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和白起作為秦國重臣都不能善終 張儀是怎麼全身而退的

本文已影響1.27W人 

對同為秦國重臣商鞅白起都沒能善終,為何張儀能全身而退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商鞅、白起和張儀都是秦國重臣、功臣,商鞅主持變法改革為秦國發展成為強國奠定了基礎;白起為秦國征戰一生,斬敵百餘萬,攻城近百座;張儀出使諸侯,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三人都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不過最後只有張儀得以善終,商鞅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白起也被秦昭襄王賜死,為何張儀能全身而退呢?

商鞅之死是因為得罪了秦國貴族,在權力和威望上又威脅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統治。白起之死是因為功勞太大,為此遭到秦相范雎妒忌,再加上多次違抗王命,不聽調遣,還出言嘲諷秦昭襄王。

商鞅和白起作為秦國重臣都不能善終 張儀是怎麼全身而退的

商鞅和白起雖然都對秦國立有重大功勞,但兩人卻犯下了致命錯誤,因此最後沒能善終。而張儀在秦國擔任秦相近二十年,一沒有結仇於秦國大臣和宗室貴族,二沒有影響君主王權,更沒有違抗王命,任職期間大多數時間都在奔走關東各國,為秦國與各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

秦武王繼位後,因秦武王不喜,張議失寵也選擇激流勇退,離開了秦國,最後在魏國擔任相國一年後去世。張議最終能得以善終是因為他沒有犯過商鞅和白起任何一點的錯誤,也不貪戀權勢,懂得進退,最後才能功成身退離開秦國。

商鞅遭車裂,白起被賜死,張儀緣何全身而退?

商鞅之死的主要原因

商鞅之死主要因為兩點,一是幾乎將秦國貴族全部得罪了個遍,俗話説“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商鞅樹敵太多,已經成為秦國朝堂上的眾矢之的。一旦失去國君強有力的支持,之前得罪的貴族就會露出獠牙,將商鞅“生吞活剝”。

商鞅還未在秦國變更法度之前就遭到了以甘龍為首的守舊貴族反對,好在有秦孝公的全力支持,商鞅被任命為左庶長,在秦國展開變法改革。

史記》記載:“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不過商鞅變法中的很多法令條例損害了貴族們的利益,比如:加重貴族賦税,限制食客數量,迫使貴族子弟必須服役;廢除舊世卿世祿制(貴族父死子繼),廢除貴族的井田制等等。尤其是軍功爵制度,規定貴族子弟沒有軍功,不能列入家族名冊,也就無法繼承家族的爵位和官職,商鞅因此被很多貴族怨恨。

《史記》記載:“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闕。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駢脅者為驂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

商鞅和白起作為秦國重臣都不能善終 張儀是怎麼全身而退的 第2張

商鞅擁有權勢後,就開始大規模地營建宮闕,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懲治太子的師傅。之後被封為商君之後,商鞅又天天用新法逼迫秦國的貴族子弟,這不是進一步加深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嗎?為了保證出行安全,商鞅每次出門都有數十輛載滿身強力壯的士兵貼身保護。商鞅與秦國貴族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

二是權力太大,商鞅任職後期獨攬秦國軍政大權,秦國百姓可能不知道國君秦孝公,但很少有百姓未曾聽過商君之名。在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説沒有哪個臣子能比商鞅的擁有的實權還要大,而且商鞅的權力還是名正言順的那種,並不是那種通過架空竊取而來。

商鞅在秦國的威望極高,在秦孝公去世後,即便貴為君主的秦惠文王在威望方面也遠遠不如商鞅,因此秦惠文王對商鞅頗有顧忌。如果商鞅沒有選擇功成身退,那麼商鞅的存在必然會影響到秦惠文王的統治,甚至可以説商鞅不死,秦惠文王就不是真正的秦王。

如果商鞅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功成身退,或許還能保住性命,但他並沒有做出這種選擇,這就註定了他無法善終。一旦秦孝公去世,再加上沒有得到新君秦惠文王的支持,商鞅焉能善終呢?

