖”。

成書背景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疫病流行,死亡枕藉,張仲景的族人亦多數亡於傷寒之疾。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說“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衆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金匱要略》即爲《傷寒雜病論》之雜病部分的節略本。

內容簡介

《金匱要略》共25篇,首篇《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屬於總論性質,對疾病的病因、病機、診斷、治療、預防等都以舉例的形式作了原則性的提示,故在全書中具有綱領性意義。第二至十七篇論述內科病的證治。第十八篇論述外科病的證治。第十九篇論述趺蹶等5種不便歸類病的證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專論婦產科病的證治。最後3篇爲雜療方和食物禁忌。

原著前22篇,計原文398條,若單以篇名而論,包括了40多種疾病,共載方劑205首(其中4首隻列方名,未載藥物),用藥155味。

《金匱要略》是誰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治療手段方面,除使用藥物外,還採用了鍼灸和食物療法,並重視臨牀護理。在劑型方面,既有湯、丸、散、酒等內服藥劑,又有薰、洗、坐、敷等外治藥劑,約10餘種。有的對煎藥和服藥方法以及藥後反應都有詳細的記載。

校注、整理

《傷寒雜病論》問世後,因戰亂而散失。西晉王叔和經過廣泛蒐集,將原書傷寒部分編成《傷寒論》10卷,而未見到雜病部分。到北宋仁宗時,一位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在館閣殘舊書籍裏發現了一部《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叫做《金匱玉函要略方》,一共有3卷。上卷講傷寒病,中卷講雜病,下卷記載方劑及婦科病的治療。至神宗熙寧時,宋廷召集林億等人對此節略本進行校訂。因爲《傷寒論》已有比較完整的王叔和編次的單行本,於是就把上卷刪去,而只保留中、下卷。

爲了臨牀方便,又把下卷的方劑部分分別列在各種證候之下,仍編爲上、中、下3卷。此外,還採集各家方書中轉載仲景治療雜病的醫方及後世一些醫家的良方,分類附在每篇之末,題名爲“金匱要略方論”。後人將《金匱要略方論》簡稱爲《金匱要略》或《金匱》。

影響評價

中醫經典著作之一,被後世譽爲“方書之祖”。

作者簡介

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涅陽(今河南鄧縣)人。約生於漢桓帝元嘉二年,即公元152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自幼聰敏好學,曾官至長沙太守。久慕名醫之術,始從學於同郡名醫張伯祖,盡得其傳,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於公元205年左右完成了確立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重要著作《傷寒雜病論》。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