《史記》記載:“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滅商君之家。”

秦孝公去世後,商鞅被公子虔等貴族誣陷謀反,最終被秦惠文王處以車裂之刑,並誅滅家族。

白起之死的主要原因

白起之死主要也是因為兩點原因,一是軍功太大,遭到秦相范雎嫉妒;二是多次違抗王命,不聽調遣,還出言嘲諷秦昭襄王。

白起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一生經歷大小數十戰,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中著名的戰役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最後指揮的長平之戰更是讓趙國元氣大傷,從此失去和秦國抗衡的實力,並給山東諸國以極大的震懾,諸侯列國有哪個未聽聞過白起之名,哪國軍隊又不害怕遇上武安君白起呢!

商鞅和白起作為秦國重臣都不能善終 張儀是怎麼全身而退的 第3張

白起一生所立的軍功多而且大,但恰恰也正因為這點,讓他有了性命之憂,白起所立軍功不僅威脅到了秦相范雎的地步,甚至已經到了震主地步,影響到秦昭襄王的君主地位,除了攻滅數國的王翦、王賁父子還能拿來比較外,秦國曆史上乃至整個春秋戰國時期,都沒有哪一位將軍所立的軍功能夠和白起相提並論。

《史記》記載:“趙亡則秦王王矣,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無以為武安君功也。應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皆罷兵。”

長平之戰後,白起的本意是乘勝追擊,一舉將趙國滅亡,但秦相范雎擔心白起攜滅國之功受封三公,在地位上高過他,便建議秦昭襄王接受趙國議和,罷兵停戰。

《史記》記載:“應侯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

之後在邯鄲之戰時,白起多次違抗王命,拒絕擔任主將進攻邯鄲,還出言嘲諷秦昭襄王,而范雎又站出來火上澆油,最終白起被秦昭襄王賜死在咸陽城外的杜郵亭。

張儀為何能全身而退?

張儀憑藉“縱橫之術”和一張利口得到秦惠文王的賞識,入秦不到一年時間就被封為相國。

《史記》記載:“應侯與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殺之。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魏因入上郡、少樑,謝秦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

不過張儀雖為秦相,但實權並不大,主要職責就是負責秦國外交,出使遊説各國,以“橫”破“縱”,促使關東各國親善秦國,可以説在秦國曆史上,秦惠文王時期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係最好。

商鞅和白起作為秦國重臣都不能善終 張儀是怎麼全身而退的 第4張

雖然在秦惠文王在位時期,秦國也沒少發動兼併戰爭,也擴張了不少領土,秦國的版圖也是在此時期成為戰國七雄最大的,但秦國和各國關係並沒有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而這正是得益於張儀的外交功勞。

張儀在秦國任職期間,並未損害秦國的利益,幾乎只有功勞,也沒有結仇與秦國大臣和宗室貴族,更沒有影響到秦惠文王的地位和王權,還擁立秦惠文王正式稱王,秦惠文王也是秦國曆史上第一位稱王的君主,此後秦王君主才以王自稱。

《史記》記載:“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

商鞅和白起沒能善終的原因,張儀一點都沒有涉及,他在秦國任職近二十年的時間,待在秦國的時間卻很少,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出使各國路上,就是在遊説各國諸侯,為秦國和各國建立起良好的外交關係,直到秦惠文王去世,張儀因為在出使各國後的歸程途中,連秦惠文王最後一面也沒能見上。

《史記》記載:“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説張儀,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張儀這樣盡忠盡責的臣子,秦國又有什麼理由誅殺他呢?秦武王繼位後,雖然不喜歡張儀,但也沒有為難張儀,而張儀也有自知之明,便離開了秦國,之後在故國魏國擔任一年相國後去世。

結語:

雖然商鞅和白起都為秦國做出了重大貢獻,商鞅為秦國強大奠定了基礎,白起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勝利基礎,但兩人死得也不算冤。

商鞅明知變法得罪了秦國貴族,在功成名就之後依然貪戀權勢,在秦孝公病重期間又獨攬秦國軍政大權,但他依然還只是一個臣子,還是孤臣般的存在,如果失去國君的支持,那些和商鞅有仇的貴族又如何會放過他呢?

商鞅和白起作為秦國重臣都不能善終 張儀是怎麼全身而退的 第5張

白起所立的軍功已經達到功高震主的地步,為此遭到秦相范雎的嫉妒,但他還多次違抗王命,挑戰王權,相信沒有哪位君主能容忍此舉,同樣也給政敵送上了非議自己的藉口。張儀在秦國擔任近二十年相國,一直兢兢業業,也不和貴族們生怨,因此得以善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